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林
多年来,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几乎都是材料作文题,一般由材料、引导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作文的基础,蕴含了命题者的思考或智慧——命题意图、主题思想、写作重点、作文思路等等。多数考生在150分钟内做一套高考语文试题,时间相当紧张,写作的时间一般只有40~60分钟,没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去酝酿或构思。因此,议论文的主体(本论)部分顺着材料的意思写作,不用多花时间动脑子,就能把作文写得既稳(不偏题离题)又快,还能获得可观的分数。尤其是作文基础较差或作文经常偏题离题的考生,更应该这样去做。
顺着材料的意思写作:可以根据材料的意思安排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例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乙卷的作文题;可以把材料中的一些语句当作或变成中心论点、分论点,例如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II卷的作文题;等等。
下面以2023年高考四道全国卷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顺着材料的意思既稳又快地写成一篇像样的议论文。
(一)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则材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的意思完全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就可以在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对比式论证结构,首先论述“有人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然后论述“也有人因技术发展成了时间的仆人,被时间所掌控”,从而突出人要恰当地利用好技术发展。
请看贵州省的一篇获得58分的标杆作文:
携科技探征程漫漫,做笃志者虽远将至
贵州一考生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以诗意之文字道出了时间与技术的微妙关系。曾经车马缓慢,似乎浪费了许多时间,但我们却能于清早的火车站闲庭信步,好不快哉。如今技术进步解开了时间的枷锁,我们节省的时间多了,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却少了。这一悖论警醒着我们:切莫才挣脱时间枷锁又因技术“作茧自缚”,而应持坚定意志,以科技增益自我,方能于时间长河中优哉游哉。
时代洪流滔滔翻涌,唯持科技之桨者能善操时代之舟,“中流击水”,勇立潮头。
马克思认为:“艺术即诞生于生产力进步带来的农闲时间的增多。”不仅是艺术,科学研究等各方面亦是如此。“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当下人类璀璨的现代文明正扎根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时间效益。古时“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现在一个视频电话便能与亲友轻松联通;过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当今坐几小时高铁便能与至交再次相会。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驾驭时间、提升效率的有力武器。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只沉醉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会在时代浪潮中迷失自我。
歌德曾借笔下的少年维特批评现代人:“人总是嚷着自己没时间。但一等他有了空,又迫不及待地将时间打发过去。”观当下,许多人不断追求高效率。仿佛如此,所能获得的时间就更多。但事实恰好相反,为节省时间,很多人习惯让技术代替思考。当时间节省下来后,又开始用便捷的网络做无聊消遣。一面是挥霍节省的时间,一面是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率。在“获得”时间的喜悦中丧失了自我意志觉醒的渴求,陷入了虚无主义的精神困境,成为时间的仆人。
对此,也有人在反思。他们反对技术发展,希望以“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他们认为,只要回到过去,人类就能再次成为时间的主人。但一味拒绝技术发展反而是因噎废食,真正让技术成为桎梏的并非其自身,而是人在信息时代中的浮躁,是人已经无法在“快餐时代”耐心熬“小火慢炖”的“粥”。
时代在不断向前,科技发展势不可挡。要摆脱浮躁,处理好人、时间、科技三者的关系,就要追溯我们的坚定意志究竟在哪里。只有以初心使命作旗,以优秀传统文化作甲,看好科技的“指南针”,拿稳自我意志的“方向盘”,将技术化作“利剑”,刺破精神的失落,才能回应时代对青年人“重建崇高现代意义”的殷切嘱托。
携科技方能探前方路漫漫,做笃志者方能克服征程之“险以远”,“尽吾志”且“至也”。
该文是按照“是什么(首段)——为什么(第2~5段)——怎么办(第6~7段)——结尾(末段)”的模式展开的。首段从“曾经”和“如今”的对比中引出时间悖论,进而提出中心论点——切莫才挣脱时间枷锁又因技术“作茧自缚”,而应持坚定意志,以科技增益自我,方能于时间长河中优哉游哉。第2~5段是详写“为什么”的主体部分:第2~3段紧扣“有人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展开论述,第4~5段紧扣“也有人因技术发展成了时间的仆人”展开论述。第6~7段略论“怎么办”——要有耐心和坚定的意志,“要摆脱浮躁,处理好人、时间、科技三者的关系”。末段呼应标题和首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文章的主体部分顺着材料的意思详写两个相互对比的层次,扣题很紧,思路清晰。全文大量运用了引用、比喻等手法,句式整散结合,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文采。
(二)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这两则材料都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第一则材料表达的意思是“损人不会利己”,第二则材料表达的意思是“相互帮助或合作才会共赢,才会使双方或整体变好”。两则材料也基本上是对比关系,因此,也可以在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对比式论证结构,分两层论述(两层可以交换顺序):一层论述损人不会利己甚至害己的情况,一层论述因相互帮助或合作而共赢,使双方或整体变好的情况。
请看河南省的一篇获得58分的標杆作文:
美美与共花齐放,合作共赢谱新章
河南一考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美与共花齐放,合作共赢谱新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诚哉斯言,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让相互尊重、共同进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纽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理当美美与共百花齐放,合作共赢谱写新章。
各美其美,是星辉、是烛光、是浪花,成就美美与共、百花齐放。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人间温情传递,做好自己的事,帮助他人做事,方能筑就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郑州“7·20”特大暴雨来临之时,“天上银河泻,街前白浪滔。淙淙如瓮捡,滚滚似盆浇”,无数平凡英雄挺身而出,于洪水中四处奔波,挽救生灵;新冠肆虐,传播迅疾,疫情严重,无数医务人员奔赴一线,为我们筑起坚实的保护墙。正是有了这些于平凡中散发耀眼光辉的“百花齐放”,我们才能拥有温情社会的“春满园”。
合作共赢,是皎月、是火炬、是江流,成就新时代世界新篇章。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立在时代潮头,中国很好地展现了大国担当。君可见,疫情期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的抗疫物资捐助;君可见,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向全球开放,“中国建造”展示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硬核“联名”,独立研制的中国疫苗无私与世界各国分享。合作共赢是中国抓住时代机遇的灵丹妙方。中国秉持“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理念,彰显“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理想,成就新时代新篇章。
反观某些国家,妄图毁灭别人成就自己,销膏靡骨而不知,害人终害己。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墙角的花儿,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拒绝交流合作,甚至暗下黑手,都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选择,而是作茧自缚、自寻死路。
面对未来,我们需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开阔的胸襟顺应历史合作的潮流,美美与共,见百花齐放,合作共赢,谱时代新章!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这篇演讲稿采用了“总(第1~2段)——分(第3~8段)——总(第9~10段)”的结构模式。第1~2段总写——先问好,交代演讲的题目,再紧扣题目引出中心论点“世界理当美美与共百花齐放,合作共赢谱写新章”。第3~8段分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3~6段紧扣第二则材料展开论述——第3~4段论述标题的前一句话,第5~6段论述标题的后一句话;第7~8段紧扣第一则材料展开论述。第9~10段总写——先呼应标题和中心论点,再表示感谢。文章的主体部分顺着材料的意思详写,条分缕析,对比鲜明,论证充分有力。整句和比喻、排比、引用等手法的大量运用,让语言摇曳多姿,文采飞扬。
(三)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则材料是“分总”结构,省略号前面是分写“好的故事”所具有的各种力量(积极作用、价值、意义),省略号后面是总写“(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总写的这句话是材料的中心句、主旨句,也是作文立意的关键句、核心句。从逻辑关系上来看,省略号前面的那几个分句,正好回答、印证了“为什么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问题。因此,可以在一篇议论文的首段提出与“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意思相同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省略号前面的几个分句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几个分论点: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当然,因为考试时间有限,所以以上四个分论点没必要都写,选写三个就行了,但是第四个必须写,因为它是“好的故事”最重要的力量。
请看湖北省的一篇获得满分的标杆作作文:
故事细道来,力量动人心
湖北一考生
王小波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一条开满野花、停满蝴蝶的小道,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从那里走来的。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浪漫。
故事或是虚构的,如《格林童话》的温馨、《一千零一夜》的神秘、《聊斋志异》的诡谲;或是真实发生的,如年迈的祖父在小火炉边向孙辈们讲述年轻的时光,走南闯北的水手将传奇经历娓娓道来,中国向世界大声讲述真实发生的事件……故事定义广泛,但好的故事,无一例外,拥有特别的力量。
好的故事,像一盏长明灯,启迪智慧,触动心灵。曾记得看过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采访,记者问他在哪所学校学到的东西最多,他的回答是在幼儿园听到的故事中。在《圣经》故事中,我们学会了宽容和自省:“你们只看到他人眼里有刺,为何不想到自己眼里有梁木呢?”在尾生抱柱、季札挂剑的故事中,我们学会了诚信。在兰德修女和圣雄甘地的故事里,我们学会了奉献:“总是要把最好的献给全世界。”这些在故事中学到的大智慧与美好品质,将与我们相伴一生。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背篓少年”王发正是在听说了“网球天王”费德勒的故事后,激励自我,每天挥拍数千次,最终在全国网球比赛中夺冠,改变了命运;小学生倪浩洋读到了达尔文和法布尔的故事,燃起了对自然、对昆虫的热爱,从此人生多了一份别样的精彩;“耶鲁村官”秦玥飞的故事,鼓励无数大学生回到乡村,建设乡村,不仅改变了建设者的命运,也改变了乡村的命运……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在这样一个“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时代,好的“中国故事”便尤为重要。好的“中国故事”,是港口连五洋、铁路进青藏,科技飞速发展,国防更加强大;好的“中国故事”,是绿野仙踪、果园茶圃,纵横阡陌,机械耕作,稻麦遍地香;好的“中国故事”,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世界各国遇困,中国積极援助……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一个有风度、有温度的大国,正是在这样的故事中,展示着自己的形象与魅力。
故事细道来,力量动人心。那从故事中得到的经验和智慧,那故事为我们指引的方向,那故事所展示的良好形象,都在告诉我们,好的故事有力量。
该文第1~2段由王小波的故事和虚构、真实的两类故事引出中心论点“好的故事,无一例外,拥有特别的力量”。第3~5段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好的故事,可以启迪智慧,触动心灵;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好的故事,可以展示国家的形象与魅力。第5段呼应标题和开头两段,总结收束全文,强化中心论点。文章的主体部分顺着材料的意思展开论述,层层递进,思路明了,结构紧凑;故事或示例丰富典型,雄辩有力;排比大量使用,文采斐然。
(四)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I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这则材料的核心句是“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安静不被打扰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为了“放松,沉淀,成长”,也就是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目的有三个——放松,沉淀,成长,所以,可以由此分解成三个分论点: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以放松;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以沉淀;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以成长。
请看安徽省的一篇获得58分的标杆作文:
非空间无以成才,非宁静无以致远
安徽一考生
新时代“屏奴”在满是海量信息的“黑洞”里和信息大爆炸的泥淖中精神内耗,青少年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或堆叠如山的作业填满,而大人们的生活空间也被工作塞满……此间有不少人勇于挣脱“牢笼”,萌生“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是的,我们不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停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只有给自己留下适当的空间,才能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放松自我,人生才会张弛有度。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的空间似乎被分数的高低、竞争的忧惧、生活的无措填满,由此产生了被焦虑和压力裹挟的窒息感。而王维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漫步松林,坐看云起,摆脱凡尘成诗佛;宗白华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在看云放空中领略云卷云舒之美,成为一代美学大家;汪曾祺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静赏草木人间,成为文学大家。学习需要留空,生活需要留白,适时松一松紧绷的琴弦,方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沉淀自我,成功才会水到渠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树苗有了成长的空间方成参天之木,江流懂得沉淀自我方成浩瀚大海。史铁生盛年瘫痪,学会在地坛里寻一处空间,扶轮问路,用笔去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留下向死而生的箴言;李子柒告别都市,学会在田野中寻一处空间,致力非遗,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发扬中华文化;吴磊抛下明星包袱,学会在娱乐圈内寻一处空间,骑行新疆,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需要留空,生活需要留白,懂得沉淀自己,方能跃上时间的虎背,采撷成功的硕果。
反观当下,孩子们的空间被培训班塞满,我们的空间被作业试卷塞满,大人们的空间被工作塞满……“我想静静”非一人之愿,“留有空间”非一己之求。尼采曾言:“我们走得太快,是时候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虽然人生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向前,但懂得停下修整,留白以待,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求无限的精彩。
非空间无以成才,非宁静无以致远。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作为新时代青年,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就让世界拥有它的脚步,让我们拥有自己的空间吧!
该文第1段从新时代人们很难有自己的空間这一特点切入,勾连作文题中的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只有给自己留下适当的空间,才能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放松自我,人生才会张弛有度;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沉淀自我,成功才会水到渠成。第6~7段先联系当下,照应开头段,再呼应标题,强化观点,发出呼唤。文章的主体部分顺着材料的意思集中论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两大目的——“放松”和“沉淀”(未单独写“成长”,是因为“放松”和“沉淀”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放松”和“沉淀”做好了,“成长”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大量运用了引证、例证、喻证等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有力。大量使用了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和整散交替、长短结合的句式,语言生动形象,文采出众。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