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跃峰 林国华 方雅靖 王澍欣 廖穆熙 赖新生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山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4;3.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1]。当代岭南针灸事业不断发展,在全国举足轻重,岭南地区对整个针灸医学的传承也肩负着一定的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地区对岭南针灸医学的传承发展非常重视,如评选“广东省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积极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如启动师带徒“名医工程”。2010 年—2014年,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针灸名家有靳瑞、陈全新(2010 年第一批)、张家维(2012年第三批)、赖新生(2014年第五批)。广东地区尤其珠三角地带,作为岭南地区的核心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排头兵,所以岭南针灸作为将传承性、创新性、开放性与致用性融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针灸流派,必将为岭南医学甚至整个中医学的推广与传播做出杰出贡献[2]。
中国针灸教育自1956 年起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以针灸本科教育为主,以研究生和高职高专教育等为辅,形成了中国针灸教育的主体格局[3]。目前医学院校仍是优秀针灸临床人才的主要来源。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传承教学,还有针灸术式的传承,这是与其他中医学科相区别的。因此,针灸的传承更加强调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师承。在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岭南针灸学术传承的教学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要素。
针灸教师教授针灸经典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方法,学生只有系统掌握古典针灸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这对针灸教师的传统古典针灸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教师把握住古典针灸的基础理论,才能生动地教学,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针灸知识,不会流于表面、照本宣科。
现代岭南针灸名家无不对针灸经典烂熟于心。如岭南针灸大家司徒铃教授,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发表多篇论文阐发《黄帝内经》《难经》之精奥。司徒教授根据《黄帝内经》《难经》有关针灸治疗的记载,结合临床体会,论述了传统古典针灸取穴治疗的意义。其遵从《黄帝内经》辨证逢时循经取穴的时间治疗学理论,擅长运用古典流注针法,并进行了大量临床资料的分析和观察,为学生展示了传统针灸在临床急危重症的有效运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岭南靳三针流派的开创者靳瑞教授推崇经典、博采众方,以临床疗效为根本,师古不泥、去繁就简,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岭南“靳三针”针灸学术体系,被公认为岭南针灸新学派。靳瑞教授还是第五版教材《针灸医籍选》的副主编,同时编有《医经针灸类编》等古典针灸理论著作。赖新生教授经张善忱、臧郁文两位中医大家引入针灸大门后,尤其重视研读《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专著。作为司徒铃教授的第一位针灸博士、靳瑞教授的首批师承弟子,赖新生教授打下了扎实的古典针灸基础,并结合40余年临床经验创立“通元针法”。
从司徒铃教授和靳瑞教授的学术思想传承,到赖氏通元针法的创立;从靳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到孕育出赖新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这是岭南针灸名家对古典针灸传承的一种范式,也是传统针灸经典所迸发出的生命力。现代的岭南针灸教师只有熟谙《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古代针灸经典著作,继承岭南针灸大家学术思想,才能更好地传承岭南针灸,延续岭南传统针法的生命力。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目前针灸临床上使用的辨证论治体系僵化地套用了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体系,以脏腑辨证代替经络辨证,难以体现针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4]。传统针灸临床具有独特的理、法、方、穴、术理论体系,有别于中医内科的辨证思维模式。
早在1963 年,司徒铃[5]教授就在《如何学习针灸学》一文中提出,针灸的学习需熟记十四经穴、熟练掌握刺灸补泻手法、掌握针灸治疗的处方规律。针灸临床通过经络腧穴来诊断及治疗疾病,教学上须抽取针灸脏腑经络腧穴诊疗效应的精华来传承,最经典的部分就是《灵枢经》(《针经》)。在岭南针灸的临床思维教学中,司徒教授将《黄帝内经》《难经》有关针灸治疗的记载归纳为循本经取穴、他经取穴、多经取穴,结合临床体会,论述了循经取穴治疗的意义。他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辨证论治要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深入发掘《黄帝内经》指出的原则、法则,进而揭示经络在临床应用上的规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总结,结合具体例证,撰写《经络、脏腑辨证在针灸治疗上的运用》,于1974年发表。1981年,他又发表了《循经取穴针灸处方原则》,论述了针灸治疗处方原则,提出通过辨证分经进行取穴的法则,结合临床例证,强调循经取穴是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指出掌握好这个理论指导,对提高针灸疗效具有关键作用[6]。司徒铃教授在20世纪的系列论文中就逐渐把岭南传统针灸独特的理、法、方(经)、穴、术理论体系轮廓勾勒了出来。在继承司徒铃教授、靳瑞教授等针灸大家的学术基础上,赖新生教授创立的“通元针法”也是岭南传统针灸临床思维的典范。通元针法是赖新生教授所创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一元二分法的简称,不局限于一方一穴一术,而是一种基于《黄帝内经》体系的治疗大法。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其治法总归于阴阳。通元的理论来源之一就是《易经》与《黄帝内经》所蕴含的太极圆道思维与阴阳对立、统一、互化的辩证思维[7]。岭南针灸随着针灸临床的深化不断发展,培育学生针灸的临证思维是针灸学术传承的必备条件。
现代针灸的传承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术”的传承。针灸补泻调节阴阳,得气是关键,气至则有效。赖新生教授认为,针灸手法是临床疗效的核心之一,抛开得气的所谓“新针灸”是与古典针灸传承有所偏离的,临床针灸实践教学不能只是针刺后加上电针仪治疗。古典针灸的手法以《黄帝内经》《难经》到《针灸甲乙经》等为主。在现代岭南的针法传承过程中,司徒铃教授尤为擅长《灵枢经》《难经》的传统针灸补泻手法,亦擅长岭南针挑、火针等特色针法,用针如神。靳瑞教授受先师韩绍康的影响,对针灸手法颇为重视,并提出“行针三要素”——候气、辨气、补泻,其手法以缓进针候气为主。此外,还有陈全新教授的“陈氏飞针法”、张家维教授的张氏“飞针法”、林国华教授的“岭南火针”等多种岭南代表性特色针法。岭南的针灸学术传承中,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重要节点,因此在岭南针灸的传承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青年教师进行传统针灸补泻手法的系统培训。如201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开始举办“岭南特色针灸康复中级/高级进修班”,该培训由名老中医带教,系统教授岭南传统针灸补泻手法。近10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每年都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传承教学靳三针、岭南火针、通元针法等多种岭南特色针法。
针灸传承教学是要让学生成为优秀的针灸临床家而非理论家。在传统针灸的传承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早临床、早动手。针灸医生临床水平是判断针灸传承是否到位的金标准。这里的临床,是指系统掌握运用针灸理、法、方(经)、穴、术去诊疗疾病。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的生命力,因此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最为重要。早期,司徒铃教授是在急诊使用针灸治疗急危重病,效果显著;现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医生也是在病房工作中使用针灸参与急危重症的治疗。
岭南针灸的传承目的,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针灸临床能力的医生。实践过程既是对疗效的评判,也是再思考学习的过程。通过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学习,学生能独立展开诊疗工作之后,就必须在诊疗实践过程中结合科学的实质观察,具体分析针灸的理论和作用机制,从而不断提高针灸学术水平。针灸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彰显临床疗效,才能拥有创新的活力。
从理、法、方(经)上说,针灸的传承是一种思路,即运用针灸经典诊治疾病的“针道”与“针法”;从针灸补泻手法等术式方面说,针灸的传承也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二者都对针灸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灸教师必须能对针灸经典熟悉运用,同时也需要有扎实的针灸补泻手法。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针灸传承教学的终极要义在于临床治病,这是中医针灸能够在2000多年历史中一直焕发光彩的核心。夯实教师古典针灸理论基础,培育学生针灸临床思维,从而将岭南针灸推广运用于临床,取效于临床;只有临床疗效确切,才能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