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峰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深圳 51811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生率逐年上升。近年来,有研究[1]表明,慢性炎症反应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而白细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0,CD40)介导的信号传导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细胞功能,与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3]。目前,如何早期发现斑块的不稳定、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和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选取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 年9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2 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WHO1979 年制订的标准并参考《2000 年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指南》[4]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将其分为ACS组21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组16例及以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5 例。其中,ACS组:男16例,女5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7.33±11.52)岁。SA 组:男11 例,女5 例;年龄41~72 岁,平均年龄(59.12±8.87)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93±10.74)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纳入标准:均来自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2)排除标准:①感染、慢性炎症、恶性肿瘤、胶原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疾病等非心脏性疾病。②其他心脏疾病,如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旁路移植术后及3 个月内行溶栓治疗等。
三组患者入院48 h 内,采肘静脉血2 mL,加入含枸椽酸钠抗凝的塑料管中,送实验室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将此管静脉血缓慢移入另一加有等量淋巴细胞分层液的离心管中,使其形成清晰界面,室温下2 000 r/min 离心25 min,吸取中间灰白色致密层,即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然后加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盐水,在室温下2 000 r/min 离心10 min,弃除上清,将细胞沉淀层移入1.5 mL 的离心管,用3~4 倍体积的磷酸盐缓冲盐水液洗2 次,再弃除上清,收集细胞沉淀备用。同时,抽取静脉血2 mL 置于试管中,放置1 h,以4 ℃1 5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血清储存在80 ℃冰箱中待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及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40 和血清非HDL-C 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清C 反应蛋白(CRP)水平。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B)或χ2检验。CD40、CRP和非HDL-C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Bivariate 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血压、血脂[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外]、血糖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 组的LDL-C 较SA 组、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及BMI情况(±s)
表1 三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及BMI情况(±s)
注:1mmHg=0.133 kPa。
指标血压(mmHg)收缩压舒张压血脂(mmol/L)总胆固醇HDL-C LDL-C甘油三酯空腹血浆葡萄糖BMI(kg/m2)对照组(n=15)SA组(n=16)ACS组(n=21)F值P值126.56±20.70 75.78±9.80 128.56±14.69 76.40±7.23 134.19±22.31 79.33±11.11 0.665 0.288>0.05>0.05 4.04±0.79 1.54±0.30 1.83±0.45 1.71±0.86 4.63±0.99 25.19±4.80 4.55±0.97 1.24±0.43 2.30±0.59 2.27±0.59 5.31±1.06 23.18±2.55 4.95±1.43 1.18±0.36 2.56±0.90 2.04±1.03 5.87±3.07 24.03±2.39 2.952 3.323 5.825 0.808 0.657 0.964>0.05>0.05<0.05>0.05>0.05>0.05
对照组、SA组、ACS组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1.50±2.21)、(9.99±2.55)、(19.41±5.08)。ACS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水平较SA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4、-5.062,P<0.05), SA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9,P>0.05)。三组患者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81,P<0.05)。
ACS 组血清CRP 水平为(13.04±16.74)mg/L,高于SA 组的(1.58±1.19)mg/L 及对照组的(1.43±1.1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4、-2.536,P<0.05),SA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8,P>0.05)。三组患者血清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3,P<0.05)。
ACS 组血清非HDL-C 水平为(3.78±1.31) mmol/L,高于SA 组的(3.31±1.06)mmol/L 及对照组的(2.50±0.7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1、-2.677,P<0.05), SA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4,P>0.05)。三组患者血清非HDL-C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7,P<0.05)。
CD40 与CRP 呈 显 著 相 关 性(r=0.407,P<0.05),CD40与非HDL-C呈显著相关性(r=0.379,P<0.05)。
目前,慢性炎症反应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1],而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导致的斑块破裂是ACS发病的主要原因[6]。因此,探究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指标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为早期预测ACS的发生提供相关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ACS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较SA 组和对照组高,提示CD40 可能与ACS 中冠脉内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CD40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程度增加而增加,提示CD40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产生的作用较大[3]。有研究[7-8]证实,CD40-CD40L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阻断CD40-CD40L 相互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CD40和CD40L存在动脉粥样斑块,在不稳定斑块中表达更明显[9-10]。粥样斑块的炎症是促使其破裂的重要因素。CD40分布在斑块的肩部,而肩部是不稳定斑块最容易破裂的地方。斑块内侵入炎性细胞越多,斑块越脆弱。巨噬细胞能够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包括MMP-1、MMP-2、MMP-9 及MMP-3,这一酶家族能够降解纤维帽的基质是动脉粥样斑块趋向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11]。MMPS 还可通过活化血小板、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致使动脉粥样斑块破裂,造成斑块不稳定[12]。这些研究进一步支持了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据此推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40水平升高,可能会反映斑块的炎症程度和稳定性状况。
有研究[13-14]表明,CRP 水平与未来冠状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CRP 是一种临床血清标志物,通过增强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Burke等[15]对突发性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行病理尸检研究时发现,血液中高敏CRP水平较高的组与较低的组相比,患者血管内薄纤维帽的斑块数目明显增多,且容易破裂。本研究结果发现,ACS 组的患者血清CRP 水平高于SA 组患者和对照组,提示CD40水平与CRP水平显著相关。因此,本研究认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 可作为ACS 临床预测炎症的指标之一,对于ACS 患者的病情判断或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前,LDL-C 是指导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指标,但是有部分患者即使LDL-C达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残余风险仍然存在。其中,在脂质方面,非HDL-C及低HDL-C 最受关注。有研究[16]探讨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老年人的甘油三酯和残余胆固醇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HDL-C、LDL-C与MACE无关。相反血清甘油三酯和非HDL-C浓度每增加10 mg/dL,MACE风险分别增加4%和5%,而残余胆固醇每增加10 mg/dL,MACE风险增加21%,致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改变(甘油三酯>1.69 mmol/L 及HDL-C<1.03 mmol/L)也显著增加,MACE风险约44%。另外一项研究[17]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甘油三酯在载脂蛋白B(apoB)引起心肌梗死的风险中的作用,结果显示,VLDL胆固醇可解释50%,包括apoB脂蛋白升高引起的心梗风险,而甘油三酯不能解释该风险。本研究结果发现,非HDL-C 浓度在ACS 组中较SA组与对照组高,提示非HDL-C浓度增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呈正相关性,而CD40 与非HDL-C 呈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发现,非HDL-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说明非传统的脂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评估残余心血管风险,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及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而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斑块炎症程度和稳定性状况。因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可能是冠脉病变活动性临床标志物,有望成为预测ACS 发生及识别易损斑块的敏感指标,为预防和治疗ACS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