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常见鱼类疾病及防治

2024-03-08 03:13黄章连
广东蚕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鱼病淡水鱼细菌性

黄章连

(平南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广西贵港 537300)

淡水鱼养殖业作为我国重要的食品生产行业之一,对我国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鱼类疾病,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到鱼的品质,也会使养殖业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1]。因此,淡水鱼养殖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学习鱼类疾病的识别、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淡水鱼养殖业的重要性

淡水鱼养殖业在我国食品生产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淡水鱼成为人们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是许多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淡水鱼养殖业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改善经济状况,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对国内经济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2 常见鱼类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首先,疾病的暴发会直接导致大量鱼死亡,从而降低养殖业的生产量。同时,疾病也会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肉质和口感变差,市场价值降低,使得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减少[2]。其次,为了防治疾病,养殖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购买和使用药物,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和管理,导致养殖成本增加。最后,鱼类疾病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淡水鱼产品质量的信任,从而影响市场需求。

3 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

3.1 不良的养殖环境

不良的养殖环境对鱼类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水温方面,过高或过低的水温会直接影响鱼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从而导致鱼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水质方面,如果溶解氧不足,可能会引起鱼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引发大量鱼死亡。如果水体中的pH 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物质的浓度不适宜,也会对鱼的生长发育构成威胁,从而诱发鱼类疾病。此外,污染物过度积累,如过量的饲料残渣、鱼排泄物及死鱼等,都会导致水质恶化,为有害微生物和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鱼类疾病[3]。

3.2 不合适的饲养管理和营养问题

不合适的饲养管理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饲料投喂方式不当可能导致鱼营养不足或摄取过量,这会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降低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养殖密度过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鱼群过于拥挤,会增加水体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浓度,也会增加鱼之间的接触,提高疾病传播的可能性。此外,饲养鱼在进行转箱、运输和更换水池的过程中,如果饲养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增加淡水鱼患病的风险。

营养问题主要体现在饲料的质量或配比不当方面。饲料中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或者维生素等,都可能导致鱼生长发育受阻,抵抗力下降。此外,饲料的过量或者不足,也可能导致鱼的营养不均衡,影响其健康。若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也会对鱼的健康造成威胁[4]。

3.3 遗传问题

遗传问题主要体现在鱼的遗传素质上,例如,一些基因的突变或者遗传异常可能导致鱼的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此外,鱼的亲本选择不当如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后代出现遗传缺陷或者抵抗力下降,也会增加鱼病的发生风险。

4 常见淡水鱼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4.1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淡水鱼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鱼的健康和养殖效率有较大影响。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败血病、烂鳃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等[5-6],该类疾病由溶藻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感染疾病后鱼的行为发生变化、食欲减退、体色改变、体表出现溃疡或疖状物、鳃部变色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对淡水鱼生命安全有着严重威胁。

细菌性疾病防治: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两方面。传统淡水鱼细菌性疾病多通过化学试剂治疗,而长时间使用化学试剂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化学试剂的应用效果。化学药物与生物治疗法结合使用能够对细菌性疾病起到良好治疗效果。例如对致病细菌的敏感物进行培养测定,并在养殖环境中投放大量敏感物质,有效降低养殖环境中细菌的含量,从而起到防治效果。例如采用细菌竞争性抑制,如乳酸菌等益生菌,能够与养殖环境中的致病细菌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资源,从而抑制病原细菌生长和繁殖,降低养殖环境中致病细菌的浓度。针对养殖淡水鱼采用抗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刺激剂,改善养殖淡水鱼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淡水鱼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患病率。例如巴斯德氏菌和枯草杆菌等抗病原微生物能够在养殖环境中生成抗菌物质或者有利于鱼免疫系统的物质,而β-葡聚糖和菌苗等免疫刺激剂能够对鱼的免疫系统产生刺激,从而增强淡水鱼抗病能力。

4.2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鱼类疾病如表1 所示。

表1 病毒性鱼类疾病

病毒性疾病防治: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避免养殖环境中滋生大量病毒。对不同病毒性鱼类疾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针对病毒性出血败血症需要养殖人员控制好饲养水环境质量,避免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等各类物质的浓度过高,引发病毒大量滋生,并在鱼种放养前进行充分消毒,使用聚维酮碘溶液对鱼种进行浸泡处理,同时为鱼接种出血病防治灭活疫苗或免疫组织浆疫苗,提高鱼类抗病性;针对病毒性腮腺炎需要养殖人员使用芽孢杆菌来保持水质,并在患病鱼饲料中添加产酶益生素和强生素等微生物制剂及免疫增强剂,从而改善病毒性腮腺炎症状。

4.3 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疾病在淡水鱼养殖中较为常见,会对鱼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淡水鱼寄生虫疾病包括隐鞭虫病、黏孢子虫病和斜管虫病,这些疾病由体外寄生虫如鱼蚤、鳃虱和体内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等各种寄生虫引起[7-8]。寄生虫疾病会导致淡水鱼出现机械性损伤,由于体内寄生虫较多,导致患病鱼的内脏器官受到持续挤压,从而造成器官萎缩或器官功能丧失等情况。同时,由于体内寄生虫大肆掠夺营养物质,导致患病鱼正常摄入营养物质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进而引发营养不良。此外,一些特殊寄生虫会排出毒素,导致患病鱼出现中毒迹象。例如,由鱼蚤引起的疾病,会使鱼体出现皮炎、溃疡,甚至引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被吸虫寄生的鱼则可能出现消瘦、腹部凹陷甚至内脏损伤[9-10]。

寄生虫疾病防治:养殖人员在养殖前和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在鱼塘放养前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或使用辛硫磷、敌百虫和呋喃唑酮等杀虫剂进行清塘。在鱼种放养前,用5 mg/L 的敌百虫粉水溶液对鱼种浸泡15 min~30 min,提高鱼种的抵抗力和抗病性。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淡水鱼出现寄生虫疾病症状,则立即使用高碘+霉菌净对养殖环境进行泼洒消毒,并对患病鱼采用菌必克药物进行内服治疗。此外,还可使用蒲公英、苦参和青黛等草药治疗寄生虫疾病,抗寄生虫效果较佳。

5 结语

鱼类疾病的防治包括化学治疗法、生物治疗法和传统的草药治疗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鱼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鱼病的预防和控制也很关键,需要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遗传改良和营养控制等方式,降低鱼病发生的风险,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疾病管理策略,保障鱼类的健康,从而推动养殖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鱼病淡水鱼细菌性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