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峰 李厚敏 周庆亮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且会因为溃疡孔口的位置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例如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前部时会伴有腹膜刺激症状, 位于十二指肠的后侧或下部时会出现脐周或右中上腹部疼痛, 并且伴有胆绞痛的表现[1-3]。随着病情加重, 患者会出现全腹疼痛、扭转性腹痛、尿量减少、脉搏快速和呼吸急促的情况[4]。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胃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穿孔比例不断增加。而在我国,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增加和不良饮食习惯形成, 导致该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目前腹腔镜微创修补术逐渐成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术式, 能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缝线是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传统的非吸收性线材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残留线头等不良情况。2-0 聚乙醇酸可吸收缝线具有可被人体吸收和分解的特性。可吸收缝线特点包括[5,6]:①张力强, 能够更好地抵抗腹压, 防止疝气和包裹物膨出;②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组织反应或排异反应, 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③不产生任何遗留物, 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④抑菌作用, 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然而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时也有众多注意事项, 例如调整缝合速度以免对肠壁产生损伤;根据不同的力学性能和吸收时间选择合适的可吸收缝线材质等。本研究旨在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微创修补术中不同缝线类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8 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78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9 例。观察组:男25 例, 女14 例;年龄29~58 岁, 平均年龄(47.51±6.19)岁;穿孔位置:胃23 例, 十二指肠16 例;平均穿孔直径(8.15±2.37)mm;平均穿孔时间(5.08±1.67)h。对照组:男26 例, 女13 例;年龄28~60 岁, 平均年龄(48.65±6.89)岁;穿孔位置:胃24 例, 十二指肠15 例;平均穿孔直径(8.39±2.54)mm;平均穿孔时间(5.17±1.77)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已经检查且符合诊断标准;②60 岁以下成年人;③积极配合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③中转开腹;④中途退出。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微创修补术治疗, 放置胃管后进行全身麻醉, 保持其仰卧且头高足低位, 采取消毒铺巾措施后作20 cm 长脐部弧形切口, 建立CO2气腹[10~14 mm Hg(1 mm Hg=0.133 kPa)], 穿刺10 mm Trocar, 随后置入腹腔镜对腹腔损伤进行探查。直视下于右肋骨下缘锁骨中线与左上腹锁骨中线处分别穿刺5 mm Trocar 和10 mm Trocar。清除腹腔内积液、渗液和胃内容物。牵开肝脏并确定穿孔位置, 取标本送病理。观察组使用2-0 聚乙醇酸可吸收手术缝线, 采用连续全层缝合。对照组使用2-0 普通丝线, 采用间断全层缝合。根据溃疡穿孔直径确定缝合穿孔针距与边距, 如无特殊情况分别为0.5、1 cm。完成后温生理盐水冲洗, 留置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溃疡愈合情况 统计8 周内患者治愈例数, 并计算溃疡愈合率。
1.4.2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1.4.3 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记录患者术后1 d 疼痛程度, 1 级为0 分, 2 级为1~3 分, 3 级为4~6 分, 4 级为7~10 分, 等级越高痛感越重。
1.4.4 比较两组肠道屏障功能 评估患者术后3 d 肠道屏障功能,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8]法检测血清DAO 和D-Lac 水平。
1.4.5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肠梗阻、切口裂开、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
1.4.6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GIQLI[9]评估患者术后8 周生活质量, 总分0~144 分, 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溃疡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溃疡愈合38 例,未愈合1 例, 溃疡愈合率97.44%;对照组溃疡愈合29 例, 未愈合10 例, 溃疡愈合率74.36%。两组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溃疡愈合情况比较(n, %)
2.2 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下床时间(d) 肠道功能恢复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9 20.07±5.84 2.26±0.76a 2.54±0.97a 6.56±1.31a对照组 39 18.59±4.62 2.85±1.01 3.18±1.15 7.19±1.47 t 1.24 2.91 2.66 2.00 P 0.22 0.00 0.01 0.04
2.3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1 级17 例, 2 级19 例, 3 级2 例, 4 级1 例;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1 级9 例, 2 级18 例, 3 级8 例, 4 级4 例。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n)
2.4 两组肠道屏障功能比较 两组术前DAO、D-Lac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 观察组DAO、D-Lac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肠道屏障功能比较( ±s)
表4 两组肠道屏障功能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术后3 d 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DAO(U/ml) D-Lac(μg/ml)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观察组 39 88.57±6.18 118.42±8.46a 18.41±2.64 23.19±2.08a对照组 39 88.43±6.35 139.53±9.85 18.17±2.73 29.47±2.77 t 0.10 10.15 0.40 11.32 P 0.92 0.00 0.69 0.00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切口感染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6%;对照组肠梗阻1 例, 切口裂开3 例, 肺部感染2 例, 切口感染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0.5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 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
2.6 两组GIQLI 评分比较 术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GIQLI 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8 周, 观察组GIQL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GIQLI 评分比较( ±s, 分)
表6 两组GIQLI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术后8 周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8 周观察组 39 81.57±6.42 125.45±9.65a对照组 39 83.09±6.81 107.91±8.37 t 1.01 8.57 P 0.31 0.00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由于溃疡穿破胃壁或十二指肠壁所致, 患者通常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确定, 但长期吸烟、饮酒、摄入大量刺激性食物、精神紧张以及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是该疾病的诱因。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而腹腔镜微创修补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治疗中[10-12]。在微创修补术中缝线的选择非常重要, 使用不当可能会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排异反应, 出现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为提升微创修补术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可吸收缝线已经成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中的重要选择。可吸收缝线除了具有不易引发局部炎症和排异反应、无缝线断裂风险等优点, 还能发挥一定的抑菌作用, 能够有效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但是实际应用中仍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缝线, 以提升微创修补术的治疗效果。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中采用单纯缝合修补术能够降低手术风险, 避免网膜片修补法所需要的复杂操作和高风险。但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手术风险和缝线性能等多种因素, 如可吸收性、耐力、拉力、刺痛性等因素, 选择最为适合的缝线。传统缝线材料如尼龙、丝线等需要手术后再次取出线头, 并且在湿润环境下容易感染, 从而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聚乙醇酸线可吸收性和加工性良好, 且对组织反应较轻, 因此聚乙醇酸线也常被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微创修补手术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 导致细胞组织水肿, 聚乙醇酸线由于拉力强于普通丝线, 更容易避免缝合处副损伤, 且可吸收缝线的针线一体化、拖拽度低、无需再次取出线头等优点, 可以进一步降低组织损伤, 加速缝合部位和切口处的愈合, 提高愈合质量, 抑菌预防感染。需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微创修补术在缝合、打结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组织细胞造成损伤, 而聚乙醇酸线质量轻, 在将两侧组织对拢过程中应注意力度, 避免组织撕裂, 以免对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溃疡愈合率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微创修补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能够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 缩减功能恢复与住院时间, 提高愈合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
缝线选择是影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缝合材料和缝合技术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同。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微创手术所需的缝线长度、数量, 以保证缝线各向拉力平衡, 避免缝线过多导致拉力不均而影响愈合, 或线材强度不够导致缝合处失去紧密性不能够有效支持和保护切口。肠道黏膜屏障是由肠道表面上皮层、黏液层、肠道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态系统等组成的生理机制, 通过协同作用确保食物和营养物质进入体内, 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和其他组织器官。微创手术虽然相较于传统手术对人体造成的创伤更小, 但是手术需要缝合、打结、牵拉等操作, 这些操作可能会对胃肠道的黏膜和血管造成损伤, 导致术后肠道屏障功能下降。当前临床常用的缝合材料有多种类型, 包括聚乙醇酸、聚丙烯、天然丝、合成丝等。缝线的选择对于保护术后肠道屏障功能也非常重要。普通的聚乙烯酸缝线具有生物惰性和接触过敏的风险。使用聚乙烯酸、聚丙烯缝线进行微创修补术可能导致胃肠道凝血反应被激活, 局部血流量下降, 胃肠黏膜发生萎缩,蠕动变慢, 从而降低术后肠道屏障功能。2-0 聚乙醇酸可吸收手术缝线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缝线, 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良好, 这类缝线生物降解速度适中, 可以有效避免引起异物反应和组织内积液, 并能够适度抵抗切口张力, 降低破裂风险。聚乙醇酸的生物降解产物是水和CO2, 所以在微创修补术中使用2-0 聚乙醇酸可吸收手术缝线可以降低手术对胃肠道的损伤, 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检测血清D-Lac 水平可以间接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D-Lac 是由肠道内细菌发酵形成的代谢产物, 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肠道内部。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 D-Lac 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导致血清中D-Lac 水平升高[13]。DAO 能够参与炎性介质的代谢过程, 这种来源于小肠黏膜绒毛中的细胞内酶可以作为肠道屏障功能评价指标[14-16], 在微创修补术后检测血清D-Lac 和DAO 水平有助于评估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情况, 可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7-19]。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可吸收缝线能够降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在微创修补术中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程度, 并且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0]。
综上所述, 2-0 聚乙醇酸可吸收手术缝线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微创修补术中的使用效果优于不可吸收缝线, 能够降低手术对胃肠道的损伤, 加速肠道屏障功能恢复, 促进溃疡愈合,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应注意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微创修补术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缝线类型,手术过程中要注重手术细节和操作技巧, 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在进一步研究中可针对不同生物材质的缝线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中的应用比较其治疗效果和经济价值, 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