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陈友兴,游亚军
(1.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2.中北大学 航空宇航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为推动山西文化“走出去”,讲好山西故事,山西省政府设立了“来晋留学政府专项奖学金”,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1]。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学校特色专业,自2019 年起,累计招收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5 名硕士生和5 名博士生,与境外100 多所友好学校开展了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交流与互助,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
留学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2-3]。在生源学术水平方面,来华研究生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来华研究生教学与管理经验薄弱,跨文化管理难度大,影响了教学行政工作的效率;在课程教学方面,采用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于部分来华研究生信息类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压力大,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此外,来华研究生受教育背景不同、英语水平存在差异,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汉语水平、英语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问题阻碍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来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信息与通信工科学科应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因此,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探索构建了跨文化培养模式、来华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全方位反馈机制的“四位一体”来华研究生培养模式。
来华研究生教育是按照中国留学研究生教育规划开展的有目标、有系统的教育,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4]。来华研究生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社会、文化、教育背景差距较大,跨文化培养难度较大。因此,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通过完善来华研究生跨文化教学培养体系,将跨文化适应培训纳入来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及实践活动中。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立了跨文化教辅体系,组织中外学生一对一的学业帮扶活动,鼓励中外学生共同完成课题或任务,促进中外研究生跨文化交流[5];开展跨文化咨询服务,促进来华研究生与教师交流,尽快帮助来华研究生融入学校和社会,如:建立统一课题群,使用统一语言进行课题分析交流;举办了春节文化主题活动,使留学研究生“零距离”感受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及其对中国人的意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留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机会。学校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对外培训机会,使教师将所见所学应用于跨文化教学中[6]。
2018 年9 月,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提到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7-9]。首先,中北大学严格把控生源质量关口,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中北大学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北大学外国留学生公寓管理办法》《中北大学外国留学生招生管理办法》等,为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国际教育学院、专业所在学院及指导教师作为来晋留学研究生日常管理的三个主体,从学科教学内容安排/设置、公寓管理等方面与国内研究生学生施行无差别化教学管理,按期举办学术讲座、创新创业讲座、各学科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培养期间学科教师踊跃探索“三级两过程”来华研究生协同指导管理机制。成立了由团队各研究方向带头人、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国际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的来华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为学生提供信息与通信领域科学技术问题咨询服务与实验平台;指导教师负责统筹规划研究方向、日常保障,学位论文督查小组辅助,在课程学习、科研训练、科技论文撰写等环节各方协同联动,形成了具有信息与通信学科特色的来华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
教学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对来华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是开展来华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因素[10-11]。在学科教师团队建设方面,组建了一支以课题项目带头人为主,跨国家、跨学校、跨学科的一流指导教师团队,聘请了一批来自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单位以及实习基地等单位的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或参与本学科来华研究生教学指导工作;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方面,根据前沿专业技术需求,重点建设了涵盖信息探测与处理、现代通信系统、图像处理与信息反演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模块,充分利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资源,实施BOPPPS 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授课与自学结合、英语与汉语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提高来华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12-13];在实践创新方面,建立学科产学研创新实践平台,如学科打造的山西省北斗导航与位置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北斗导航与位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和山西省北斗地基增强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为来华研究生进一步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基础电子信息设备,了解系统功能、结构、原理等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参与创新项目的机会;在课后学习指导方面,采用团队式协同指导以及学生间互助式研究模式,如团队导师及组内高年级研究生对低年级研究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指导。
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研究生主要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层次信息领域人才[14],学科建立了多维度、全方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通过管理者、指导教师、指导团队、来华研究生的多方面反馈形成报告,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开展多通道跨文化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反馈,学科设立了留学生科研、生活反馈小程序和微信交流群等,利用微信应用平台向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及来华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来华研究生定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向学科教师汇报近期自身学习生活情况,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定期向学校提交研究生指导、管理情况报告,形成闭环反馈;建立师生微信群,配合相关翻译软件使用,克服语言交流障碍,实现多渠道管理体系意见反馈。开展参与式课程、教学反馈,一方面,利用雨课堂课后生成的学生课堂活跃度报告,明确留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学习目标达成度和遗留问题,为来华研究生学习研究提供帮助,并对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支撑材料;另一方面,由中北大学教育发展中心组建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随机听课,提出专业教学方法建议。最终,将来华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学院等多方意见结合,制定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修改方案。
围绕“一带一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来华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立足学校优势及自身专业特色,基于学科留学研究生教育背景及现状,结合当前信息领域发展实际,主动对标国际一流信息学科,从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培养模式、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反馈机制方面开展了来华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措施,为推动山西省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