窦一田 尚懿纯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当前,培养合格的中医药现代化战略发展专门人才已成为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医学体系,具有显著的隐性知识特征。纵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脉络,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医药学术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千百年间赓续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个体化学术经验的有效整理、传承与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作为当代中医药领域的学术翘楚,在长期临床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学术观点与学术专长。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特长传承的有效开展,将显著丰富并推动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发展。当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受到专业领域的高度重视,不同层次学术传承项目得以大量立项,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体系的优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医院校教育亦从“立足课堂与教材”转向“着眼临床实际需要与人才可持续发展”,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以提升在校生临床与学术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若能在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过程中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势必成为启发、提升新时代各层次中医专业院校学子业务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倍增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相关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创新层出不穷,但对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中的教学探索与优化却鲜有报道。如何将教学工作有机地融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仍有待吾等后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归纳。
曹式丽(1949.08—),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天津市名中医,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疾病的中医病机阐释、证候演变规律及辨治方法研究,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中医药诊疗颇有心得,逐步形成了特色中医肾病学术观点。作者师从曹式丽教授多年,曾有幸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曹式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建设及相关教学工作。现将作者在恩师特色中医肾病学术思想传承工作中的相关个人教学体会汇报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融入式教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广大参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的中医学子,主体为院校中医药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多为90 后与00 后年轻学子,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与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在经历多层次、多级别选拔考试筛选与人生目标自主选择后,他们拥有为中医事业奉献的理想热忱,且中医专业“理论基本功”相对扎实;同时,思想活跃,个性突出,拒绝墨守成规,拥有较为明确的提升专业能力的主观诉求。另一方面,由于临床实习机会的相对不足,其专业知识又往往呈现碎片化、片段化特点,自身尚未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临床思维体系;同时,求学道路的相对顺遂,使得很多人存在“天之骄子”般的傲气,对于个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曲折与磨炼,甚至挫折,耐性与抗压能力略显不足,有着亟待被认可、被关注的心理需求与期望。除此之外,中医教学由于其学科特色,在短短数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业压力相对较大。临床实习、能力考核、规范化培训、医师资格证的考取、期刊论文的撰写、毕业课题的设计,甚至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都无形中成为了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业焦虑所在。因此,综合把握不同层次中医专业学生的上述教学特点与背景,因势利导,把“在中医传承的实践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在平凡工作中持之以恒,在跬步积累中不断提升”作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融入式教学的主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其出现功利化倾向;更有利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质量的整体提升,最终实现教学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双赢”,乃至“多赢”。
以德立身,医学专业对于从业者具有极高的道德要求,提升为病患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融入式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师生间的教与学,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共情与沟通能力。归属感的确立显著推动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多维度的师生思政互动是提升教学相关质量的基础。具体而言,在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教师的指引是关键。首先,教师应做好讲述者,解析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成才之路,加强带教学生的使命感。以曹式丽教授为例,恩师从事中医专业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50 余载,努力求知、刻苦钻研、认真生活,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于艰辛中渐向辉煌,在平凡中步入佳境,终成中医肾病名家的经历是强化学生“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使命感的生动典范。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者,鼓励学生多跟诊、多侍诊。在教学、临证、查房等不同空间、时间的转换中,亲历名医的言传身教,感受老专家对待患者的仁心仁术、分析病情的细致认真,以及效如桴鼓的遣方用药,树立悬壶济世的责任感。最后,教师还应作为合作者,针对当前在校学子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努力构建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与氛围,强调“在学术传承过程中,仅是任务分工不同,工作性质同等重要”,充分肯定研究生的辛勤付出与劳动价值,重视听取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以平等的身份共同解决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难点,使参与项目的学生尽快确立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布置的工作”转变为“咱们共同的项目”。
对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融入式教学的思路方法创新,我们认为,应自始至终地强调“奉献与获得”的共赢,重视学生在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学习获得感与成就感的不断提升,高度关注“与之鱼,授之渔,启之欲”教学思路的灵活应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层次性、针对性培养与锻炼学生基础业务能力与临床思维。首先,我们认为,“与之鱼”的思路,应主要运用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教学的初始阶段,强调“短、平、快”与获得感。以曹式丽教授中医肾病学术思想传承过程中的教学为例,在日常工作中,应结合教学需要,将既往曹式丽教授学术经验整理过程中,业已完成总结整理的诊断要点、效验复方与药对等,以记忆性知识点的形式直接传授给学生,使其在临床上“来之能用,用之有效”,业务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其次,对于“授之渔”的思路,我们认为,主要运用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教学的承上启下阶段,以复盘实例验案的形式,通过分析名医归纳认知纷繁的临证线索并辨治用药的特色思维过程,力求将学生们既往“碎片化、片段化”的知识点予以有机串联与并联,于潜移默化间帮助学生塑造自身个体化临证思路。以曹式丽教授辛通畅络法为例,以典型病例为切入点,阐释辛通畅络法病机认识、辨证思路及辛开、辛咸、辛温、辛甘、辛香、辛润等六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范围[1]。最后,我们认为,“启之欲”的思路主要用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教学的升华阶段,根据不同层级教学目标与要求,结合不同学生对于其自身专业发展走向的规划与期望,分别从理论阐释、临床要点与科研动态等方面,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寻找各自序贯学术发展的方向与空间,这也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融入式教学创新的关键。以曹式丽教授中医药治疗蛋白尿学术经验延展教学为例,不仅要归纳整理相关用药特点,更要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术发展思路。例如,基于现代医学理论,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Glomerular fil⁃tration barrier,GFB)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屏障完整性与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病理状态下,其病变早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导致细胞骨架重构、覆盖率下降,以致迁移能力加强,无法锚定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进而剥脱[2-5],最终导致蛋白尿乃至终末期肾病的发生。从中医角度分析,足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可视为病变初始阶段,但无明显症状体征改变,且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亦无法直观识别,起病隐匿,恰如柳宝诒《温热逢源·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所言:“原其邪之初受,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暗损肾之封藏,待机而发。及至尿蛋白排泄量增加、低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直观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现,则提示肾脏组织病变已进展为GFB 破坏、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衰竭的不可逆阶段,此又类似于邪伏少阴至疾病发展的中后期,病损于里,封藏失司,精微外泄,渗灌失常,血停为瘀,瘀滞痹阻,久之则互结癥瘕,诸败象表形于外。通过上述中、西医学术理论的对照,启发学生对曹式丽教授中医药防治足细胞病变理论依据、足细胞病变中医临证辨证施治时机的把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给其自主科研能力培养带来启迪。基于上述教学启迪,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目前,已有多名学生在毕业后获批各级基础科研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十数篇,成为各自所在单位的临床业务与科研学术骨干。
综上所述,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过程中的教学具有其自身特点,准确把握当代院校中医专业学生个性特点,贴合临床与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融入式教学对于构建诊疗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是解决相关领域中医教学难点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对认识深度、方式方法的改进,仍有待于吾辈在今后实际教学工作中予以持续地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