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引导下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

2024-03-06 07:56:50刘磊郝鹏翔
地理教育 2024年3期

刘磊 郝鹏翔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引导教学”功能对基础教育教学起着引领作用,教师应用好这个“指挥棒”,高效指导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创设“鹤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教学情境,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串联系列探究活动,深化学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这一必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关键词: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资源枯竭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3-0029-05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1]

地理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针对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落实教学内容。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天然功能,发挥良性的引导功能,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

高考作为当前全国范围的选拔性考试,客观上对高中教學起到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其考试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录取结果和未来发展。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学校教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能动性,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引导;重点关注教考关系,灵活调整引导方法和手段,实现有效引导。[2]

一、课标与教材解读

1.课标要求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3]。根据课标,将教学目标细分为以下几点。①运用典型案例,说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判断该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②通过典型案例,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③归纳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身边城市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中,为该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选取我国典型的煤炭枯竭型城市鹤岗作为案例,充分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产生活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鹤岗城市发展的兴衰、转型与该类城市的一般发展特征。

2.学业质量评价

(1)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如表1所示。

(2)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采用课堂小测验的方式。命制试题时不能过度注重本节课案例鹤岗的考查,而是要关注学生对这一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般发展规律、转型路径的分析过程。例如,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时,不仅要看学生能否说出教材相应内容,还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案例,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

课堂观察:紧扣重难点观察评估学生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水平。本节内容重在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从具体案例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建立对应关系。

表现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要放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进而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

3.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新授课,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年)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在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和“焦作市的转型之路”三个标题内容。

第一个标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部分,教材重点安排了两方面内容。其一,介绍了什么是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结合图像说明资源型城市的一般发展规律,其间介绍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众多,以说明本部分内容学习的现实意义。其二,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的转型路径:一是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二是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第二个标题“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部分,教材结合图文资料分两方面介绍:一是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盛,二是焦作市因煤炭产业衰落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第三个标题“焦作市的转型之路”部分,介绍了焦作市选择的转型之路,主要是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教材安排了题为“分析北九州转型之路”的“活动”。“活动”按照北九州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叙述,便于学生归纳北九州不同时期发展特点,找出北九州转型的路径。

教材内容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4.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的对象为地理选科物理类班级。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但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欠佳,在学习方法上重理解、轻记忆。同时,高一下学期已经学习过工业、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相关知识,故学生对本节课的问题情境较为熟悉,但是对该模块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浅表层面,知识系统性不强,难以通过具体的真实情境进行综合性分析。

二、高考评价体系引导下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结构优化

通过分析教材,发现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措施模块,采用大庆和阜新作为案例;主体情境以焦作的发展历程作为典型案例,课后活动部分又以日本北九州转型发展之路作为案例。教材所采用的案例较多,难以用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故本堂课教学内容以鹤岗市为例,主要采用“一境到底”的方式进行情境探究学习。

在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顺序,依次安排“鹤岗的前世——成也煤炭”“鹤岗的今生——败也煤炭”“鹤岗的未来——绿色转身”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四个模块。采用从个案到一般的探究顺序,归纳总结这类城市的概念、基本特征、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通过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链,合理组织教学,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建构学科必备知识、训练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4]。

情境一:“鹤岗的前世——成也煤炭”。结合相关视频和图文材料,判断鹤岗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煤炭)的丰富程度,了解鹤岗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盛。

情境二:“鹤岗的今生——败也煤炭”。结合相关视频和图文材料,了解鹤岗市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发展达到兴盛后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鹤岗市煤炭开采遗留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发展困境。

情境三:“鹤岗的未来——绿色转身”。结合相关图文材料,介绍鹤岗市如何解决煤炭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类型带来的众多问题,了解鹤岗市的转型方向主要是开发新的资源、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等。

情境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基于鹤岗城市案例,归纳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和特点,并结合图像说明资源型城市的一般发展规律,以及城市转型的新生期发展措施。

所以,本堂课的前两个模块“鹤岗的前世——成也煤炭”“鹤岗的今生——败也煤炭”对应教材的第二个标题,即“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第三个模块“鹤岗的未来——绿色转身”则对应教材的第三个标题“焦作市的转型之路”;第四个模块“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对应教材的第一個标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整堂课的设计,打破教材原有的传统设计思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采用网红城市鹤岗“白菜价”房价现象作为导入,有助于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进而层层深入,逐步探究,展开思维,揭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路径的谜团。总体来说,本堂课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落实较为到位,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内容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2.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内容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教学建议: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典型案例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教学建议:对于“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一,判断该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其二,分析当前该城市发展处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阶段,其经济结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其三,判断该城市在本地区(省、地区或全国)城市体系中的位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该城市的转型发展方向。

为落实综合思维的培养,在突破该教学难点的过程中,通过拓展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所学方法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强调因地制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3.高考评价体系引导教学的要点

(1)情境创设

遵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情境”设计的具体要求,对标新高考和新课标,精心选取典型案例,按照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依次安排四个真实情境:“鹤岗的前世——成也煤炭”“鹤岗的今生——败也煤炭”“鹤岗的未来——绿色转身”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采用“从个案到一般”“一境到底”的探究顺序展开教学,达成教学目标[5]。

(2)体现“一核”

鹤岗是中国发展历史上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通过选取真实情境,探究其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自祖国的疆土之上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体现地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体现“四层”

核心价值: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内容之一“核心价值”的指标体系中,要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问题。本教学设计的情境顺序,从时间过程上梳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纬,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资源型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问题乃至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地理问题,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内容中对“核心价值”的考查。同时,对每一个教学情境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贯彻并落实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各项考查内容,尤其注重引领学生的思维进阶和素养养成。

学科素养:通过分析鹤岗城市兴起、发展的优势条件,鹤岗市经济走向衰落的原因以及其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内化学生因地制宜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进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关键能力:通过多个情境探究,归纳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归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般特点和发展方向,训练对工业和城市发展区位因素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工业和城市发展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生命周期、一般特点和发展方向。

(4)体现“四翼”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要求,在考查方式上要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本堂课在知识的考查引导上,侧重城市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措施总结,大量主干知识的渗透体现对“基础性”的考查。同时,通过对案例深入而综合的分析,设置多个问题链,体现出对“综合性”的考查。若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将鹤岗城市转型之路迁移应用到其他城市的案例中,则可很好地贯彻“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进阶要求。

4.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制定如表2所示的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板书如图3所示。

三、总结与反思

1.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

(1)重视“情境”承载

在教学设计中,遵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和对“情境”设计的具体要求,参照新高考试题情境的选取、素材和设问的优化,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探究情境、合理设置问题,采用“一境到底”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情境,探究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高效精准地找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的相关对策与方向。

(2)强化“一核”渗透

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内容之一“核心价值”的指标体系中,要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问题。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地理问题,学会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内容中对“核心价值”的考查。同时,对每一个教学情境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贯彻落实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各项考查内容,尤其注重引领学生的思维进阶和素养养成。

(3)加强“四翼”融合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要求在考查方式上要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侧重城市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措施总结,大量主干知识的渗透体现对“基础性”的考查。同时,通过对案例深入而综合的分析,设置多个问题链,体现出对“综合性”的考查。在课后通过相关练习题,将鹤岗市的城市转型之路迁移应用到其他城市的案例中,很好地贯彻“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进阶要求。

2.教学反思

(1)适度整合课程内容

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教材设计是两个课时,但由于人文地理知识思维力度不大,且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基础,该教学设计通过一节课完成新课讲授,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加深巩固相关教学效果,已经基本达成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2)有效检测学习效果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知道的资源型城市不多,需补充讲解一些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暴露出学生初中地理或课外知识积累不够,将来可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节课效果达成较好的是展示了 69 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图表,课堂中抽讲了几个,使得内容更为充实。在活动探究环节,发现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但是在表述环节中,语言组织能力和专业术语的表达有所欠缺,很难达到评价目标的水平3和水平4,所以在今后的訓练中,应对这两方面有所侧重和加强。

在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重振方面,学生对本模块的理解多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掌握的内容呈碎片化,在具体情境下分析问题时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在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举措时,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够宽、认知范围较窄,较难从个体案例的“小切口”进入“大纵深”探究,造成对其发展措施和方向难以总结完整。该类问题暴露出学生在面临问题情境的变更时,缺乏在陌生情境中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核心素养,在创新性较强的试题面前解题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孙兴云.基于教材内容整合的区域地理单元主题教学实践——以“黄土高原”为例[J].地理教育,2023(8):62-65.

[5] 张伟利,董英豪.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与案例实践[J].地理教育,2023(9):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