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东
(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 30013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且规模较大的专业,显现出其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发展潜力。随着21世纪科技的持续进步,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管理手段层出不穷,导致劳动岗位向复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变革,深化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为了准确掌握专业的现状,项目组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展开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具体的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已毕业学生、企业招聘人员、相关行业专家等。
调查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问卷调查,制定专业相关的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分发,以了解他们对专业课程的看法、就业情况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深度访谈,与企业招聘人员和行业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专业的短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分析,收集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等,通过数据分析,更客观地评估专业的现状。
通过上述多方位、多层次的调查方式,旨在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改革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依据。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目前开设课程的模式多种多样,如表1所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模式。
表1 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经过研究,观察到现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尽管课程结构以学科为分类,但整合性仍不足
机电技术不是机械与电气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深度融合的技术。目前的课程内容,因为只是知识点的简单堆叠,导致内容重复和过于烦琐。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真正掌握机电整合技能的人才。
2.多技能培训薄弱
职业高中和技术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侧重于单一技能的培训,而对于多技能的培训则较为薄弱。此外,很多这样的学校还缺乏开设机电技术课程所需的条件。
3.课程固定
现有课程较为固定,缺少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或不同职业领域的选修课程设计。
4.影响实际技能培养
课程数量众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加,并可能影响其实际技能的培养。
经分析表2与表3,发现中职毕业生在不同的就业单位和岗位上展现出显著的分布特点。例如,中专学历的学生在三资企业的占比较大,职高学生和技工学校的学生则主要在国有企业和个体企业中。具体到职业分类,他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三大类型:首先是操作类岗位,如机械、电气维修、设备装配等,其中中专、职高和技工学校的学生占比分别为66%和超过90%;其次是管理职位,中专生占11%,而职高和技校生的占比极少,涉及如生产调度和人事管理等;最后是技术员,主要负责工艺设计和实施,全部是中专生,占比16%。调查还指出,操作工岗位的工作者往往拥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约6%的中专生则从事市场营销岗位工作。
表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表3 毕业生岗位分布情况
当前的课程已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专业基础,以及特定的特长培养。然而,由于求职市场的竞争和个人成长的驱动,许多毕业生仍希望在某些学习和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1.计算机和新技术应用。根据调查,69%的中专生与52%的职高毕业生表示需增强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现代科技进步使得计算机技能不仅成为工作中的关键,还是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尤其在机械CAD、数控技术、PLC及微电子技术领域,对技能有着高度的要求。随着机电设备技术的日益进步,需要具备更强的计算机应用与新技术能力,以适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及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
2.外语能力。根据最新的调查,76%的中专毕业生与58%的职高毕业生渴望提高其英语能力。这样的需求背后存在两大原因。首先,由于我国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机电设备,具备能够理解相关外文手册或技术文档的能力成为工作的要求。其次,如在某些外资企业工作时,能与外国同事有效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3.管理与营销能力。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毕业生建议增强对ISO9000等企业管理知识的教授。他们认为,针对管理和营销等职位的职责,应更加注重营销、公关等课程的实际案例分析,从而为未来从事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职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许多毕业生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从事工作,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中专毕业生希望在电工、电子和综合技能领域得到更多的培训。这也意味着他们对弱电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显示出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多样化要求。与此相一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强调的是综合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随着数控技术的持续发展,数控设备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使得加强数控操作的培训需求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机构应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另外,超过半数的中专毕业生和近一半的职高毕业生期望得到技能证书培训,因为这将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因此,教育方案中应当更加重视技能考证训练的部分。
5.语文能力。根据调查,59%的中专毕业生和21%的职高毕业生希望提高汉语水平。在求职或自我推荐时,出色的语文能力往往成为胜出的要点。公关技巧、口头及书面沟通以及组织管理都与扎实的语文基础紧密相关。
6.自学能力。研究表明,75%的中专毕业生和32%的职高毕业生希望提高自学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想要在课余时间提高学历。此外,不断地学习新技能不仅有助于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待遇,还能增强他们在职场的竞争力和增加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因此,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非常有益。
7.社会交往能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专和职高的毕业生分别有74%和68%期望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这是因为,员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是形成企业和谐氛围和团队精神的关键,也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特别是对于营销人员,社会交往能力更为重要。
8.思想品德修养。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生高度重视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塑造。面对市场经济下的激烈人才争夺,他们深感加强职业道德、心理韧性和竞争觉悟的必要性。毕业生要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进取心态。
我们探访了几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涉及岗位较广的企业。由于企业大小和技术水平的不同,毕业生的应用差异明显。中职毕业生多在设备尖端、高自动化的大中型国企或合资企业从事专业作业。相较之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小企业备受青睐。这些小企业技术相对落后,但毕业生在短期实践中不仅精通机械,还熟练于电子技术,因此能够高效完成技师职务的工作。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展现出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然而,调查显示,他们在几个关键领域仍存在明显的需求不足。首先,69%的中专生和52%的职高毕业生对计算机操作和新技术应用表示了浓厚的关注,他们对机械CAD、数控技术、PLC等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需求也受到强调,这是因为与外国企业的合作日益增多,理解外文技术文档变得尤为关键。管理与营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也成为学生和企业都关注的焦点,他们希望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所学,达到工作与学习的无缝对接。此外,语文、自学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也被列为待加强的重点。
走访不同企业的结果显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在各种规模的公司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应用的特点和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在大中型的国有或合资企业中,中职毕业生往往被安排在先进的设备上工作,他们在这些高度自动化和人才密集的环境中从事专项、单工种的任务。相对地,中等职业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小企业中更受欢迎。这是因为小企业往往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但这些毕业生通过短时间的实践锻炼,既能熟练地掌握机械技能,又能轻松应对电子技术的挑战,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技能融合能力。
针对上述的需求和不足,建议教育部门应考虑调整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这样可以更精确地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其次,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际环境中锻炼和应用所学,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技能考证培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因为持有技能证书的学生在求职时更具竞争力。最后,对于非技术性的技能,如语文、社交、自学和思想品德修养,也应该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为了满足21世纪的发展需求,我们迫切地需要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这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必须深入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并将重点放在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化上。特别是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确保教育以素质为核心。同时,强调产学结合,让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更加切实可行,注重与企业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
1.构建综合课程
针对教学模块的特性、功能及其相互联系来配置综合课程。同时,考虑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要求,来确立课程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为适应专业的独特性,要灵活选择课程,重视能力与实践性,突破学科界限。这意味着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深度的重塑和调整,确保覆盖所有关键和必要的知识点。
2.课证融合
在校期间,实施1+X认证体系,使学生能够考取多个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课程的设计是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而学校则为学生提供培训地点和计划。学校努力确保教育内容与机电行业的职业标准相符,旨在达到考核评价的统一性,从而保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实际工作需求能够无缝对接。
3.加强校内外实训室建设
(1)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双方应该资源共享,共同追求双赢的目标。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高端技术和设备,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从而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的人才。而企业则有机会提前了解学生能力,配合自身的职位需求来优化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降低招聘成本。同时,举办学生技能大赛,依照企业的技能需求来增强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技能需求并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2)校外实训室建设。通过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旨在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企业实习机会。这样的合作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求,也为企业注入了合格的应聘者,进而实现了教育和生产的共同提升,创造了双赢局面。学生经过实习,毕业后能够直接投入工作,展现了校企合作的实际效益。此外,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培养学生,还有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学校邀请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教师赴实训基地接受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亲身参与到产品生产各环节,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这种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大量“双师型”人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强化计算机及新技术应用的培训与实践
鉴于多数中专和职高毕业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及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有待提高,教育机构应该在课程中加入更为深入的计算机和新技术教学内容。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技现代化的趋势,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通过与产业合作,可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场景的高度匹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经验。
2.外语及职业素养综合提升计划
由于外企进入的数量增加和国外机电设备的普及,外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外语教学,尤其是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工作坊或研讨会,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跨文化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3.企业合作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课程整合
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而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关键。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组织现场教学活动或者邀请企业家来校授课。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也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非技术性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方案
在强调技术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非技术性的能力如自学、社会交往、思想品德修养等的培养。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这些软技能的培训力度,如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课堂活动、团队协作项目或者组织相关的研讨会等。同时,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竞争意识也应纳入教学计划中,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产教融合,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岗位需求,并做好充分准备;学校可以不断加强师资和硬件建设,招生问题也迎刃而解;企业可以减少人员成本,获得技能素质水平更高的员工。依托产教融合背景,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培养更专业人才为企业生产所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