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锦霞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合唱教学是引领学生感知音乐魅力、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典作品的聆听中感悟合唱的魅力,让学生在把握合唱技巧的基础上树立合唱自信,让学生在合唱训练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养。合唱时要重视技巧与情感的结合,要让学生处于理想的合唱状态中。教師应结合合唱教学实际,从聆听、合唱技巧、训练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在声与情中发展音乐素养。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聆听经典合唱作品,从合唱中感知不同声部,把握合唱教学的发声要领。高中阶段的合唱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从学生熟悉或者喜欢的合唱作品入手,逐渐认识合唱、了解合唱,增强对合唱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班级中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电影合唱作品如《野玫瑰》《放牛班的春天》等,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合唱的乐趣,从合唱中收获身心的平和体验。鉴赏完这些音乐后,再引出合唱教学内容,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合唱教学做好铺垫。
合唱教学不是一个人的表演,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合唱教学对学生的演唱方式、和声、音量、音色等都有一定要求。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优化合唱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不同的演唱表现中感知合唱的生命力。
以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播放独唱版本,让学生在聆听中感知该作品的旋律变化,接着引入合唱版本,通过对独唱与合唱版本的比较与体验,让学生把握不同演唱方式在音乐中表现力的差异,学生体会到合唱版本更能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合唱的趣味,体会到合唱的快乐,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合唱。
在高中合唱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融入合唱技巧,让学生从合唱中增强学习自信。这就意味着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进行合唱训练时,要对合唱的技巧有深刻的领悟,不能认为合唱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唱歌。合唱本身是有要求和技巧的,合唱给音乐欣赏者所带来的,首先是合唱群体的精神面貌,其次才是合唱的水平。因此,在合唱时,对于合唱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都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呈现给大家。比如,通常都有统一的姿势要求,如上身保持直立、面带微笑、眉毛上提等,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精神抖擞,才会有整齐划一的美感。
如何在歌唱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气息感呢?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放松两肩,然后用鼻、口同时吸气,要保证在肺部形成气流,以便于歌唱时平稳的呼出。需要注意的是,在吸气时,要轻巧,要保持适度的平稳、柔和,减少气息声。在合唱时,吸气有深吸气、浅吸气之别,腹部是吸气的重要器官,利用腹部的张力来确保气息收拢。考虑到学生对单一、重复性事物已丧失兴趣,在吸气训练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如站式吸气,要保持全身放松,按照“1”和“2”进行吸气,“3”和“4”进行呼气,“5”和“6”进行吸气,“7”和“8”进行呼气,反复交替,从中调控呼吸的节奏、快慢和长短。可以引导学生以“闻花香”的方式,把握呼吸时的轻柔与自然,体会横膈下降、两肋扩展的感觉。
这里强调的实际上就是呼吸训练,合唱时的呼吸与一般的呼吸有所不同,合唱时的呼吸通常要求口与鼻同时吸气,在吸气时不能出现响声,而且吸气不宜太深。良好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合唱拥有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掌握了呼吸训练的技巧之后,就可以通过呼吸来为合唱提供动力。比如,在合唱时能够很好地做到声腔共鸣与清晰吐字并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呼吸技巧的训练,需要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自我领悟,尤其是要跟所合唱的歌曲的节奏合拍,当不合拍时,就要注意调整自身的节奏。这样的调整来自学生自身,要靠学生的感悟。同时,合唱需要学生处理好声部变换。以二声部训练为例,很多学生接触二声部时,觉得形式单一,易出现厌烦心理。为此,我们在声部技巧教学时,可以从聆听主旋律入手,让学生感知一声部、二声部的区别。也可以利用钢琴弹奏一声部,用嘴巴唱二声部,从听觉上辨析二声部。通过合唱技巧方法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合唱的参与热情,为后续合唱奠定基础。
合唱教学离不开合唱练习,在训练重点上,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准训练。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架,也是合唱练习的基准线。一首合唱音乐作品,其标志性特色就是节奏。通常,在合唱教学中,结音与起音是最把握不准的地方。教师在合唱训练时,要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训练。高中阶段,音乐节奏的训练,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再延伸到其他歌唱作品。节奏的把握,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当学生逐渐了解和体会音乐作品的节奏后,学生合唱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
以《青年友谊圆舞曲》的教学为例。该作品在节奏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可以让学生从练习中感知节奏变化,增强节奏把控力。同样,在音准训练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音高。通常,教师会在学生掌握一定单音基础后,融入C大调音阶,渐进融入三度和声横向与纵向练习。当然,教师在把握合唱教学难度时,要由易到难,逐渐提高,让学生从慢慢练习中把握音准。在学习合唱《乡间小路》时,开头部分的节奏较为舒缓,随后音乐的节奏加快,音量也随之提升。学生在初次接触该类合唱作品时,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对音准把握得不灵活。教师在合唱教学时,可以通过划拍试唱,让学生逐渐掌握音准后,再填词歌唱,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合唱能力。
相比较而言,合唱能力的提升,是歌唱技巧与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可能存在着认知误区。如果说学生最初将合唱理解为许多人在一起唱歌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合唱的理解还有另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合唱时应当关注的是群体,对于个体情感没有太多要求。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合唱一定需要感情的输出,而对于感情的来源,一定是歌唱者对于歌曲的理解与领悟。所以,在合唱训练时,不仅要让学生聆听旋律,还要让学生揣摩歌词,要让歌词和旋律中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这样学生在歌唱的时候,才能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学生的合唱姿态就能够与上面强调的合唱技巧,形成高度的吻合。也就是说,学生的情感能够牵动演唱技巧的自然表达,从而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合唱状态,而这也正是提升合唱能力的重要抓手。
总之,合唱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在聆听中激发学生合唱兴趣,从技巧练习中把握合唱的表现力,感受合唱带来的美与高雅,进而体会到合唱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除了重技巧、勤练习外,教师还要搭建合唱平台,营造合唱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文艺活动,从表演中展现合唱的美。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