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理念,并将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高校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场所之一,须积极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它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相互交融、不可或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我认同观念,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它是连接国家认同和民族融合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永续发力的力量源泉,能够使中华民族延续不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旨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积极响应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为培养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一系列举措,如线上线下开展相关课程、讲座、实践活动,成立研究基地等。此外,社会媒体、官方媒体也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深的感悟。通过自主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等形式,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遍增强[1]。
1.错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加上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特别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各种错误思潮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阅历,对于一些错误思潮无法明辨是非,导致其理想信念淡化,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弱化甚至歪曲了我国的优秀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不利于大学生民族凝聚力以及“四个认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理念的形成。
2.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如今已是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海量信息鱼贯而入,极大方便了外来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上网冲浪已成为生活的必要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公众号、网络APP 等接触到国外的思想文化。而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思想定力较弱,对不同文化现象的辨别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想的影响与侵蚀,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2]。
1.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完备的课程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课程的教育对象必须覆盖全面,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还必须涉及到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课程的教学时间必须时间跨度长,从大一到大四均需安排相应课程,形成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教育实效。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层次递进,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从不同角度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体系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纬度。课程的教学手段必须多种多样,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2.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力军。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须得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才能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埋进学生心灵。思政课教师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发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势,用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去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积极营造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如民族特色建筑、民族文化展览等,让学生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创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通过多种手段、渠道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自觉接受学校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2.创建合理的制度氛围。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高校要严格遵循党委领导、各学院党委负责、各学科老师落实的体制机制,由上而下、层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评价标准,检验实施效果。创立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从各个方面培养和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提供有序、合理的校园环境。通过制定一些列规章制度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融、交锋,民族团结面临诸多挑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高校师生应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其融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高校还应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此外,中国共产党务必推动高校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知识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