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建设背景下,打造融合型及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教学团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文章运用案例研究法,以W大学融合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为表述对象,介绍了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从进一步提升团队内涵发展水平、深化教学运行及管理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展望了工作前景。
关键词:融合型;创新型;省级教学团队;案例研究
一、引言
应用型高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根本目标。新形势下,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是保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从现有文献看,部分研究者剖析了教学团队的定义、特点,分析了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教学团队是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长期教學改革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与学术团队相比,教学团队应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要素、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2]。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存在教学组织简单化、师资队伍临时化、教学效果形式化等问题[3]。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提供跨学科合作激励机制、信任机制、补偿机制、共享机制及合作关系网络等有效的制度供给推进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4]。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团队文化及建设经费是构成高校教学团队核心能力的要素。应从制定科学可行的团队规划、建设学科梯队、选拔团队领导者、加强学习教育、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学团队核心能力[5]。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团队整体绩效及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6]。
2021年4月,W大学融合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本文首先介绍了团队形成背景、服务面向、成员构成等基本情况。其次,对建设目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系列创新举措展开探讨,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融合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简介
(一)形成背景
团队隶属于W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服务于市场营销专业,同时面向其他经管类专业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003年至今,团队的形成经历了探索阶段、雏形阶段和形成阶段。
1. 探索阶段
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以“市场营销原理-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营销运营”为主线,成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组,为团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雏形阶段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电子商务实验,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基于此,市场营销专业初步构想建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团队的形成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3. 形成阶段
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传媒的“融合”巨变,新媒体营销日益成为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市场营销专业按照市场营销(新媒体营销方向)招生,设置了《新媒体营销概论》、《新媒体运营管理》等5门专业方向课程,联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跨专业形成了融合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22年,市场营销专业按照市场营销(数字营销方向)招生,设置了《数字营销概论》、《大数据营销》等6门专业方向课程,联合计算机、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跨专业扩展建设了融合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二)团队成员
团队共有14名教师(含企业兼职教师1人),成员来自市场营销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及校外合作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占比71.4%。职称结构方面:13名校内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4.3%。学历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8.6%,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64.3%。“双师型”结构方面:13名校内教师中,中级经济师、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占比64.3%。年龄结构方面:成员平均年龄42.3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三、融合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举措
(一)明确清晰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确立了“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为引领,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基于OBE理念构建教学模式并深化新商科建设,利用新兴技术加快推进本科教学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确立了“在省内外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及认可,形成具有显著优势的专业办学特色,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一批教师、开发一套课程、形成一个团队、打造一个品牌”的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二)狠抓落实教学团队制度建设
团队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运行及管理、教学改革研究、青年教师培养、教学质量监督和考核评价等基本管理制度。
1. 规章制度建设规范、落实到位
团队严格执行并落实《W大学教学工作基本规范》《W大学专任教师管理及考核办法》等校级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基本教学文档资料。结合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制定了《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管理办法》《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
2. 教研活动丰富、教学交流频繁
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等教学活动。每学期召开4-5次专题会议开展集体备课、评课、教学改革研讨等活动。通过互访学习,与近10所高校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交流,上述活动教师参与数达30余人次。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团队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新商科发展要求适时调整并重塑专业定位。实现了从传统的市场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数字营销方向转型,从一般的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员培养向复合型营销人才培养转变。
1. 服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定位改革
W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突破“传统专业限制”,在国内同类高校中率先转型升级,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总体思路和“市场洞察准、营销观念新、策划能力强”的业务能力要求开办了“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划试点班,市场营销(新媒体营销方向)班,市场营销(数字营销方向)班。为了服务于专业转型发展,团队积极探索“校内、校校、校企”协同育人,联合网络与新媒体教学团队、计算机教学团队在内涵与外延方面融合建设,设置了5门新媒体营销方向课程、6门数字营销方向课程。校内跨专业合作授课,校校同行之间交流频繁,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2. 全面实施学习成果导向(OBE)培养模式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HEEC)人文社科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颁布后,W大学是全国首批开展基于OBE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高校。2016年,W大学启动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OBE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工作。
(1)依照HEEC为人文社科专业拟定的九项毕业要求基本标准(综合素养/社会主义价值观、专业知识/视野/方法、批判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国际视野、终身学习),采取“反向设计”科学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毕业要求并建立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环节关联矩阵,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新媒体营销方向)、市场营销专业(数字营销方向)、的课程体系。
(2)制定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有清晰映射关系的“课程包”。与之相适应,建立并运行了教学持续改进机制。团队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均按照OBE模式的要求实行改革,并对每门课程都开展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可持续性改进。团队OBE成果获得了学校的肯定和认可,并通过专题讲座、互访交流等形式把经验推广到了数家兄弟院校。
(3)因材施教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市场营销专业于2018年9月启动本科生导师制。除企业教师外,团队13位教师均担任了本科生导师。导师指导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安排学习进程、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业。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考研、社会兼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团队既关注新理念、新技术对市场营销业务的重大影响,又聚焦新商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积极推动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1.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教育教學中,专业课教师强调知识技能,思政课教师强调价值观教育,两类教师并未聚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之下,而是各自为政,处于一种分散状态[7]。事实上,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高效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的重要保障。
团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的常态化交流,引导并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多方协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团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进大纲、进教案、进讲义、讲课堂”的“四进”工作,围绕专业课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组织教师研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具体方法及实现路径。团队系列课程中,《市场营销学》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2. 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强化教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1)近几年,团队教师主持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10项,其中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5项,教师100%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团队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形成教研成果,出版6本专业课教材,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6篇。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自编了7个教学案例,应用于《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调研》等课程教学。4项教改成果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团队组织的教学会议发言交流,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
(2)近几年,团队教师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教师100%参与科研活动。团队成员总结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的研究成果,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案例等教学资源。鼓励并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将科研课题分解为毕业论文题目由学生完成,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创新
课堂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注重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12门课程均采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开展信息化教学,绝大多数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强化了课堂管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同时,支持教师在每门课程的翻转课堂建设了课件库、案例库和试题库,开展网络直播课程辅导、在线答疑等教学活动。上述改革实现了“传统教学+多样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深化一流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团队发展
团队重视课程建设,在系列课程均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校级-省级”两个层次的一流课程群。团队系列课程中,《市场营销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营销》被评为校级一流线下课程。团队教师合作建成的《营销学的那点事儿》《广告的力量》等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线上课程,选课高校量超过150余所,累计选课量超过3.1万人。
5. 出版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一方面,团队鼓励并支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自编高质量教材。近几年,团队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6本专业课教材,上述教材推广至几十余所高校使用,反映良好。另一方面,由团队学科带头人担任丛书总主编,省内外十余所应用型高校参与编写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四五”规划数字营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形态精品教材编写工作于2022年正式启动。该套教材第一批拟出版《数字营销》《数字经济》《商务数据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教材。
(五)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团队分别从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两个方面建设了实践育人平台,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1. 校内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改造升级专业实验室。市场营销专业完成了营销综合情景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的改造升级,为团队系列课程《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调研》等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支撑。其次,新建数字营销实验室,采购了电商数据挖掘处理、新零售运营及管理等软件,为团队系列课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支撑。再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融媒体实验室为团队系列课程《新媒体艺术摄影实训》《新媒体运营管理》等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支撑。上述实践教学改革举措有力地支撑了校内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校外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团队依托“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一个以食品行业企业为主体,覆盖采购、生产、零售、展销等环节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包含周黑鸭、绝味食品、字节跳动、良品铺子等企业。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营销学移动课堂、市场营销调研消费者调查、营销渠道管理探店分析等学习任务。其次,推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运行及质量评价机制。团队侧重从“送出去、请进来”两方面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累计有5位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1位企业教师进课堂授课、开展讲座。团队吸收了2名企业高管进入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师资培养、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团队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议事,执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及改革。团队通过名师引领、团队协同、学历提升、企业实践等形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来源结构,建设一支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理论和实践双精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 严抓师德师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秀、业务能力突出、组织领导能力强是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本团队将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作为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明确职业道德要求。团队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师德考核、思想政治表现考核等评价,规范并引导教师的职业行为。开展评先争优活动,树立师德榜样,发挥优秀教师的标杆示范作用。
2. 加强高水平教学梯队建设
(1)融合型课程团队的研讨交流。根据市场营销(新媒体营销方向、数字营销方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团队倡导良好的团队意识,联合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与文学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创新教学团队组织形式,除常规性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外,每学期开展2-3次融合型课程团队的研讨交流活动,每个学期开展2次以上教学观摩活动,团队成员相互听课交流每学期不少于2次课。一方面,追踪市场营销管理、新媒体传播、数字营销的发展前沿,内化为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开拓团队成员的知识视野,为进一步提升科研、教学水平打好基础。
(2)教师进修培训及访学考察。团队每年安排2-3名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教学研讨会议,安排1-2位教师赴其他高校跟班听课或学习名校名师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确保教师校外培训参会全覆盖,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提升业务能力。
(3)营造良好的青年教师成长环境。高效的管理应当以坦白、开放和沟通作为基本准则,成员应当是平等的、相互信任及关系亲密的。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氛围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促使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8]。本团队关注教师个人成长,尊重教师在团队中的主体性及独立性。首先,通过教学工作量“减负”为青年教师认真备课并站稳讲台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开展“老带新”工作,发挥团队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磨课、示范性教学、集体备课等多种措施,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把教学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提炼为课题或论文选题,积极申报校级教研改革项目或撰写教研教改论文,不断积累经验后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厅局级、省部级课题。再次,支持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活动。有计划选拔教师前往企业或行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每人集中脱产挂职时间不少于1次/1个月,帮助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四、融合型市场营销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展望
“十四五”期间,团队以“保持优势、追求卓越”為原则,围绕振兴本科教育主题进一步切实采取具体措施推进全面加强教学团队内涵建设,进一步发挥教学团队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团队建成在省内外应用型高校具有显著特色及优势,有一定影响力和发挥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
(一)进一步提升团队内涵发展水平
1. 团队组织形式方面的提升
根据专业转型发展的办学需求,联合市场营销系、传播系进一步跨学科、跨专业创新教学团队组织形式,进一步明晰教学团队职能定位,在带头人全面负责制的基础上调动教师共同议事的积极性,树立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热忱投入的奉献意识。
2.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提升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在教学团队中的作用。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的示范性作用,注重培养团队教师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其次,教师发展出名师,实现名师引领、团队协同,形成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提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继续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支持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及相关单位进修培训、访学考察,培育1-2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坛新秀”。加快团队成员扩充融合型知识结构。重点培养团队成员的知识复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以交叉组织形式促进师资专业素质的提升。做好做实教师全脱产锻炼的工作,确保有计划有任务有成果,通过企业实践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锻炼。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聘请2-3名企业和行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开展行业发展报告、联合授课等教学活动。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报考并取得中级经济师等专业资格证书。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并扩大双师型教师占比。
3. 团队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提升
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加强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并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励。大力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跨专业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鼓励并支持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申报高水平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运行及管理改革
1. 加强课程建设
一方面,进一步适应新商科专业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建设由市场营销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共建的现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对接数字经济时代对数字营销人才的需求,在现有方向课程基础上,再增设2-3门数字营销类课程。
2.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围绕优势学科群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等教育质量“国标”实施、“金课”建设等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命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线上、线下和混合式课程,继续做好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及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 科学实施教学监控及评价
本团队将在学校教学监评中心和麦可思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指导下,实施由教师、学生、同行、督导、校外专家、教务部门等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实施教学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科学、更准确的认识,做到扬长避短、持续改进。
(三)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1. 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
在现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字营销实验室”建设,补齐新媒体方向课程实训软件的短板,为实训课程的教学及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校内实训条件。
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建设
团队将继续加强与食品行业基地群企业的合作深度,并新增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的互联网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同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1):39-41.
[2] 马延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11):40-42.
[3] 梁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18):76-79.
[4] 周宇.跨学科融合:地方高校教学团队构建的逻辑与路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5):51-56.
[5] 刘岩芳,孙璐,袁永久.高校教学团队核心能力的构成及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6):35-37.
[6] 任晓宇,郭树荣,刘爱芳.高校教学团队运行障碍化解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96-99.
[7] 柳廷俊,刘国城,庞超.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财会通讯,2022(18):50-55.
[8] 汪悦,梁红.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生成的心理机制及模型——基于H大学S教学团队的扎根理论探索[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1):54-66.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湖北应用型高校教育软实力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B2022402)
作者简介:李林(1982- ),男,武昌首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