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隔空对话,让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2024-03-07 07:16丹颜
现代妇女 2024年2期
关键词:陈潭秋

丹颜

“当年父亲日夜期盼的国泰民安早已实现。”已是鲐背之年的陈志远说,“我想活得更久一些,带着父母的夙愿,替他们多看看曾为之奋斗挥洒鲜血的热土。”

从1921年到2023年,100多年的沧桑巨变,革命烈士陈潭秋没有看到。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这位中共一大代表立志不达成功誓不罢休,在为中国革命萍踪浪迹的艰苦岁月中,他将3个儿女托付给亲人。

为天下人之团聚,舍小家之团圆。陈潭秋走后,儿孙们一路追随,信仰着他的信仰,紧随着他的足迹。从未与父亲谋面的次子陈志远主修党史专业,终生站在高校的三尺讲台上,讲述父辈先烈的苦难与辉煌;2004年,在陈潭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孙女陈学清庄严入党;2020年,曾外孙李沛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23年,陈志远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对陈志远一家来说,不朽的是精神,不变的是传承。

未见一面,仰望一生

陈志远教授的家里不大,打扫得却极为干净,布局陈设仍保留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在靠墙的老式书橱显眼的位置,陈潭秋\徐全直烈士夫妇的照片和陈志远家人的照片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一家人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团聚着。

对陈志远来说,父亲陈潭秋和母亲徐全直是此生无法释怀的痛。他一生感受母亲温暖怀抱的日子只有两个月18天;从出生到10年后父亲去世,父子始终无缘相见。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两孩都活泼可爱,直妹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

这封“托孤”家书,陈潭秋烈士写于1933年2月,家书中那个还未出生的孩子就是陈志远。信发出后不久,一家人便天各一方,再未相聚。前些年,陈志远托学生从湖北历史博物馆将这封家书复印了一份,用相框装裱后摆在案头,日夜陪伴自己。每逢父母的生日、祭日,他都要细细读一遍,每每读罢,泪眼潸然。

虽未谋面,父亲的精神却影响了陈志远一生。童年时代,陈志远是在老家湖北黄冈的六伯父家度过的,伯父伯母对他视如己出,可陈志远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小小的他极力从亲人们的谈话中拼凑出父母的样子:父亲是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高材生,能文能武,为人正直,有侠气,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母亲聪慧果敢,与父亲结为革命伴侣,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

10岁那年,陈志远患脑炎,昏迷了10天10夜,勉强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右腿行动不便的后遗症。那时,他的人生是灰暗的,父亲是这黯淡中唯一的光。他一直盼望着父亲有一天能平安回来,推开房门,走到他的面前。

不久,革命胜利,全国解放,然而,父亲在1943年9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的噩耗也随之传来。唯一的念想断了,他永远也见不到父亲了。陈志远痛哭一场,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父母的遗志,不能给父母丢脸。

从此,陈志远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在党的关怀下,陈志远赴北京治疗腿疾。其间,他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传》等许多进步书籍,更加深刻理解了父母的革命理想。有一年,他的农历生日恰是公历4月22日(他习惯过农历生日),这天正是列宁的生日,从此以后,他就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这一天。

除了党和政府,父母的老战友也在关心陈志远。张闻天的爱人刘英以及战友杨克冰、帅孟奇、王震……见到昔日战友的遗孤,王震惊愕又心痛,连连问他:“你是怎么长大的?”听说陈志远想考大学,但不知报考什么专业,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你父亲喜欢历史。”学历史是不是能离父亲更近一些?1953年11月,陈志远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修近代史、党史。

两个“不移”,一生不变

陈志远的心中有两个“坚定不移”:继承父母遗志,坚定不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坚定不移。两个“不移”,一生不变。

1954年4月26日,陈志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陈志远留校任教。起初,他有意回避有关父母的历史,“不忍心看到父亲受刑的资料,也不愿将太多个人情感掺杂在学术研究中”。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陈志远做总理事迹报告。二十几场报告,他都是邊流泪边讲,台下抽泣一片。他意识到,历史不应被埋没,先烈不应被忘记。自己身上流着烈士的血,研究和发掘父辈的事迹,他责无旁贷。

陈志远开始亲自走访收集父母的史料。在湖北黄冈的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他看到父亲少年时代的照片:乡间小村庄里,父亲穿着短裤,剪了辫子,背着书包上新式小学,是那样地意气风发。他去上海一大会址,看到复原后的开会场景;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他看到父亲书架上摆满历史书;在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外的女性雕塑形象中,陈志远凭直觉一眼就认出了母亲……

深夜孤灯下,陈志远整理着这些有关父母的史料,一次又一次润湿了双眼:父母拥有着怎样的决心和勇气啊。在资料中,陈志远发现父亲曾在大革命时期、一二·九运动中论述过统一战线。一场场父子的隔空对话,让他与父亲的思想走得越来越近。

因为科研成果卓著,陈志远在校工作期间担任天津市新联委员、天津市党史学会副会长和天津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他在课堂上给自己定了一个授课原则:每教一次课,必须把课程内容完善提升一部分,一直坚持到退休。

和平年代不需要像父亲那样流血牺牲,但一样可以学他做个俯仰无愧的大丈夫。从1993年起,陈志远开始担任历史系党委书记。大学教师不必坐班,但陈志远每天上午都坚持去办公室办公,处理党务。

养父去世得早,20世纪70年代,陈志远把养母接到天津尽孝,一家老少3代6口人,挤在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孩子们要学习,夫妻俩要备课,老人要休息,屋子挤得转个身都困难。妻子让他跟学校申请换一套大点儿的房子,陈志远不肯,说:“大家都有困难,咱们是烈属,更不能搞特殊。”

1987年,女儿陈学清考入南开大学,不少本地同学都提前去宿舍占床位,陈志远嘱咐陈学清最后一个去学校:“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把好的床位留给外地的同学们。”陈学清不理解,这么点儿小事,有必要吗?陈志远给她讲了祖父的故事。1942年8月,新疆局势严峻,中央指示在新疆的同志撤退,但陈潭秋把自己列为了最后一批:“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因为撤退不及时,他不幸被捕惨遭杀害。陈学清懂了:祖父磊磊气节,身为后人,不能抹黑。

革命精神,永续传承

陈志远特别顾家。养母爱吃糕点,尽管经济不宽裕,陈志远总是排队买来。养母生病,他每周带她看病问诊,直到老人安详去世。

陈志远的爱人工作的中学离家远,做饭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晚餐是一家人最温馨的时光,小小的房间里,饭香扑鼻,欢声笑语充满整间屋子。吃过晚饭,陈志远到书桌前看书,妻子备课批改作业,3个孩子在书桌前各自做功课。温暖的灯光下,只有翻书的哗啦声和写字的沙沙声。

天气热了,傍晚时分,一家人拿着蒲扇去马蹄湖畔散步乘凉,蛙鸣阵阵,莲叶亭亭,湖畔微凉的风夹着水汽迎面扑过来,暑热尽消。一家人平淡的相守,对陈志远来说无比珍贵。

快过年时,一向节俭的陈志远为孩子们买来烟花,站在窗前,看着孩子们在楼下,拍手笑着,绚烂的焰火映着一家人欢喜的笑脸。

陈志远很少对儿女们说教。他买来关于父母事迹的革命书籍,放在书架上,引导孩子们去读。润物细无声,血脉相连的情感浓烈而深沉,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对祖父母的仰慕已深入骨髓。

2004年夏天,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破例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陈志远在女儿陈学清的搀扶下,缓缓登船。木船随着人的走动微微晃动,透过玻璃舷窗,一束细细的浮尘在日光下飞舞着。陈志远眯着眼睛,目光逡巡,他试图寻找父亲在船上的座位,想象着父亲就坐在船上的某一个角落,微笑注视着他,父亲的气息还在这里,他从未走远……

这是南开大学图书馆第一党支部的一次特殊党日活动,也是他见证女儿陈学清入党的光荣时刻。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陳学清的脑海中:“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是穿越时空,祖孙三代的理想和信仰有了特别的交汇。”

2009年,陈潭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21年,建党百年,陈志远感慨万分,百年辉煌庆,敬告父母知。父母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已经成真。陈志远说:“我想活到100岁,带着父母的夙愿,看看祖国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虽然已至耄耋之年,陈志远仍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亲耳聆听过父母的教诲,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始终是鼓舞我前进的动力。我没有很大成就,但对父母的遗志一直不忘,对党的忠诚永不改变。我将带领儿孙们把这份忠诚一直传承下去!”

(摘自<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实习编辑张芙蓉)

猜你喜欢
陈潭秋
南策英
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陈潭秋
铮铮铁骨 坚贞不屈
——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
陈潭秋:坚持斗争 舍生取义
陈潭秋:牺牲13年后遗骸才被找到
不负清名,不负誓言
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故居
王韵雪: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
陈潭秋党建理论的时代启迪
陈潭秋:中共党建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