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无名氏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原文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译文】
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从前亲密如鸳鸯,现在像是各自居于东西方的参星与辰星彼此出没从不相逢。从前总是形影不离,现在遥远得像北方的胡人与南方的秦国人。在即将离别之际,越发觉得情谊日益亲切。麋鹿遇到丰茂的草地总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来吃,它可以用来形容我宴饮嘉宾的心情。我有一樽酒,想赠给远行的兄弟。希望你再多留一会儿酌饮此酒,以叙我们平日的深厚友情。
【简析】
《旧题苏武诗四首》是汉乐府名作,不过,从北宋苏轼开始,古今历代学者大多认为作者未必是代替苏武和李陵所作,诗的内容也与苏武和李陵无关。
本文是《旧题苏武诗四首》中的第一首。这首五言诗抒写兄弟骨肉的离别之情,用笔浑重朴厚,风格淡中见醇,近而犹远。诗一开始,诗人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说出诗中“我”与“远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然后再以“枝叶”作比喻,进一步暗示和强调这种亲密的关系。按理次句应顺着这层意思往下写,可是诗人却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亲朋好友间的交往关系。“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二句继续由此生发,写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这里诗人巧妙地借知己挚友托出“兄弟”二字,与前文“骨肉”二字相呼应,同时又借朋友相别为后文骨肉之离作陪衬。“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二句紧接进层递进,不仅呼应首句,离而复即,而且退而后进,领起下文。诗人意在写兄弟之亲,而先借密友为喻,从而使兄弟之亲更为突出。“昔为”以下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在此,相处时的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与离别后的相距千里、后会无期,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也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情。“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说出了兄弟平时相处弥觉珍贵、离别后尤感痛苦的原因,又为下文对临别饯行、樽酒留人的描写预做交代。汉诗转折、联结高妙,浑然一体而不见针迹线痕,于此可悟。这两句的妙处不仅见于它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浅显的语言说出了人生中的一种宝贵体验,就是当一个人要失去某件东西时,会超乎寻常地体会到它的珍贵。人与物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更是这样,诗人正是在离别的时刻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为将要远行的朋友饯别时,一再要以酒相赠,以酒留饮,以酒叙情。“鹿鸣”二句系化用《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末四句状写赠别留饮情状,言近意远,词浅味浓。人至临别而以杯酒相赠,愿以此挽留片刻而畅叙平生之亲。后代也有不少传诵千古的名句,如唐代诗人王维《阳关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所写也正是此景此情此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