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路径研究

2024-03-10 11:25张晓菲
出版广角 2024年3期
关键词:出版业数字化数字

【摘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2522”的整体布局,到2035年,要实现数字技术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从数字出版如何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建设,如何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系统分析出版业如何对标数字中国建设布局、做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加快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步伐,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使出版业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关  键  词】出版业;数字中国;布局规划;落实路径

【作者单位】张晓菲,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3.007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到2035年,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围绕这个目标,《规划》明确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2522”的整体框架布局。数字出版是数字技术与出版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从历史发展来看,出版业一直肩负着经济发展、政治服务、文化传播、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使命。本文拟分析研判出版业如何对标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做好数字出版业建设的“2522”框架布局,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一、研究背景:发展数字出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数字中国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出版业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数字出版产业是数字技术与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出版业的支柱产业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成长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文化产业、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国。《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出版强国,壮大数字出版产业,出版产业数字化水平将迈上新台阶。这些战略布局为出版业加快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步伐,通过数字化转型做强数字出版,更好地履行文化强国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使命指明了方向。数字出版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和数据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深化数字治理与国际合作、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推动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规划在出版业的贯彻落实。

二、数字出版的基础任务: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与畅通数据体系

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布局中的第一个“2”即夯实“两大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数字出版是重要的文化生产领域,文化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资源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1.积极参与建设数字出版基础设施

《规划》提出,将“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优化算力基础设施,梯次布局各类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数字出版产品主要通过5G、千兆光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等通信网络进行传播,数据传输与通信速度的大幅提升、数据采集存储能力和数据计算处理能力的提升,将为数字出版产品的快速传输、高效互动提供更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传输速度、呈现效果、互动效率要求较高的视频、直播、VR/AR、元宇宙等视频化数字出版产品,将显著改善其在移动消费场景下的用户体验。

2.加快建设数字出版数据资源库

《规划》提出,将建设重要领域的国家数据库,推动公共数据和商业数据价值开发,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和基于数据要素价值的分配机制。出版业要积极参与国家数据库建设,多渠道聚集出版行业数据资源,构建数字出版用户数据、业务数据、行为数据等数据体系,将自有数据资产化、要素化和产品化,为国家数据库提供行业数据资源;探索在“生产后台”与“产品前台”之间搭建“数据中台”,高效运用各领域公共数据和商业数据,实现数据存储、加工、运用一体化,为数字出版业态创新提供数据支持;依托数据资源建设,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出版全流程中的应用,探索具有出版业特色的大语言模型的开发,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出版全流程业务体系。

出版业应抓住我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机遇,积极接入并利用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面向包括新闻出版在内的文化生产领域,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要基本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1]。出版业要参与建设服务于数字出版发展的数据和算力体系,使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分发、数据存储与利用更加快捷;参与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数字出版类文化内容和文化数据的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和分发,促进数字文化业态的形成和数字文化消费的发展。

三、数字出版的多重使命:通过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布局中的“5”即“五位一体”: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领域深度融合。落实到出版业,应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出版业深度融合,形成新型数字出版业态,使数字出版更好地发挥与履行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功能和责任,赋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做强数字出版产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版业要紧跟文化消费、生活消费的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抓住平台经济发展提供的机会,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将数字出版发展壮大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支持一批优秀的数字出版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2022—202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达13586.99亿元,比上年增加6.46%[2]。

出版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探索,可以着重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做强数字出版内容服务产业链,在数字阅读、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数字教育、知识付费等领域开发优质内容产品和服务,聚集和吸引用户;搭建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模式,聚拢公域私域流量,开发粉丝经济,构建基于用户数据的数字化营销模式。二是做强数字出版文化消费产业链,发挥版权赋能作用,推动数字出版与文旅、科技、影视、体育、餐饮等行业融合,加强品牌IP的衍生品开发和跨界运营,打造基于良好视听体验的沉浸式、互动式数字出版文化消费新场景,提升版权和品牌价值。三是发展数字出版文化增值服务,将数字出版领域的数字内容和数据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实现多场景下的内容与服务精准分发,推动资源向生产要素的转化。

此外,出版业应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展数字出版经济,打造国际知名数字出版品牌,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文化贸易。通过创新国际合作方式、优化营销渠道,提升网络文學、网络游戏、在线教育、数字阅读、专业数据库等数字出版产品在文化贸易中的比重,扩大数字出版版权输出规模。

2.加快推进出版数字化,实现数字文化的繁荣自信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消费形态,是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出版业应深化数字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数字出版产品结构,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存量和增量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梳理文化资源类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建设成果,使其成为中华文化数据库的重要内容。运用前沿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创新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开发多媒体形态、多场景消费的新产品形态,为数字投影等“大屏”和移动终端等“小屏”生产跨屏互动的高新视听类数字出版内容和服务,发展新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业态。

出版业应供给向上向善、双效俱佳的优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建设有益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数字文化。通过实施文化传承融合发展项目、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等,建立数字出版精品项目库,打造数字出版品牌IP,发挥精品内容在思想深度、文化品位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数字出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理想载体,激活中华文化元素,传承和建设中华文化;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者写作作品向重大主题、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方向拓展,成为精神与文化生产的重要力量。

3.推进数字出版公共服务普惠化,助力数字社会的高效治理

科技革命正推动人类走向数字社会。出版业应通过提供数字阅读、知识服务、在线教育等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为数字生活和社会协同提供支持,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第一,开发数字出版类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出版业应积极推进实施数字出版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建设数字出版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发数字出版类文化展示平台,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教育场所、公共场所嵌入数字出版创新产品。顺应全民阅读数字化、全媒体化的趋势,建设能满足多场景需求的数字阅读服务基础设施,开发公共阅读数字资源、数字平台和阅读空间,通过电子书、有声书、音视频读物、数字教育出版物、动漫科普等全媒体形式为移动阅读提供支持。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为目标,构建智慧图书馆体系,参与建设“农家书屋”“阅读驿站”等数字化设施,发展云阅读、云视听、云展览等“云体验”形式,推动数字出版文化资源走进乡村。根据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知识消费需求,免费开放数字出版资源,彰显行业社会责任感。

第二,通过数字化知识服务和教育服务,助力社会发展。一方面,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业应积极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对独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开发全媒体形态的知识服务产品。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推出的“数字中国·大运河数字资源库”,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运河历史文献、研究著述、新闻资讯、地图、图片、遗产管理监测数据、音频、视频等相关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挖掘、分析、重组,构建一个将相关内容整合为一体的关于运河的知识图谱,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3]。另一方面,出版业应紧跟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少儿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为重心,建设数字出版智慧教育平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类出版机构应积极参与数字教育生态建设,聚焦家庭教育和学生的课外学习需求,开发基础教育类智能化数字出版产品。同时,适应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类数字出版产品比重。如重庆出版集团依托数据中台建设,加快开发“5G+智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数字教育服务[4]。

四、数字出版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

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布局中的第二个“2”即强化“两大能力”: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安全屏障增强。数字出版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数字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

1.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赋能引领出版业发展

出版业要抓住国家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的战略机遇,依托国家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行业与技术企业联合、产学研联合的数字出版技术攻关机制,推动出版业国家级技术研发计划、行业重大科技工程、企业技术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服务和业态创新。参与建设国家级数字出版平台,为出版业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围绕内容、数据、平台、服务、国际传播等方向优化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布局,促进数字出版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深度融合。

出版企业要尽早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出版产业链。6G技术的发展将使更多前沿信息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随着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正高效布局基于算力、算法、数据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将面向应用领域提供体系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出版业要运用前沿技术拓展传播空间和场景、推动音视频商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出版”,构建出版业智能化技术体系,建设行业级或企业级的智慧出版服务平台。

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重构了数字出版产业的业务模式,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5]。目前,有一批优秀的技术研发企业主要服务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应积极向技术公司提出需求,组织团队共同研发,就智能化编校排、知识服务产品开发、数字教育平台建设等方向开展合作。

2.提高数据资源要素价值,提升数字安全保障能力

数据技术创新是数字出版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以数据驱动出版业全流程智能化运营的基础。出版业要整合行业内外数据资源,打通行业上下游数据壁垒,培育第三方数据服务商,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将内容数据、用户数据等数据资源转变为数据资产,为用户提供精准的阅读和知识等服务;运用区块链等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流通相关技术,建设活跃的出版业数据交易市场,建立资源数据、内容产品产权保护机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合作,基于内容数据化等技术,开发《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识典古籍网等古籍数字化成果,通过知识标引等技术,为《永乐大典》知识内容的智能化运用打好技术基础[6]。

做好数据安全保障是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创新体系的前提。出版业在坚持落实“三审三校”、重点领域监测巡查等措施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将“数字出版+ChatGPT”等新興领域纳入管理的必要性,确保数字出版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可管可控。建设数字内容安全风控体系,针对采集加工、生产传输、存储运营等环节,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数字治理与国际合作,为数字出版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布局中的第三个“2”,即优化国内国际“两个环境”:完善数字治理体系与构建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新格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数字内容生态和网络文明建设,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出版治理体系。出版业应加强数字出版技术标准、工作指南等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并主导数字出版国际标准制定,包括编制新闻出版知识服务国家标准,为知识库建设提供支撑;利用技术完善版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提高数字版权保护效率。此外,应以主管部门为主导,健全出版业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调控与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出版业融合发展与监管规范双措并举,筑牢安全底线,为数字出版打造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出版业要积极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多层面支持推动、开放共赢的数字出版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搭建出版国际传播数字化平台,推进出版走出去重点工程项目,将符合不同区域和国别受众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推出去,提升数字出版的国际传播实效。通过数字出版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进去,实现文化传播与文化贸易的数字化,更好地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数字出版产品为载体,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互鉴,凝聚全球共识。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数字出版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规划布局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人才支撑、文化氛围等五个方面为规划的落实明确了制度建设要求。为了实现数字中国的整体布局,出版业也要从制度建设中要速度、要效果。

1.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数字出版工作的组织领导

出版业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支持,主导行业内开展资源整合、主体协同、总结预判等工作,引导出版企业形成发展合力。具体来看,应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鼓励出版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将数字出版发展成效、数字化转型推进效果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特别是对“一把手”考核评价的参考。以出版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示范单位评选为抓手,引导出版企业对接国家战略;推动出版企业以全媒体生产传播一体化为目标,进行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再造,尽快构建集约高效的融合出版生产传播体系。出版企业要积极对接所在区域的数字中国发展规划,包括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等,参与组建区域化的数字出版产业集群。

2.以全员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

主管部门要鼓励有实力的出版企业加大数字出版投入力度,引导出版企业拓展资金渠道。加大对数字出版行业投资价值的宣传推介力度,做好数字出版资源数据价值评估,吸引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出版企业要全力建设一支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培育一批对数字出版的战略地位有深刻认知的复合型数字出版家;以全员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搭建具有出版企业特色的数字出版素养与技能培训体系,引导编辑等核心人才掌握全媒体生产、传播、营销技能,特别是数据管理能力;建立数字出版人才矩阵,完善向数字出版倾斜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通过成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数字出版研究基地、数字出版实验室,举办数字出版产品创新大赛等方式,让数字化理念成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形成全员向融合出版转型的发展氛围,坚定做好数字出版的企业文化。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出版业应顺应文化消费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水平,抢占数字时代出版发展的制高点。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壮大数字出版产业,助力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社会发展,使数字出版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书生.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变化:《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解读[J]. 出版广角,2022(16):40-43.

[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崔海教,王飚,等. 2022—202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 出版发行研究,2023(9):7-13.

[3]韩寒. 中国数字出版:逆势上扬 未来可期[N]. 光明日报,2021-10-29.

[4]华龙网:人教数字出版工作会在渝召开 重庆出版集团聚力打造“5G+智慧教育”新方向[EB/OL].

(2021-05-18)[2024-01-26]. https://szgs.pep.com.cn/xwzx/mtjj/202105/t20210518_1967443.html.

[5]易龙. 从数字出版到智能出版:知识封装方式的演进[J]. 出版科学,2023(1):81-90.

[6]韩寒.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稳步向前[J]. 科技传播,2023(4):13-14.

猜你喜欢
出版业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数字看G20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