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全球文明倡议”报道的话语建构研究

2024-03-09 10:45杨懿靖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海外版人民日报语料库

摘要:【目的】本研究将《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全球文明倡议”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其在国际传播中话语建构的机制、符号修辞技巧以及叙事性特征。【方法】 本文使用语料库分析研究工具AntConc建立全部资料的主题词表,采用人工标注的方式完成语义分析过程。【结果】 新闻报道标题反复强化和阐释“全球文明倡议”,從而完成概念修辞的加工、纠偏与重构;报道内容通过阐释隐喻与间接隐喻的修辞搭建概念理解的语境;叙事结构往往采用低叙事性与高清晰度的呈现方式,使用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两种叙事方式通过“标语式”论点与复杂论证有机结合。【结论】《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修辞方式创建属于中国话语的认识“元语境”,让“全球文明倡议”发展理念在全世界发挥重要影响力。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政治概念;话语建构;隐喻修辞;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H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4)01-064-04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12

本文著录格式:杨懿靖.《人民日报》(海外版)“全球文明倡议”报道的话语建构研究——基于AntConc语料库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4,31(1):64-67.

导语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正式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讲话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反映的是多数国家的文明观而不是少数国家的文明观,推进的是各个国家共同发展,追求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跨文明团结。[1]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2]

1.中央主流媒体建构国际传播话语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本质上是国家话语的传播和互动过程,自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中央主流媒体积极建构其概念意涵以及背后的中国故事、思想理论和精神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从2023年3月16日发布《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全文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后截至2023年10月13日共发布187篇文章提及并论述相关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是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建构“全球文明倡议”以及传播其背后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文明观是其肩负的时代使命。

2.研究问题

已有研究关注“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提出应该建构起概念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系统构建属于中国的话语和叙事体系。[4]国际传播场域中,如何将“全球文明倡议”及其蕴含的文化理论传递给世界,主流媒体必须使用多种话语表意方式,建构概念的话语意义以及价值、理念和愿景。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关概念、范畴、表述决定了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2]综上,本研究将《人民日报》(海外版)中与“全球文明倡议”相关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其话语建构的问题,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建构机制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符号修辞技巧?文本的叙事性特征如何?

2.1   文献综述

2.1.1   话语建构与修辞框架

J·R·弗思和哈里斯提出“话语”概念,指的是大于单句、意义完整的语言单位,意义生成和理解要从句子之间形成的上下文关联来考察。后续研究将其定义为在具体运用中根据语境产生完整语义的语言单位。[5]詹姆斯·保罗·吉认为,话语就是“行动、语言和交流的组合和整合方式,表示思考、相信、评价和应用各种符号、工具和物体的方式”。[6]因此话语研究包含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主体、关系、权利、秩序,话语建构则是通过符号、修辞、叙事等方式生产以文本表意为中介的话语意义活动。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修辞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物质空间转向媒介空间,从现实场景转向话语场景。已有研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日本的舆论斗争中提出修辞、政策以及舆论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而且互相影响。[7]修辞与议题的建构密切相关,议题的建构需要“传播”才能广泛到达公共空间,因此修辞需要超越文本写作的“有限疆域”。 [8]

2.1.2   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主张应用各种话语修辞策略提升传播效果,从符号逻辑出发话语建构需要发明、构造和征用特定的符号载体,因此概念框架强调对一系列概念的创造和征用,从而多维度地建构知识体系。美国新修辞学的创始人肯尼迪·伯克认为,隐喻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观点,因为这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人为建构的。[9]叙事框架指出任何文本都是有序、有机、有意义的整体,从宏观出发话语生产者主要从叙事和论证的架构来诠释概念意义。

聚焦于“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建构文本研究,主要分为语料文本和视觉符号文本两大类型,但是基于批量语料的文本分析研究仍然较少,研究多偏向宏观的哲学思辨而非就其理念本身的话语传播做修辞学方面的讨论,因此本研究期望建立《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全球文明倡议”的语料库,从概念、隐喻、叙事的话语分析框架出发研究其概念建构机制、修辞技巧以及文本的叙事性。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全球文明倡议”相关的新闻报道文本,为了体现政策概念提出以来新闻报道的全部图景,本研究选择从2023年3月16日发布《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到2023年10月15日发布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所有的文本。

为保证研究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文使用WiseSearch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完成资料收集工作。本文以“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标题及内文关键词检索《人民日报》(海外版),共检索出187篇相关文章。经过对研究资料的清洗和整理本文最终确定的研究资料为180篇报道,共计942313字。

2.2.2   资料分析

以往的话语修辞研究,因为研究资料的片面性和研究方法的主观性而备受批评。目前,有很多研究者开始使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更加系统和客观地分析文本话语,其中包含大量的修辞研究。Antconc语料库作为经验主义语言研究的重要工具近来常被用于研究大规模新闻文本的语言理论及应用研究。虽然Antconc语料库研究方法能够保证统计文本研究的完整性,但是仍然不能处理文本的意义与关系。 由于目前国内外缺乏对于文本话语的智能处理工具,因此,本文主要仍然采用人工标注的方式完成语义分析过程。研究首先使用语料库分析研究工具AntConc建立全部资料的主题词表,主题词表建立的参照语料库选择北京外国语大学徐家金教授主持创建的ToRCH2019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3.概念生成中的能指、所指与符号化

概念框架强调对一系列概念的创造和征用,从而多维度建构话语体系。研究通过Antconc语料库建立起关于“全球文明倡议”的主题词表,梳理语料库文本发现180篇报道中,“全球文明倡议”共出现534次,其中有425次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起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意涵出现在文本中。通过梳理“全球文明倡议”的Keyword关键性并将其带入到文本中做纵向分析,研究发现其概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完成建构,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历程中完成概念的加工、纠偏与重构。

3.1  “全球文明倡议”的本体概念生成

迈克尔·麦克吉提出意指概念理论,指的是特定发明、挪用拣选的能指符号,从而指代起关键作用的概念、关系等,比如“温室效应”“生态平衡”。而话语是由诸多概念编织而成,概念建构的文本符号表意是话语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话语建构是从微观符号的选择和组合开始。“全球文明倡议”这个短语由“全球”“文明”“倡议”这三个词组合而成,从最初级的字面意思理解其含义即“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对话、互鉴、包容等理念,在促进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打造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准确运用概念框架,从而保证“全球文明倡议”的概念意涵在国际传播中产生强大影响力。通过Antconc语料库梳理发现“全球文明倡议”概念往往伴随“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出现,其“文明”的概念主要承擔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追求世界范围内的跨文明团结的意涵。

3.2   概念修辞的加工、纠偏与重构

研究按照语料库分析方法将概念带回到文本中进行人工标注,发现“全球文明倡议”的概念在纵向的报道中逐渐完成概念的加工、纠偏与重构。概念的生产并非处在自然属性当中,而是在开放、流动的语境里被反复界定,争夺和建构。[10]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传播场域中需要不断加工、纠偏和重构才能保证其内涵准确传播,《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全球文明倡议”概念的最先报道主要涉及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位置与外交合作中的价值和意义。《携手共绘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当中引入多国人士在接受采访中对“全球文明倡议”的认可和期望。《全球文明倡议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的文章标题简明地呈现倡议的公共性,帮助其概念内涵的界定。

4.阐释与间接的隐喻修辞技巧

隐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格,指的是从其他事物的角度看某一事物的一种手段。隐喻过程的结构被广泛关注,已有研究通常使用始源域和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来解释隐喻的运作机制。本文沿用始源域与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机制来完成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全球文明倡议文本的隐喻框架的分析。在Antconc软件已经生成主题词表的基础上,本文延续斯特恩(steen)的隐喻识别流程来分析文本中是否含有隐喻性。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完整阅读所有语料库,明确文章的中心和主体;其次人工标注待核查的隐喻词并初步归类比如“兄弟”“纽带”“钥匙”等。接下来清洗初步形成的隐喻词,确定其对应的语境;然后完成隐喻词的确立,明确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指向比如“海纳百川”指向全球文明倡议“包容性”的内涵;最后根据确定的隐喻分析其话语的逻辑,以阐释隐喻与间接隐喻作为分析的框架。

4.1  “全球文明倡议”阐释隐喻

研究通过慧科新闻数据库检索《人民日报》(海外版)“全球文明倡议”关键词共得到180篇新闻报道。通过Antconc语料库分析工具梳理高频词的方式,整理出隐喻修辞跨域映射表格。使用隐喻识别流程完整阅读所有语料库,梳理出使用最高的隐喻修辞分别是“海纳百川”框架与“百花园”框架。跨域映射分析明确“海纳百川”作为始源域,通常用来解释“中华文明接纳世界文明的包容性”。评论文章《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中以“包容四海、兼纳百川”作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百花园”隐喻框架通常用来表征“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平等性”。《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论述中延续既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隐喻修辞框架来突出强调全球文明倡议对文明多样性的认同。

4.2  “全球文明倡议”的间接隐喻

间接隐喻指的是虽然没有对概念本身进行明喻或暗喻,但是间接隐喻相关的概念或主题从而为其话语建构服务。人工标注Antconc语料库中的隐喻词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文本中存在众多非直接指向“全球文明倡议”概念的隐喻词。已有研究提出间接隐喻可以更好地扩充话语的丰富性和生动感,将概念蕴含的文化意涵贯彻到行动当中,从而为话语建构提供更多的依据和例证。系统梳理语料库文本,研究发现Keyword关键性最高的间接隐喻模式为以“兄弟”“邻居”“朋友”等来指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根据隐喻识别流程将隐喻词带回到原文中证实其隐喻关系。《文艺做使者 青年当先锋》中使用使者来指代文艺与文明的关系,用“根”来表达文明之于文艺;用“灯”来凸显文艺之于文明,使用“纽带”“桥梁”来表达文艺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在“全球文明倡议”相关的报道中,有很多对于中华文化的概念建构,通过“钥匙”的隐喻来表达中华文化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5.概念的叙事性建构逻辑

从语义逻辑维度出发,“讲故事”是基础的语义思维路径,通过故事的谋篇布局实现知识话语的强调。因此故事框架也是修辞中劝服效率最高的模式,被用来铺设知识话语合法性的认知语境。Antconc语料库的File Vie功能支持文本分析从关键字到语境的转化。

5.1   低叙事性与高清晰度

“叙事性”是让文本成为叙事的东西,新闻的叙事性无法清晰量化,因此其程度只能使用高、低进行大致评估。如果文章整体以叙事为主线则认为高叙事性;如果文章缺乏叙事要素则认为低叙事性。通过Antconc语料库分析工具梳理180篇“全球文明倡议”,其中有104篇叙事程度较低,主要为领导人发言稿、重大会议说明等内容。这些文本以论证、说明为主,围绕政策进行阐释和分析。语料库中有50篇文本以叙事、论证、说明相结合,简单介绍新闻情节,主要呈现关键人物发言,大段落引用权威发言从而增加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某种程度上,叙事程度同形式的复杂程度成正比,而信息形式的复杂程度又与信息传播的清晰度成正比,因此高叙述度会导致信息清晰度的下降,对信息的传播造成局限”。[13]以新闻为传播主体的国际传播关键概念生产往往从特定事件出发,通过延伸其他类似事件,形成事件联动从而赋予概念以“合法性”,因此“全球文明倡议”的新闻报道往往采用低叙事性与高清晰度的呈现方式。

5.2   叙事结构与论证结构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有很多论证与说明的内容,引用数据、会议文件资料等丰富的论据用来介绍“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推进状况。梳理180篇报道,其论证结构复杂、考验话语生产者的技巧使用,且论证结构在概念建构和传播中发挥重大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在论点的使用当中常常选择“标语”式框架来总结文章主题和精要。比如“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书写合作共赢新篇章”等标语发挥导向、动员和激励的功能,不断加深人们对理念的印象和理解。

在论据的使用当中,报道常常使用新闻事件、历史故事、名言警句、权威话语、统计数据以及政策纲领来对“全球文明倡議”进行论证。话语生产者通过系统挖掘、分析论据背后的意义指向,揭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论证观点,说明概念。

结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运用中国话语概念和引用中国故事来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体系,积极塑造国家形象。“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意义,其概念的全球传播不仅需要拓展传播主体、增强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还要从语言内部增强概念的影响力。《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概念、隐喻、叙事等多种话语建构方式创建属于中国话语的认识“元语境”,让全球文明倡议得到认可,发展理念在全世界发挥重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钰.全球文明观的基本理念与国际传播[J].对外传播,2023(8):8-12.

[2]张广昭.国际传播中的“概念创造”——基于习近平涉外演讲文本的政治话语分析(2012-2021)[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3):5-18,126.

[3]祖昊.政治媒介化:基本意涵、关键概念和理论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9):91-105,147.

[4]孟美辰,张久安.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意涵、舆论反应与传播思考[J].对外传播,2023(7):60-62.

[5]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M].杨炳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2.

[7]刘涛,刘倩欣.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J].新闻界,2023(4):4-20.

[8]Burke,K. Arhetoric of motives.(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503-504.

[9]刘涛,刘倩欣.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J].新闻界,2023(4):4-20.

[10]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2]胡翼青,杨馨.媒介化社会理论的缘起:传播学视野中的“第二个芝加哥学派”[J].新闻大学,2017(6):96-103.

[13]蒋晓丽,李玮.从“反映论”到“对话观”——论多重语境下新闻的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1-145.

作者简介:杨懿靖(1998-),女,甘肃庆阳,硕士研究生,甘肃政法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

(责任编辑:张晓婧)

基金项目: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基于Twitter数据挖掘的甘肃区域形象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3CXZX-789)。

猜你喜欢
海外版人民日报语料库
新举措
No.2 企业微信海外版改名为WeCom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办好“海味党报”——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裘山山散文被《散文》(海外版)转载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