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良
(1、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510500;2、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有限公司 广州 510500;3、广东省工程智慧检测及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 510500;4、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企业技术中心 广州 510500)
关键字:技术合同孵化认定;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我国技术合同认定机制开启发源于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开放技术市场,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开启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买卖交易,我国技术市场由此正式诞生。198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标志着我国技术市场正式步入了法制轨道。2000 年科技部发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国科发政字[2000]063号、2001 年发布《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国科发政字[2001]253 号两项法规已执行近20 年。2021 年1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并对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许可合同进行了区分,“四技合同”变为“五技合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科技部《“十三五”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和《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年1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加快《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和《技术合同认定规则》修订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通知。
随着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视,各行业企业愈来愈重视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是目前最直接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机制手段[1]。技术合同之所以被认可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之一,主要因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提升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服务研发能力;有利于提高科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进程及引导成果评价体系机制进一步优化[2];有利于保障无形知识资产产权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增强企业公信力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及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现代化企业体系向纵深的建立与发展。
技术合同认定孵化涉及较复杂的非有形资产技术标的,涉及知识产权孵化、财务、法律、风险控制、投融资等诸多交叉管理学科。近十余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推广建设领域各类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实施的指导下,全行业呈现高质高速发展业态。但我国技术合同认定机制自1987 年启用以来,常规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合同都不被列入技术合同认定范围,这与建设工程长期处于较传统、较单一和无技术创新的作业模式关系密切。同时,这也成为建设行业从业者对技术合同认定孵化困惑的主要问题。虽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可以为企业带来税费减免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诸多优惠政策,建设工程技术合同反映在一些地区认定登记点或审核部门的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编写技术合同条款时无从下手,行业间也缺乏专业机构开展专门、深入的宣传贯彻培训。期望此文能为建设行业企业和从业者提供有效的技术合同重要性理解及孵化参考,也为探索如何利用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依据。
2000 年以来,建筑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值(GDP)的比重从5%以下上升至6%以上。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主要由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组成。近2年,全国建筑业累计实现总产值平均为约24 万亿元/年,按照《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约折合全国国民生产值GDP 比重的24%。但我国技术合同机制运行20年以来,常规的建设行业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重复性劳动生产、承揽合同都不被列入技术合同认定范围。对于大多数建筑企业来说,对技术合同认定孵化的系统性研究和重视程度都有待提升。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年攀升,2019年全年共签订48 万项,成交额为2.4 万亿元,首次突破2 万亿元。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9 287亿元,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 206 亿元。2020 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5 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 252 亿元,比上年增长26.1%,2020 年上半年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领域合同成交额为1 312.8 亿元[2]。在建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水平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首要因素,是工程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工程质量水平随着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科学技术进步与施工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3]。根据2017年、2018年《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显示:建筑碳排放总量占全国能源碳排放量的19.4%左右,预测在低碳情景下到2050年建筑碳减排潜力高达74%。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是贯穿整个建设周期,影响“四新”孵化及应用的核心能力,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挖掘建设工程碳排放减排潜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建设工程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4]。
目前,技术合同分为: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业内简称为“四技合同”。2021 年《民法典》正式实施,将技术转让合同与技术许可合同进行区分,变为“五技合同”。梳理其细分类型特征、可享受直接优惠政策及潜在效益如表1所示。
表1 “五技合同”分类及政策效益特征Tab.1 Classification and Policy Benefit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Technology Contracts"
“五技合同”合同认定登记一般由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事业、企业或社会组织机构进行审核认定,申报方需要掌握对技术合同分类识别能力,进行起草前特征判定,确定技术合同类型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要素条文撰写,将对于成功认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开放性、关联性的科技协同创新技术交易属性,企业除了通过自主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还应通过不断协同、吸纳外部先进科学技术,将输入和输出方主体在适当情况下灵活转变角色[5]。包括“政产学研用”在内的科技创新协同,企业可孵化为产、研、用任一主体。从以上技术合同细分类型特征及可享受优惠政策现状可以看出,技术合同认定受益方多为技术输出(卖)方。一般情况下,技术输出方多被诠释为拥有核心技术或专利成果的主体,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标的及执行主体相对清晰[6]。作者搜集了大量建设工程企业技术合同实操案例,以下将各类孵化过程中所遇到“未能通过认定的问题”和“成功通过认定关键要点”作以列举与分析。
“技术服务合同”主要包括含有一般性技术服务、培训、中介相关内容,常规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合同通常不会包含具体的技术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及其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内容。这与工程管理体系、招投标及建设工程概预算机制密切相关,如表2所示。
表2 技术服务合同认定案例分析Tab.2 Case Analysis of Technical Service Contract Identification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在常规勘察设计合同、生产培训合同、商品采购(中介)合同中,不能被通过认定的技术服务合同通常不具备任何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服务提升的要素内容。这可能与行业惯有的业务承接模式、相关法律规定关系密切,合同模版通常在项目公开招标阶段就已经固化无法修改变更;既有的合同签订模式已根深蒂固植入人心,如没有特别关注进行专项学习,可能根本无法得知技术合同的存在和应用。
“技术开发合同”主要包括技术合作、技术委托开发内容,采购性质的技术服务、知识
产权销售、设备仪器销售、技术评价评估合同均不属于技术开发合同,如表3所示。
表3 技术开发合同认定案例分析Tab.3 Case Analysi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ntract Identification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技术开发合同不被认定通过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是否能够体现合同是对于科学技术本身进行开发的要素。例如,购买成品软件与定制开发软件在技术知识给予方面就是完全不同的,定制开发软件是否需要购买方提供详尽的系统架构、业务逻辑等指导就是判断合同含有技术合作分工的关键要素;委托开发合同通常以产学研形式出现,即某一方无法实现现有技术的研发推进时,所寻求的委托开发力量,但这类合同如果没有对委托开发的技术进行技术转化、产权归属等技术开发特征要素进行撰写,将不会被轻易认定。
“技术转让、许可、咨询合同”主要包括对受让方自有知识产权或其预期市场产业化产生的收益进行保护,合同标的为受让方已掌握的技术成果,包括发明创造专利、技术秘密或其他知识产权成果,如表4所示。
表4 建设工程企业技术转让、许可、咨询合同认定实例分析Tab.4 Case Analysis of Technology Transfer,Licensing and Consulting Contract Ident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nterprises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技术转让、许可、咨询合同不被认定通过的原因主要是围绕技术知识开展的转让、许可或咨询行为要素不符合技术合同要素规范,要素描述单一或不清楚都会造成不通过认定情况。例如,技术咨询合同中咨询输出方没有对技术分析结果应用风险进行预测和责任权利承担,将被视为认定要素不完善。
建设工程行业产值增长主要取决于下游房地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于资金实力、技术优势、装备水平、资质情况等综合实力条件限制,在行业波动下行阶段呈现出较弱的抗风险能力时,常规业务依赖密集体力劳动或停滞于单一技术(产品)研发,缺乏与技术市场对接系统性分析和机制手段研究[7]。但也有少数具备较高技术及资质水平的企业,往往具备自身侧重的专业领域,重视对技术市场的研究,并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高端的技术输出、咨询服务等业务创造生产效益[8],获得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核心竞争力和享受科技创新税惠政策等综合实力的升级渠道。
在建设工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操过程中,合同关键内容和必备条款对于技术合同认定十分重要,建设行业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重复性劳动生产、承揽合同都不被列入技术合同认定范围,但可提前辨别合同类型,在撰写时将技术方案、验收标准等资料进行全面详细的要素分解置入,方能达到高效认定通过效果。通过专项技术合同的孵化、认定、登记:一方面能够为企业赢得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赋能。从而更加深入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和实施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和引导正确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导向[9],推动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绿色建设产业化、低碳节约工业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构建建设工程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