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不同进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对比

2024-03-09 07:15孔维邦范世昌王剑飞张立东温应辉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孔镜进针椎间盘

孔维邦,范世昌,王剑飞,张立东,温应辉

(河南宏力医院骨科,河南 新乡 4534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因长时间腰肌劳损、风寒侵入以及负重过度等所致,主要表现为腰部活动障碍、腰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因其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成为临床治疗LDH 患者的常用术式。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临床常规采取后入路脊柱后正中线旁开12~16 cm 或11~14 cm 进行穿刺进针,但因穿刺入路偏外,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高髂嵴阻挡穿刺较为困难,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有研究[2]表明,在脊柱后正中线旁开8 cm,以45°角进针能够改善高髂嵴阻挡穿刺困难情况。鉴于此,本研究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不同进针技术治疗LDH 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在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9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27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38.22±2.55)岁,平均BMI(21.46±3.61)kg/m2,平均病程(3.48±1.21)年;椎间盘突出节段: L4-5-S15 例,L5~S126 例,L4~L514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38.53±2.61)岁,平均BMI(21.55±3.74)kg/m2,平均病程(3.54±1.09)年;椎间盘突出节段: L4-5-S17 例,L5~S128 例,L4~L5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3],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年龄18~60 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既往有腰椎间盘手术史者;合并脊柱感染或肿瘤者;合并椎体骨折者;合并椎体滑脱或节段型不稳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后入路进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应用C 型X 线机透视,确定责任椎体间隙水平,并确定责任椎体间隙后缘,标记穿刺点;随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并进行局部麻醉;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取脊柱后正中线旁开12~16 cm 进行穿刺进针,对于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取脊柱正中线旁开11~14 cm 进行穿刺进针,沿穿刺针置入导丝并缓慢抽出穿刺针,于穿刺点做一条0.8 cm 左右的皮肤切口,应用4~8 号螺旋骨钻进行扩孔,椎间盘孔成形之后放入工作套管,应用抓钳将突出椎间盘取出,若遇到钙化椎间盘组织,需应用磨钻磨除后进行清理,并进行神经解压。术中应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处理,最后使用盐水反复冲洗穿刺通道与切口,拔出器械,常规缝合切口。术后1 周卧床休息,2 周后适当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观察组实施后入路45°进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术前操作与对照组相同,但穿刺点需在C 型X 线机透视下与冠状面呈45°角,与腰椎横截面呈15°~30°,并在脊柱后正中线旁开约8 cm,随后进行铺巾消毒,穿刺后进行常规手术操作,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应用MacNab 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术后1 个月的临床疗效,其中患者术后疼痛感消失,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优;术后主要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对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为良;术后患者功能有所改善,但仍然对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影响为中;术后仍然存在神经根症状,症状加重或术后复发为差。②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后3 d、1 个月、6 个月和1 年的疼痛程度,满分为10 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剧烈。③下肢功能。应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术后3 d、1 个月、6 个月和1 年的下肢功能,满分50 分,分数越高代表下肢功能障碍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93.33% vs. 8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疼痛程度 观察组术后6 个月、术后1 年的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近远期VA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近远期VAS 评分比较(±s,分)

术后3d术后1 个月 术后6 个月术后1 年观察组45 6.47±1.023.00±0.642.15±0.540.85±0.22对照组45 6.68±1.213.27±0.762.73±0.351.21±0.26 t 0.8901.8236.0467.091 P 0.3760.0720.0000.000组别n

2.3 下肢功能 观察组术后1 年的ODI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近远期OD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近远期ODI 评分比较(±s,分)

术后3d术后1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后1 年观察组45 25.83±6.38 17.60±3.35 13.37±3.22 5.27±1.47对照组45 25.26±5.11 17.83±4.27 13.77±3.47 8.37±1.15 t 0.4680.2840.56711.142 P 0.6410.7770.5720.000 n 组别

3 讨论

以往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但创伤较大,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4]。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治疗LDH 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经由常规后入路穿刺进针和后入路45°进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相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6 个月、术后1 年的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椎间孔镜采用45°进针可降低患者术后远期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在于,以往经皮椎间孔镜手术选择脊柱后中线旁开12~16 cm 或11~14 cm 穿刺进针虽然能够有效突出椎管内椎间盘,对于骨质结构破坏较小,但是穿刺的路径较长,容易刺激或损伤出口神经根,增加腹部组织损伤风险;而选取脊柱后中线旁开8 cm、与冠状面45°作为主要穿刺进针点,穿刺深度为10 cm,相比常规手术穿刺深度较小,能够将穿刺定位简单化,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对患者造成的额外损伤[2],故远期疼痛程度较轻。本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术后1 年的ODI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椎间孔镜采用45°进针能够减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情况。分析原因在于,应用45°进针以突出椎间盘作为主要靶点,穿刺目标更为明确,且可最大程度地去除关节突腹侧骨组织,有利于显露突出到椎管的椎间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远期下肢功能。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经由常规后入路进针和后入路45°进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相当,但后入路45°进针能够更明显地减轻患者术后远期疼痛,改善患者下肢功能。

猜你喜欢
孔镜进针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