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 臻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突出的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广东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东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省委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头号工程,以头号力度推进。
2023年,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图景:22个县(市、区)、110个镇、1062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典型,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强县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112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入,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从78%提高到83%、惠及5200多万群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百千万工程”建设将加力提速,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正需乘势而上、加速破题。各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壮大工业经济,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创建更多经济强县。聚力提升城镇建设能级,建设好110个典型镇、新培育一批典型镇,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大力建设农业强省,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乡村产业带建设。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通过结构升级、动能再造的蝶变,牵引带动全省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竞争力整体提升。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强化镇街体制改革。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建设焕然一新的县镇村,将开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在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的赛道上,全省各地积极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充分激发县镇村发展潜能,各显神通。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百千万工程”纷纷提出建议,多方支招。韶关、惠州、汕尾、江门、茂名、清远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记者会上一起“分享”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收获。
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茂名是广东的农业大市,全市“土特产”种类超过350个。重点推动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罗非鱼等“五棵树一条鱼”特色农业发展,已形成荔枝、化橘红等2个超百亿元、其他4个超50亿元的产业矩阵,“五棵树一条鱼”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27亿元。2023年,茂名荔枝全产业链产值12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荔农人均收入高于全市30%。打造荔枝品牌,大力推广荔枝保鲜全链集成技术,荔枝鲜果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一件件“土特产”擦亮品牌,正培育成大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用好省委、省政府推动珠三角产业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区的系列政策,清远市近3年先后引进产业项目近1100个,投资额2100多亿元,60%的项目都来自大湾区。其中,占地1万多亩土地规划建设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承接中大纺织产业和省内外纺织服装产业,着力打造“中国快时尚智造基地”,已形成了棉纱棉布交易大卖场、数码印花产业园以及智能制造共享车间、时尚设计园4个重要支点。清远去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数居全省第一,建成全省首个新增“千亿级主平台”。今年将进一步对接融入大湾区产业体系,加快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
海洋资源优越的汕尾市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紧紧抓住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契机,激发“蓝色潜能”,通过持续加大海洋产业、港口码头布局,着力构建“风光水火核储”能源体系,吸引中广核、华润、明阳、深能源等大企业相继入驻。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模式,发展壮大“深海渔业—渔港经济—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全产业链,争创现代化海洋牧场省级创新试验区。同时加快推动系统性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景观化建设”,攻坚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市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123公里。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总设计转运能力超过4065吨/日,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置。
做好绿色文章,赋能“百千万工程”。韶关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打造林下经济、林业产业经济,培育打造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5家,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20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1家,去年韶关林业总产值270亿元,增长10%,未来产值还将翻倍。同时还培育了“韶关兰花”、“韶关茶”以及“韶关珍果”、“韶关菌”等农业产品公共区域品牌。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江门大力实施千亿经济强县培育行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23年新会成为全市首个千亿GDP强区,开平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鹤山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县。“没有工业投资,就没有制造业当家”,去年江门成为全省第六个工业投资超千亿的地级市。深入实施“链长制”,坚持以链促群,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食品、金属制品、家电、石化新材料等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链稳步发展。促进中部区域8个地域相连的工业重镇联动发展,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融、设施互用,推动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新亮点。
在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赛道上,惠州发起了“龙头企业助力薄弱县”的冲刺。惠州三个县中,博罗县、惠东县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市)中排在前列,而龙门县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为实现集中资源在7个县区各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园区的目标,惠州推动TCL和德赛两个本土电子信息龙头企业都在龙门县布局了新型储能产业项目,这是惠州推动企业和县区之间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一个典型例子。
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资料图片)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发展亟需专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省人大代表、广东丰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大林带来了推动省级乡村运营示范县(区)建设,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广东乡村振兴发展具备良好基础。但乡村空间差异较大,乡村资源利用还不充分,可以借鉴杭州临安区,发展乡村运营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专业人才和现代管理理念,以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和创新化。他建议广东省设立省级乡村运营示范县(区)。筛选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聚集度高、产业发展好等基础条件优越的区域,如广州市增城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以乡村运营作为主要方式,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集聚资源优势形成规模效应,集中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投入,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引导“能人”回乡,强化市场主体角色,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激活广东省乡村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向广东其他地区复制推广,以促进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建议深入挖掘特色产业突破口,推动县域‘优势塑造’。”省人大代表、广州市从化区委书记董可,以从化的特色发展为例,细数县域“优势塑造”的成效:引入生态友好型、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制定实施“1+3+5+N”产业政策体系,破局生物医药产业,对生物医药产业延链强链补链,积极推动全省唯一持有商用车制造牌照的广汽日野发力氢能赛道……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从化正以全要素整合推动各镇“结构调整”。分类分片推进10个重点示范片区、97个整治项目,预计带动投资400余亿元。分别通过“全域+园区开发+城市功能提升+生态修复+城乡融合”模式,积极打造示范工程。“坚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动力增强’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价值实现’两手抓。”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以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重要工程。作为金融配套,广东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金融资源要素保障作用,全力推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落实到“县镇村”,切实推动金融活水流到“县镇村”,聚焦重点领域金融需求。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保险业力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行业动能,探索保险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路径,推进保险服务模式创新。省人大代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珂珂建议,积极引导保险业参与到绿美广东、城乡融合等重点工程的推进中,建立相关政策机制,支持保险业进一步通过产品创新、科技赋能等方式,健全县域风险保障体系,创新服务三农重点领域发展的产品及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支持保险业通过产品创新、科技赋能,健全县域风险保障体系。”鼓励保险公司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将基础保险服务以及三农生产生活服务向自然村延伸拓展,在政府的基础保障之外,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覆盖率,为农村人民生命健康、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服务。“建议鼓励保险业积极参与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建立线上线下消费帮扶机制,帮助广东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我们要打好‘食在广东、游在广东、购在广东’这张招牌,拓展‘文商旅+’布局”。省人大代表、广州岭南商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凌峰建议,要强化广东特别是大湾区城市文商旅目的地定位和市场推广,打造“热情好客”广式服务品牌和大型IP项目。他认为,不断完善一二三产业布局,是全面推进多要素发力、多产业融合,促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关键。尤其在一产强起来,二产优起来的同时,通过文商旅综合带动作用,促进三产活起来,是高质量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有效路径。广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发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通过长远规划、谋篇布景,打造乡村休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参照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标准,提升自然休闲内涵,开发生态旅游业态;培育特色文化村,带动推动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耕、研学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扶持企业、产业贯通,打造“和美乡村”产品品牌。“还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与到‘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中来。”
“省委省政府将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写上入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里,对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万亿蓝海”规模的预制菜大市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寄予了很高期望。”省人大代表、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大田塱村党支部书记夏冠新认为,预制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延伸了“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产业链条。预制菜产业跳出了传统的农业销售模式,把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餐饮业、零售业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新的农业发展业态,有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联农带农富民增收,是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必然要求。
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45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全国的13%,预制菜企业超过6000家,发展势头强劲。夏冠新提出支持做大做强预制菜产业的建议。“‘年菜’既是推动预制菜营销的有力抓手,更是广东继续领跑中国预制菜产业的重要举措。”他建议,广东应加大“年菜经济”扶持力度,保持以食品安全为先、以营养健康为基、以香美为要、以喜庆为标的四项原则,研发“年菜”产品,打造年菜品牌,让健康丰富的“年菜”走进千家万户。同时,重点支持各地方依托本土的饮食文化特点,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一桌年菜”。建议广东要加大冷链物流体系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县一级冷链物流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对RCEP认证的扶持力度,多建设一批预制菜产品出口点对点服务平台,争取更多企业认证RCEP,帮助更多预制菜企业打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