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国
一
金秋时节,慕名走进被誉为“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的四川省遂宁市海龙村,几台播种机正在刚收割不久的稻茬田里轮种小麦。融融秋阳下,满眼诗情画意中,一派欣欣向荣的忙碌景象。
海龙村挺有名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省第一口圆形片石沼气池就诞生在这里,沼气进入家家户户,蓝色的火焰点亮海龙村,它成为四川农村能源革命的典型。那些年,农民缺柴烧的问题,一直困扰全国各地的乡村干部,为此,省内外考察团纷纷走进海龙村。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考察团队,来自革命圣地延安,他们远道而来,看得兴致勃勃。事后,海龙村的能工巧匠受到热情邀请,有8人齐刷刷奔赴延安,奋战半年多,在梁家河村修建了13口沼气池。一个佳话广为流传,一段历史振奋人心。76岁的老石匠卢世成谈起他当年去延安修沼气池的这段经历,颇为开心,笑意在深深的皱纹间荡漾。
然而,海龙村却又很平凡。它是占全国总面积10%的100万平方公里丘陵地区的缩影,低矮山丘连绵不断,地面崎岖不平,土地贫瘠。2015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历史的脚印在这里出现新的起伏,海龙村人几年鏖战,甩掉了贫困帽子,乡村振兴的画卷就势铺展开来。
2018年5月,海龙村被确定为遂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这天,远在西藏阿里打工的熊建,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来电人是常理镇党委书记。“熊主任,赶快回来吧,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来了,海龙村被确定为试点村,需要蹚路子,需要你领头干!”一番言语,热烈而充满期待。
鄉村振兴,需要敢闯敢干的人,组织上看中了熊建。他15岁到成都打零工;17岁去上海,当泥瓦匠,当电焊工,一干就是10年,学了手艺,练了胆识。2000年回到海龙村,重新起步,着手干起了养殖业。熊建承包了40亩水塘养鱼,还饲养了700只商品鸭,不出一年,成了村里响当当的养殖大户。这时,村党支部出了新招,要从致富能手中发展新党员,培养村里致富带头人,熊建被列入培养对象。2001年7月,熊建光荣入党,还被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
打那时起,一个梦想在熊建心窝里萌生,这就是共同富裕。为了这个梦想落地,熊建用的还是那一股子闯劲。他知道,就当时海龙村的基础条件,想挣钱快,劳务输出是首选。熊建横下一条心,带着村里留守的30多个中青年劳动力,从2003年开始,先后去北京、甘肃酒泉、成都、西藏等地,在建筑工地、养殖场、路桥工地承包工程。一路打拼,一路辛劳,也一路欣喜,熊建在行业内小有了名气。2017年,有人邀请他去西藏阿里地区承包工程,项目定额高达2000多万元。
2018年的一天,在阿里施工现场,熊建接完镇党委书记的电话,蹲在工地抽了一支烟,望着熟悉的工友,听着卷扬机的轰鸣声,他心里有些不平静。不过,他没有犹豫,几天以后,交代好工作,说明去意,买张机票,飞回成都,当天就赶回了常理镇。
在镇党委办公室,见到党委书记,两人一个热烈拥抱,两双大手攥得很紧。
书记问:“考虑好了啊?”
熊建答:“听组织安排!”
回答很爽快,接下来的事,却有点闹心。
“打工挣钱的路可不能断了,一家老小都靠你。”妻子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熊建的确扛着家庭重担,养育两个女儿,赡养父母,全家六七口人吃饭,全靠熊建挣钱。当初,初中毕业,为了供妹妹读书,才早早踏上了打工的路。临走那天,父亲很不舍,抹了一把泪,拿出自己用了大半辈子的砖刀,塞进他的挎包里,沿着一条像蚯蚓一样弯曲的土路,高一脚矮一脚地把他送出村,看着熊建瘦小的身躯消失在小路的尽头,父亲老泪纵横,就这么一个儿子啊,要是村里富裕点,我咋能让他15岁就外出打工?
回首往事,父亲多希望海龙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他又很忧虑,海龙村土地大部分撂荒多年,劳动力几乎走光了,如果儿子回村领头干,他有多大能耐能改变模样?
“儿子,你得行不?”父亲问。
“得行!”熊建语出有力,一脸的自信。
没过多久,海龙村老支书退休了,熊建被上级党委任命为村支部书记。村民们对他充满期待,熊建也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带着村干部马不停蹄地奔跑,船山区永和家园、蓬溪县拱市村,遂宁市几个乡村振兴先行村,他都跑了个遍,还星夜兼程去绵阳、成都,看产业兴村,寻发展思路。一路走,一路虚心求教,专心记笔记,还拍手机视频,有几次,他还带着老婆和女儿一起参观。一连10多天的奔忙,他心里想:乡村振兴到处风生水起,岂能春风不度海龙村?
果真是铁脚板下出思路,熊建心里有底了,妻子也觉得有信心,说:“老公,我全力支持你!”
孩提时代,熊建就不止一次听爷爷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看着村里的撂荒地一年年多起来,满地的芭茅草、灌木林张牙舞爪,长得比人还高,爷爷很揪心,多次唠叨,有时还唉声叹气,撂荒地啥时能变成金土地?
熊建现在是村里的领头人,他认定:“只要让土地有希望,村民走共同富裕的路就有信心。”
在村“两委”会上,熊建结合外出参观考察得到的启发,提出成立海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得到了村干部们的一致认可。
2018年7月20日,海龙村召开村民大会。好多年没这么热闹过了,老院坝的古树下坐满了村民,他们大都是在熊建的动员下,从省内外打工的工地赶回来的。熊建起身站立,振振有词:“海龙村要走乡村振兴的路,就要抱团发展,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把土地都流转到联合社,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建标准化农田,搞科学种植。”接着,他又把成立联合社的事向村民进一步做宣传,讲明具体事项。
熊建一番言语,赢得了阵阵喝彩和热烈掌声。
合同签字登记处,村民排起了长队,议论声接连不断——
“这条新路子是条好路子!”
“承包地不再荒起了,还能入股分红,我在外面打工就放心了。”
“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等于还拽在自家手里,心里踏实。”
“以前租给小老板,老板撒手跑了,丢下个烂摊子,唉,现在好了。”
……
海龙村507户人家,自愿加入经济联合社的有499户,剩下的8户人家不愿加入,前些年,他们利用撂荒地,有的养牛,有的养猪,也有的靠低保过日子,就是不愿加入联合社。有村民抱怨:“这些人简直就是拉后腿。”有村干部发愁:“这几户的土地夹在中间,影响土地连片管理。”熊建却不着急,他说:“家家都在算经济账,有不同想法很正常,我们要给他们时间考虑。”
盛夏,烈日炎炎,土地测量和规划开始了。熊建带着村文书,对8户人家周边的土地逐一进行现场踏勘,两人又是爬坡上坎,又是钻芭茅林,累得气喘吁吁,熊建黑红的脸上挂满了汗珠子,手臂被锋利芭茅叶刮出一道道血印。在距离这几家人最近的地方,从统一流转的土地中划出一片地,调换他们的承包地,让他们自行耕种,地一分不少,离他们家门口还更近了。
熊建的这一举动,让这几户村民感到暖心,他们聚在一起议论:“这个熊书记,一心想让海龙村人都富起来,一点一滴都为村民着想,好人啊!”
联合社一成立,就紧锣密鼓地干起来,土地整理、产业布局、基础建设,一项项规划和愿景,都被列入村“两委”工作的议事日程。一次次把专家请进村,一次次组织村民外出参观,熊建还从这8户人家中选代表参与。没过多久,这8户人中有7户动心了,主动找到熊建,递上自愿加入海龙村经济联合社的申请。
只剩下最后一户固执的,但熊建没有放弃。
二社村民卢道清,是村里最穷的一户。前几年,村“两委”组织人力对他家两间低矮、破旧的房屋进行了改造,还进行了低保兜底帮扶,他种了几分承包地,尽管两个儿子在外打工,20年没回过家,但他也觉得脱贫了,日子过得去了,便无心再作改变。熊建带着村干部多次登门,劝他参与乡村振兴过好日子,他无动于衷。熊建没有灰心,这天晚上,他提着自己家的白酒和炒花生,叫上村主任谭清贵,到卢道清家一起喝酒,又是推杯换盏,又是推心置腹地交谈,终于把卢道清加入经济联合社的事给说通了。
2018年9月,海龙村全体村民土地流转完毕。507户人家全部加入经济联合社。
年底,海龙村党支部换届,熊建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二
金秋十月,伴随着国庆的鞭炮声,一支奇特的建设队伍诞生了,这就是海龙村工匠队。他们列队成行,胸前戴着大红花,一个个脸笑得灿烂。
海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是村集体组织,村民都是股民,它承载着全村人的美好希望,也承载着熊建的梦想和雄心。可是,村民们很担心,整理撂荒地,会不会撂下个烂摊子?大家都清楚,从山上到山下,70%的田地都荒芜了,有的坡地已经撂荒30多年,当下,开垦撂荒地,整理田土,是打硬仗,是啃硬骨头,可熊建挨家挨户摸了底,这年全村在家的总计才186人,而且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劳动力都外出了。村民都找到熊建问,咋个办嘛?
这个难题,熊建早预料到了,他知道,乡村振兴,要有超前眼光,得走一步看三步。熊建当了多年的包工头,带领几十号能工巧匠走南闯北,眼下的困难,算不得什么。当年建沼气池名声响当当的海龙村,锻造了一大批匠人,有石匠、砖匠、木匠等,现在他们年龄都大了,有的60多岁,有的70多岁,都在村里留守,如果组织起来,便是一支老当益壮的工匠队伍。
熊建笑笑,对村民们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们立即成立一支工匠队,配合撂荒地的机械开垦没问题。”他心里想:“只要攥紧拳头,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熊建迈开双脚,登门寻访,挨个动员。工匠们都是年老的长者,早就不忍心看着土地荒废,一说参加工匠队,都争着报名。73岁的原村支部书记税尚学很踴跃,他身材高大,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当了29年村支书,还是村里的老石匠。随后,海龙村在家的10多名老匠人都纷纷报名加入工匠队。
撂荒地整理就要动工了,大型机械和工匠队就要进场了,熊建有点兴奋,他想先到地里转转。一个晴朗的早晨,熊建独自爬上山坡,迎着凉爽的秋风,沿着山梁转悠。熊建的身板虽不高大,但很结实,目光炯炯,透着坚毅的神情。45岁了,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静静地饱览家乡的土地。登高望远,山坡连绵,起伏雄劲,横贯田野,取名海龙,一点也不夸赞。
又一个清晨,天边刚吐出一丝鱼肚白,山头响起隆隆机声,挖掘机、推土机纷纷舞动长臂,向撂荒地宣战了。熊建请老书记税尚学给机械手当向导。税尚学干石匠活几十年,修水渠、垒堡坎,村里沟沟坎坎都清楚。眼下,坡地和山道都被芭茅和灌木盖得严严实实,为了让机械操作既安全又快速,税尚学在撂荒地里来回奔忙,大着嗓门,挥着双臂,不停地指挥。
“田成方,土成型!”这是熊建在土地整理时喊响的口号。
按照这个思路,大型机械进行前期开荒、整地、调形,接下来,工匠队员迅速跟进。在熊建的带领下,他们开始清理地块,修建基础设施。修排水渠、筑机耕道需要大量的石料,工匠们二话没说,带上工具,跟着熊建一起奔赴村采石场。采石场停用多年,早已长满了杂草和灌木,工匠们举刀就砍,刀起刀落,“呼呼”地划出一道道光亮。清理完杂草,他们开始干起老本行,有的扶钢钎,有的甩二锤,有的打錾子,“叮叮当当”的击石声响彻山谷。
石料取好了,让拖拉机拉到公路边,熊建又带着工匠们“嗨咋嗨咋”地喊着劳动号子,将一条条沉重的毛料条石抬到田间地头。他们弹墨线,挥手锤,打得錾子尖直冒火星,硬是将毛石料戳得横平竖直。砌水沟,垒堡坎,建蓄水池,干得热火朝天。
66岁的税玉宝,带着老婆和儿子在新疆喀什路桥工地打工多年,2015年全家回到村里,他在遂宁本地城区打工,自打加入了村里经济联合社,就一心想为联合社做点事,他在工匠队里干得欢。72岁的张元洪,是一名老石匠,劲头十足,土地整理持续6个月,一天也没有落下。1974年出生的杨国玉,是工匠队为数不多的中年人,他在广东江门打工多年,钢筋工、木工活都难不倒他,2018年加入工匠队,当了一名小组长,砍蒿草、平土地、垒堡坎,样样摽着劲干。
有了这支工匠队,熊建干事的心气儿越来越高,他说:“乡村振兴,要追求高质量。”
村里要修建山地蓄水池,原来的方案是修成方形池,而熊建打算建圆形蓄水池。他说:“圆形蓄水池耐压性好,不容易垮塌,比方形的坚固结实、耐用,村里的沼气池就是从方形改成圆形的。”然而,修建圆形蓄水池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熊建毫不担心,他有一支过硬的工匠队。
熊建率工匠队苦战一年多,15口圆形石头蓄水池如期建成,有序分布在海龙村山地上。清水幽幽,波光粼粼,海龙村上千亩山坡地,耕种护苗从此不再缺水。
海龙村被确定为遂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3月,一项造价300万元的村道路改扩建工程就要进村了。熊建抢抓机遇,积极协调区农业农村局,利用本村工匠队优势,采取村民自建模式,硬是把道路施工的活给争取过来。
“有工匠队打主力,工程交给你们我很放心!”项目负责人握着熊建的手说。
2019年5月,村道路扩建工程开工那天,村里彩旗飘扬,鼓乐喧天,工匠队员齐刷刷一站,威武雄壮的样子,手中的工具像武器,这时的海龙村工匠队,已发展到280多人,相当于部队的两个连。“海龙”正在爆发活力。村里老人们看得泪花闪闪,孩子们又蹦又跳……
“把起步当冲刺,把开工当决战!”熊建的话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一切都在紧张而娴熟中进行。
开工不久,需要购买原材料,预算要花20万元,而村集体没有钱,他接手时账面上还欠6万多元贷款。熊建挠首拍额,决定从自己多年打工的积蓄款中垫付,回去跟妻子一商量,现款很快汇出去,缓解了修路的燃眉之急。
进展“神速”,两个月筑好路基,两个月铺就混凝土,工程质量一流,工期提前一个月完成,路面由计划的4.5米加宽到5米。项目主管部门来验收时,惊叹不已。熊建笑笑说:“海龙村要腾飞,不把路修巴适咋行?”
海龙村的沼气文化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村里谋划修建中国沼气陈列馆,以带动乡村旅游。2020年7月,协调会在村办公室召开。设计方案预算工程造价380万元,熊建认为,工程造价太高,他提出,设计方案可以采纳,工程施工由村里负责完成。
熊建敢把工程揽过来,底气仍然来自工匠队。根据陈列馆建设需要,熊建在工匠队组建了询价小组、采购小组、监督小组,从工程预算、材料采购到工程建设,都有专人负责,全方位发力。
53岁的谭清福,是村支部副书记,16岁开始学木工,在成都、北京、秦皇岛等多地干木工活,当过木料采购员,既有好手艺,还有市场眼光,善于把控原材料价格和质量,在工匠队发挥了特殊作用。熊建和他带领几名工匠队员,一连几天做预算,一下把工程造价降到220万元。
修陳列馆地基,熊建沿用修村道路的老办法,就地取石材,组织工匠队先干起来。陈列馆随后要建的主体结构,必须提前储备木料,预算又要花20万元,陈列馆是政府扶持项目,前期资金靠自己准备。这回熊建不愁了,村集体修改公路已经积攒了60万资金,垫付不成问题。
中国沼气陈列馆于2021年3月正式动工,2022年3月竣工,2022年5月开馆,游客络绎不绝。
海龙村旧村落改造,熊建率领工匠队大显身手。
泥巴路全部改成石板路,渠系配套,连接各家,流水潺潺,石路光洁,梳理干净的小巷,串起了村落的层级之美。每一块石板,都彰显匠心,戳打上去的纹路,细密、笔直、均匀,打石匠变成了绣花匠。熊建手摸石板,深有感触地介绍说:“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和足够的耐心,是做不出来的。”
千万块条石和板石,铺院坝,砌小路,形成了老建筑与新建筑的巧妙融合,产生的美感,是新与旧的时光碰撞。有的邻居,近在咫尺,却不通路,熊建挨个排查,让工匠就地取材,用废弃的石磨盘、石猪槽搭桥,连通沟渠,看流水绕石,死角变成微型水景观。熊建说,就像那首歌里唱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石路在脚下延伸,歌声在天空回荡。
在近3年的时间里,海龙村在农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项目达20多个,绝大部分都由海龙村工匠队承接和完成。如今的海龙村,产业兴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游人如织。有学者关注海龙村工匠队,十分肯定这支队伍,称赞他们传承乡村传统技艺,携手形成攻坚破难的铁拳头,破解了乡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难题,是乡村振兴中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三
熊建生长在小山村,胸中却装着大格局。
从2018年带领工匠队整理撂荒的那一天起,他就琢磨着:一定要把土地整理好,一定要把最好的土地用来种粮食。
他说:“每次看新闻,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关心粮食生产,我就很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作为支部书记,就该带头执行,建天府粮仓,从我做起!”
春踏寒露、夏顶骄阳、秋套雾罩、冬迎雪花,他率队苦战两年,让撂荒地抹去颓象,重现清新;对废弃的沙坑沙凼、石谷子滩整形、填土,使其摇身一变成为良田。2020年8月,海龙村新开垦撂荒地1200亩,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484亩。
连片成块的高标准农田,绵延舒缓,错落有致,像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展开,海龙村挺起辽阔的胸膛。一寸土地,一份希望,捧起家乡的热土,熊建感慨万分,浓浓的泥香味如梦追随。
土地种植的规划,顺势摆在了海龙村“两委”班子面前,他们八方征询,反复探讨。有人建议:“山上采竹笋,山腰摘果子,山下收稻子。”熊建说:“第一条行不通,山上栽竹林,收益不会高,时间一长,竹林满山,根子乱蹿,会影响其他农作物生长,尤其不利于粮食生产。”
2020年9月,遂宁市安居区农业农村局送来好消息,他们把四川省农科院专家请进海龙村。熊建带着两名村干部,陪着专家在田间地头转了一整天,大家聊得很开心。专家们说:“我们科研人员,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科学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四川农科院专家不仅为海龙村规划了农业发展蓝图,还推广了水果、玉米、大豆、水稻的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熊建看得远,做得实。他说:“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和关键农机装备。”
机遇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海龙村的发展势头,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决定下拨一笔专项资金购买农机设备,让海龙村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购买计划。
得到这个消息,熊建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立即带领村支部副书记谭清福、陈烈东和村会计黄琴组成一个调研组,赶往遂宁和外地的几个农机销售公司,看设备,摸情况,开展比选,看哪家品牌更优质,哪家价格更合理,哪种机型更合适。熊建还给山东一家设备厂打电话咨询。不多久,9台农机装备陆续开进海龙村,分别是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运输车、洒水车,还有一架无人飞机。
培养农机手,成了当务之急,熊建想到了工匠队,连夜电话点兵:谭清福、张玉德,张云、张贵财、李红亮等等,他们中有木匠、石匠、砖匠、电工,有“60后”“70后”“80后”“90后”,一说当农机手,大家都很兴奋。熊建把大家召集到一起,驱车送往区农机培训中心。10余名农机手,成了多面手,每人都能使用多种机型,农忙时当机手,基础设施项目忙时当工匠。农机手除了服务本村,他们还到邻近的7个村开展服务,为集体经济创收。熊建用工资保底加提成的办法留住人才。33岁的村民张贵财颇自豪,他在外打工当木匠多年,2019年回村加入工匠队,如今又成了农机手,耕田、插秧、种大豆、收玉米,样样干得欢,他说:“回到村里觉得人生很有价值。”
有了农机装备,熊建种粮更有信心,他大胆探索和构建梯次分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三台土以上的地,土层薄、土质差,还有山脊地、斜坡地,都不适宜种粮食,被熊建规划为彩叶林。他带村干部到外地引进红枫树,组织村民栽种。红枫树形适中,既不影响山间种粮,又具有生态价值和观光效益,熊建说:“为选树种,脑壳都想疼了,请教林业专家,百里挑一选树种,最终选中了红枫树。”
遂宁市市委提出构建“山上栽林子、山腰种果子、山下播稻子”现代农林文旅融合立体产业格局。山间的一二台土,熊建早有考虑,规划经果和粮油作物套种。根据专家对气候和山腰土壤的检测,熊建选择了栽种黄桃,在林间套种红薯和玉米。
熊建并不就此满足,在他看来,经果林套种玉米、红薯,已经司空见惯了,没什么稀罕,他始终想着那句话“一寸土地一寸金”,如何才能让土地的利用率最大化?如何大力提高粮食产量?他又开始跑农业部门,请教专家。初春,入夜,在村办公室,他独对台灯,逐一消化收集来的一大堆书籍和资料,夜复一夜,台灯的光圈罩满无数个夜晚。
在众多信息資料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推广应用,让熊建惊喜不已。他知道,国家把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到了粮食发展战略高度,写进了中央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可见,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势在必行,被熊建列入了村“两委”工作计划。
这项技术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的杰作,听说他正在安居区一些乡镇搞试点,熊建一大早起了床,叫上两名副书记,自己驾车,三人兴高采烈地赶去学习。
回到村里,熊建充满信心,大着嗓门向合作社村民宣传:“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2022年,迎着春日的阳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海龙村开始推广开来。熊建带领农机手,驾驶旋耕机、播种机,早早下了地。区农技员也赶来了。农机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在播种过程中,熊建“严”字当头,坚持把好每一道关口。
他在地里忙前忙后,一切按规程有序进行。经过学习和农技专家的指导,熊建对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心里有底。先把住关键核心,这就是品种选配。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熟期适宜、宜机收的高产品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株高适中、耐密、抗倒、宜机收的高产品种。为了确保光能的高效利用,在播种中,熊建对套种的行距进行测量,他还一再叮嘱播种机手行走速度不要太快,确保在技术操作中不出任何差错。
秋季,海龙村6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喜获丰收,玉米亩产达到500公斤,两季大豆亩产分别达到150公斤。
2023年3月,第二季套种新苗正绿油油地迎风生长。这天,杨文钰教授来到海龙村,见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已在海龙村开花结果,作为这项技术的创始人,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他赞扬海龙村看得准,抓得紧。“如果我国农村都像海龙村这样做,破解长期困扰国家粮油安全卡脖子的难题就不难了。”杨文钰十分感慨。
让杨教授没有想到的是,海龙村的油葵生产也可以和复合种植技术媲美。
无论走到哪,熊建心里总是装着家乡的土地。10多年前,他在甘肃酒泉打工,负责一个村的养猪场修建工程。放眼一望,漫山遍野长满了油葵,花朵向阳绽放,好一道景观!葵花子榨油,有可观的经济收益。熊建想,要是有一天家乡的土地也能种上油葵该多好。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熊建在规划种粮蓝图时,就想到了栽种油葵。海龙村公路沿线的一二台土,一共有255亩,全部种上了。油葵不仅能为乡村旅游增光添彩,还实实在在让集体经济增收,2022年,海龙村油葵榨油万余公斤,增收24.4万元。同时,利用油葵生产地轮种的油菜,也获丰收,收获油菜籽3.5万公斤。
海龙村有稻田620亩,2019年,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村里发展蔬菜,有300亩稻田种上了莲藕,每亩年产值达到8000多元,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腰包一下鼓起来,社员们高兴极了,都说莲藕种对了。3年过去,熊建却改变了主意,提出将莲藕田恢复为稻田。话一出口,反对之声接踵而来,“种啥子水稻哦,每亩收入才1000多元。”“不赚钱的买卖不能干!”熊建耐心给大家做工作,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国家提倡保粮食安全,我们必须还田于稻,放弃种莲藕,确保大部分稻田满栽满插。再说,稻田可以综合利用,收益不会低了。”
熊建瞅准时机,毫不犹豫地干开了。4月,是嫩藕的上市期,熊建把村里的劳动力都组织起来,一边采莲藕、跑销售,一边清淤泥、整水田,为按期种上水稻抢抓时间。水稻田有大半年的闲置期,熊建早想好了,将其科学利用起来,放干水变旱地,先后种上蔬菜或油菜,等到第二年5月,充分发挥村里高标准农田的水利、机械等配套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恢复水田灌溉,按时完成水稻种植。稻田充分利用,多收一季农作物,保住了粮食安全,收益比原来翻番,村民的顾虑烟消云散,纷纷跷起大拇指夸赞:“咱们的书记新点子就是多!”
这话一点不错,2023年,海龙村还引进新技术,引进专业团队,探索水上浮板种植水稻的新路子。绿色的高分子聚酯纤维板,孔眼整齐排列,孕育着一簇簇嫩绿的秧苗,村民们看得心花怒放,他们说:“这下子好了,有水的地方就能种水稻了,村里山坪塘、堰塘、水库也能变粮仓!”
四
村民们都说熊建书记好眼光,他在耕地上大做文章的同时,还瞄准了村集体和群众手中的闲置资源,一步步唤醒,一项项激活,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
房前屋后的空地,属于自留地,有的用于种菜,有的多年闲置,熊建盯上了它们。那些日子,他兜里揣着个小本子,起早贪黑,不停地在村子转悠。他把闲置地的位置、形状、高低等,都一一记录下来,还用脚步丈量了面积。
村民见他忙得这么认真,疑惑地问:“熊书记,这些尿片子地、鸡嘴巴地,还能派上用场?”
熊建笑了,说:“大家一起努力,让它们变成金钵钵!”
在村“两委”会上,熊建大胆提出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庭院经济的设想,让庭院果蔬化,种绿色蔬菜和水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行动有序展开。首先,将庭院里“尿片子”般大小、“鸡嘴巴”一样不规则的闲置地整理成形。庭院小路蜿蜒,地块整理工程量大,而大型机械不能入场,有人着急了,熊建却轻松一挥手,让工匠队上!在熊建的安排下,工匠队兵分几路,几人一组,村子里很快响起“叮叮当当”钎子錾子声。铲去多余的土埂,打掉嵌在地角的石头,合并小块地,给菜园地垒砌整齐美观的堡坎。
“停住!”有一天,工匠队施工突然受阻。原来,为了将零散的菜园地整理成形,便于种植,有的地块需要相邻的两家合并,村民汤云辉和蒋安其两家,先谈好了,后又出现反复,闹意见了。熊建得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他们进行了疏导,并动手帮他们测算地块面积,建议他们严格按照地块大小对将来种植的果蔬进行利润分成。“邻里乡亲的,庭院经济发展了,还愁没菜吃?还愁没钱挣?”熊建一席话,说得两家喜笑颜开。
2020年早春,海龙村200多亩庭院果蔬地全部整理完毕,追着春天的脚步,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全都变成了微田园。熊建煞费苦心,引进的多样化果蔬品种,适应各个季节生长,果树有苹果、石榴、柑橘、脆桃,蔬菜有海椒、葱、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春风吹拂,瓜果飘香,沁人心脾。
近几年来,海龙村村集体通过争取政府项目资金,对老旧房屋从里到外进行了改造提升,面目焕然一新,在星罗棋布的微田园的拥簇下,如诗如画,给村民的闲置房铺开了一条致富路,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赢。熊建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闲置房产焕发活力。
村集体经济有序发展的同时,熊健还积极动员村民回村创业,在自己家里当老板。
2021年春节,熊建抓住外出村民陆续回家团圆的机会,走进谢其英家。谢其英71岁,熊建亲热地叫她谢婆婆,同坐一条长条凳上,熊建和谢婆婆拉起家常。熊建知道,谢婆婆的儿子有出息、有孝心,重庆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几年前就把父母接到身边享福,每到冬季,又送父母到海南享受冬阳的温暖。交谈中,熊建感觉到谢婆婆老两口身体结实,不甘现状,就动员他们回家来发展庭院经济。
谢婆婆说:“熊书记,我倒是想回家做点事,可是我啥都不会。”
熊建说:“凉粉凉面家家有,您老会做吧?”
“可是卖给谁?”谢婆婆一脸的疑惑。
“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客人会越来越多。”熊建笑得轻松。
谢婆婆直点头,答应跟老伴和儿子商量。
海龙村倾力打造了“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计划2022年5月开园。这是开办农家乐的好时机,熊建又想到了谢婆婆,便拨通了她的手机,动员她抓紧回村开业。谢婆婆在熊建的热心召唤下,于年初和老伴赶回村里,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紧锣密鼓地办起农家乐,主打凉粉凉面。谢婆婆生性机灵,待人豁达,开张就红火,“五一”假期一下收入7000多元。见到熊建,谢婆婆满嘴感谢的话,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一年多过去,如今,谢婆婆凉粉店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还是多家省市级媒体的挂牌新闻采访基地。传统的手工凉粉凉面,配上自家房前微田园的新鲜蔬菜和调味菜品,备受游客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村东头的卢记鸡汤抄手也火爆。43岁的卢红春是店老板,3年前,他和妻子在北京打工,看到家乡乡村旅游发展后劲足,回到村里,依托庭院菜地,啟用闲置多年、整修一新的老房子,开了抄手店。谁知,开张生意不佳,顾客反映他的抄手味道一般般,他开店的兴致一下降了一大半。2022年6月的一天,遂宁市委和安居区委领导到村里考察,亲口尝了卢记抄手,鼓励卢红春坚持,特地推荐他去雅安学习,那里有一家有名的抄手店。卢红春去了,取经回来,再度摸索,没过多久,卢记鸡汤抄手声名鹊起,成了海龙村农家乐亮丽的名片之一。
如今,海龙村507户人家,已有360户有绿色庭院。一两棵果树,一小片菜地,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舒适优雅的生活环境,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五社村民卢世万,以前在一家国有冶金大型企业上班,退休后回到村里,小小庭院让他闲不住,可他对农业是门外汉。熊建带着村里工匠队帮他打理庭院,清杂、理沟、建排水系统,通过调形,让犄角旮旯的闲置地变得方方正正。卢世万不会种菜,熊建多次上门,从挖窝、施肥到下种、匀苗,都手把手教。依托庭院,卢世万开办了茶园,以他妻子的姓氏起名,叫“兰姐坝坝茶”,兼卖小吃。小庭院翠绿恬静,卢世万给客人添茶水、煮小吃、陪聊天,一下子觉得退休生活其乐无穷,再也不想回到城里去住了。
盘活闲置房屋资源,熊建不断探路。
村民有的举家外出打工,有的老人在家留守,不少房屋闲置多年,而且越来越破旧,熊建时常伫立在这些房屋前,久久不肯离去,看得心里发酸。
怎么办?还是铁脚板下找出路。熊建走进遂宁市永和产业园,了解当地村民开办民宿的情况。2021年7月,熊建又在安居区委领导的带领下,奔赴浙江莫干山考察学习,体验民宿的经营管理。回到村里,熊建信心十足地干起来。他通过电话和走访,向闲置房住户讲述开办民宿的前景,商谈装修方案和利润分配原则,硬是苦口婆心地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然后,熊建和村集体商量,决定统一对这些房屋进行改造,按照川东民居风格做风貌提升,统一装修房间和配备水电设施等。20户闲置房面目一新,成为民宿房。熊建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自主选择经营方式,结果,有14户人家选择“保底+分红”的模式,交给专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村民在分配中占大头。另外6户,自己经营当老板,民宿办得红红火火。
50多歲的熊兵,开办了“春风里”民宿,见到他时,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他是村工匠队成员,专长是砖工,如今成了多面手,村集体做工程项目时,他活跃在工地,项目结束后,又回到家里和妻子一起经营民宿。
“畔山居”几个大字遒劲有力,民宿招牌十分显眼,这是熊祚福、熊兵两兄弟合伙开的,他们也是工匠队员,对忙里忙外的日子很满意,每户年均收入直逼10万元。
村里有一所关闭了的小学校,房屋闲置多年,也在熊建的策划和组织下被盘活了。这里建起了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村史陈列馆、村民休闲娱乐中心。熊建还别出心裁,建起了培训中心,对外开展营业,最多可容纳170人,每年的收入足够支撑综合服务中心的日常开支。
海龙村有个堰塘,面积60余亩,属于村集体资产,已经“沉睡”30多年,水边长满了灌木和杂草,熊建早就注意到它。2021年冬天,熊建腾出手来,开始组织劳力对堰塘进行治理。熊建挽起袖子,带头下到水里,清理杂草,淘除淤泥,加固堤坝,上百号人前后干了大半年。2022年4月,堰塘变了样,不仅蓄水量大增,灌溉了320亩稻田,还建起了水上游乐园,大人孩子同舟戏水,碧波荡漾,笑语飞扬。
海龙村曾经被誉为“沼气村”,然而,随着大量打工人员外出,牲畜饲养减少,电力燃气引入,沼气能源已淡出人们的视线。2019年,熊建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他对村里的沼气池进行摸排和清理,让绿色能源赋能乡村振兴。熊建一听,高兴得直拍脑袋,立即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排查,发现村里共有沼气池203口,但全都处于闲置状态。
熊建没有气馁,他根据居住环境,通过基础设施改造,让40户人家重新启用了40口沼气池。同时,熊建想到了村里的贵旺农场,那里养了4000头猪,猪粪是上乘的沼气原料,熊建连夜找到老板张云,商量建沼气池,张云喜出望外,一直发愁猪粪污染环境,便立即答应按熊书记意见办。熊建又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到100余万项目扶持资金。
熊建请教专家,进行高起点谋划,又组织工匠队,建设300立方米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沼渣沼液的淘取和运送,过去靠人工,不仅有中毒的危险,成本还很高。集中供气工程安装了沼液消纳管网,管线一直通到田间地头,一推电闸,随着隆隆的电机声,沼液“哗哗”地自动流进地里灌溉农作物。沼渣提取、运送、处理的全过程,也实现了机械化。同时还为海龙村的80户住户长期供应沼气。
沼液是液态有机肥,沼液的大量使用,为海龙村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插上了翅膀,助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兴旺。海龙村的水稻、玉米、红薯、水果、蔬菜等各种农产品,施用了沼液有机肥,品质大大提升,备受市场青睐,不少游客奔着绿色生态食品,一次又一次走进海龙村。海龙村盘活闲置的沼气池,新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打造出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走进村民卢小平家,看沼气煮饭,观沼气点灯,再到“兰姐坝坝茶园”,欣赏沼气煮茶,最后,跟着导游走进村里的沼气陈列馆,了解中国沼气演变发展的历史,游客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都说涨知识了,开眼界了。
海龙村的蓝色火焰,再次在人们心中点燃,成为广袤大地乡村振兴的一道亮光。
五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能成为一个手艺人,熊书记替我们想得太周到了!”二社村民、年近50岁的蒋南萍聊起熊建,眼里泪花闪闪,心情十分激动。
她在海龙村非遗馆上班已经一年多了。6月的艳阳从明亮的窗户直射大厅,一道亮光投在蒋南萍身上,工作服上的兰花很耀眼。她静静地坐在刺绣台前,神情专注,手臂轻舞,针起针落,锃亮的丝线在她指尖轻盈地滑动,她把耸立在村头的标志性雕塑——海龙凯歌,“搬”进了蜀绣台,画面中,挺拔的粉色基座上跃动着蓝色的火焰,一幅精美的蜀绣非遗作品十分抢眼,走进非遗馆的游客们,都会忍不住驻足赞叹。
然而,有谁能想得到,她的下肢严重残缺,行走要靠拐杖支撑。她不到20岁就带着残疾从他乡嫁到海龙村,生养了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身体也有缺陷在家,丈夫为了养家,远行打工多年。蒋南萍用残缺的肢体支撑着料理家庭的重担,虽然她家在脱贫攻坚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但还是跟不上乡村振兴的步伐。熊建上任不多久,就注意到了蒋南萍,每次看到她为了生活拄着拐杖在村里艰难地行走,他的内心就像坠了一个秤砣,扯得心坎痛。他攥着拳头发誓:“同上振兴路,不落一个人!”
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批批特色产业被引进村,海龙村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给每一个村民都带来施展才干的机会,其中就有蒋南萍。
2022年6月,遂宁绣苑刺绣文化公司被引进海龙村,董事长黄海彦不仅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还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她带领团队住进了海龙村专门建造的非遗工作场馆,面向全村招收绣娘。入馆那天,熊建同她热烈握手,直呼“欢迎欢迎”!因为他即刻意识到,这个项目不仅有特色,还为村里的特殊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
熊建带着兴奋,连走带跑地去了蒋南萍家,他第一時间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就业机会来了,赶快去报名!”谁知,蒋南萍并没有马上行动,她对熊建说了些感谢的话,答应考虑考虑。转过身,熊建又去找黄海彦,介绍了蒋南萍的家境和个人情况,黄海彦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过了两天,见蒋兰萍还没有动静,熊建又找上门去。蒋南萍低着头,说出了自己心里话,她很要面子,不愿意拖着残疾的腿出现在外人面前,怕人看笑话。熊建一听,心里就急,对蒋南萍说:“你学了刺绣,当上了绣娘,有了一门好手艺,脸上就有了光彩,人家只会羡慕你。”经过又一番劝导,蒋南萍终于答应跟着熊建去非遗馆报名。
自从进了非遗场馆,蒋南萍就像换了一个人,每天早早就进场,满心欢喜地坐在绣台前,认认真真跟着师傅学刺绣,黄海彦尽管很忙,也多次给蒋南萍做示范,手把手教,心贴心帮,半年过去,蒋南萍就可以独立操作了。熊建多次去场馆看她,鼓励他,还给她出了个好主意,让她绣了这幅“海龙凯歌”图景。熊建说,沼气建设、能源革命,这是海龙村的金字招牌,凝聚着海龙村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我们不仅要把这块牌子立在村头,激励后人,还要绣成美图,传到海内外。绣品完工这天,熊建站在刺绣台前大声说道:“蒋南萍,你为咱们村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蒋南萍听了,眼泪“哗哗”地滚落下来。
与蒋南萍一起学蜀绣工艺的,还有好些妇女,她们大都30多岁,过去都在外打工,多年来一心挂两头,忙了挣钱,又为留守孩子和老人的孤独揪心,自从非遗场馆办起来,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到村里,当起了绣娘,钱没少挣,还照顾了家庭。她们的丈夫,又为村里的工匠队增添后劲与活力,她们的名字是:何源、税朝庆、杨国玉、李玉梅等等。如今,海龙村的蜀绣在乡村旅游中展露风采,被人亲切地称之为“母亲的艺术”,绣品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与爱心,被游客带到四面八方。
在海龙村,还有一项蓬勃兴起的非遗产业值得称道,这就是“遂宁竹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龙村的竹编也很盛行,村里有一批篾匠,如今都已是70岁以上的老人。2022年6月,“遂宁竹编”被引进来,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赵勤住进海龙村非遗馆。竹编工艺品制作需要人手,熊建一动员,那些老篾匠都纷纷行动起来,加入非遗制作行列。尽管他们年老眼花,不能胜任精细的编制工艺,但竹器编制的前期工作,如伐竹、剃枝、破竹、划篾等,他们是行家。10多个老篾匠你追我赶干得欢。汤德财是三级残废,照样在非遗场馆干,他说:“这把年纪了,腿脚又不方便,还能在村里挣钱,还能为乡村振兴出把力,我真高兴!”
大抓特色产业,广开致富门路,熊建勇于挑战。
2022年3月,春光明媚,莺啼蝶飞,海龙村的稻田、菜园、果林有序分布,在浅丘间起伏,一溜远去,一幅色彩斑斓的大地景观图伸展开来。在海龙村特色产业园区的核心位置,熊建正带领工匠队干一件奇特的事:对一片耕地的土壤进行更换。翻地30厘米,将原来的土壤铲起来,装上拖拉机,拉到一公里外的砌土场堆放,又从10公里外的河滩地拉回沙土,回填在地里。他们在为种植太空蔬菜,进行前期土壤改良。原来,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来安居区考察,为遨游过太空的天选之“籽”们寻找新的落脚点,他们看中了海龙村。将航天蔬菜引进来,特色产业带将会大大增“色”,增收和就业渠道将会进一步拓宽,熊建举双手赞成。负责园区产业发展和低碳循环工作的遂宁市安居区农广校校长陈勇为海龙村鼓劲,他说,考察组的到来,为村里打开一扇门,一扇可通过“航天+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打开更新产业模式的大门。在四川,尚未有航天蔬菜栽种的先例,海龙村产业园区应当抓住这次机会先行先试。
落地需求与发展期盼一拍即合,组织工程实施的重任落在熊建肩头上。
按照专家和村里的共同约定,太空蔬菜园需要8亩地,地块设在海龙村产业园的核心地带,这里恰好是村里15户人家的菜园地,他们已经在这里种了20多年,有人说“脚巴印都有一摞了”,说的是足之所至,对这地块太熟悉,太有感情,而且,这里地势平坦,水土优良,是村里的一块“肥”地,要从他们手里租赁过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大会,开小会,个别交谈,熊建不分昼夜地忙了一个多星期,虽然有个别户开始情绪有些激动,但很快达成了共识。熊建很欣慰,深深感觉到,建设美丽乡村,党支部的愿望和群众的愿望高度一致,就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熊建带领工匠队对太空蔬菜地土壤的更换,花了两天时间,拉土、填土50多车。接着,又对新填土壤进行翻耕、找平、理沟、调形、整厢,铺设水电管网,争分夺秒地干,确保太空蔬菜种子在预定的4月初全部播下。
熊建一环扣一环地抓好太空蔬菜的田间管理。海龙村的沼液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让这些来自太空的“远客”长势更旺,生态有机质更丰富。有媒体这样报道:外表看着假但真实味道又很棒的贝贝南瓜,形状似桃、甜甜多汁的水果番茄,白绿色相间的佛手南瓜,黑色大甜椒,外形近似大白萝卜的大茄子,朝地长的朝天椒……菜园里这些相貌奇特的航天蔬菜,总能引来“哇”声一片。游客们试尝一口番茄,确认美味后,便纷纷钻进菜园,亲自采购一些带回家去。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航天蔬菜以视觉和味觉的直观方式,让普通人也可以与太空直接“对话”。
2023年8月的遂宁,烈日炙烤,不少人选择出游去深山和海边,以避难耐的炎热,而熊建却选择了抢时间,战酷暑,把汗水洒向发展村里的旅游业。他知道,游客多,人气旺,村民的收入才会高。按计划,2023年国庆节期间,安居区要在海龙村承办全省第十四届(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活动以文为魂、以农为本,要让特色农业大放异彩,其中包括那255亩油葵。油葵每年种植两季,上季7月底收获,下季8月初播种,从收到种,时间差只有一个星期,劳动量却超常规暴涨,气温高达40度,对劳动者意志的考量是惊人的,熊建从不会打退堂鼓,但他也不会选择蛮干。
他调整作息时间,带着工匠队,每天早上6点下地,上午11点收工,下午4点再行动,晚上7点半才回家。收割油葵、清除杂草、旋耕土地、挖窝、播种、施肥,每人都像是被鞭子抽打着的陀螺一样,全身心地旋转,直至8月5日,第二季播种全部完毕。土地被烈日炙烤,播种后的种子不能全部生出幼苗。10天以后,熊建又带着副书记陈烈东,开着微型小货车,到15公里外的七彩明珠育苗基地拉种苗,他们顶着烈日驱车奔跑,拉回2000株幼苗,全部实现补栽,确保油葵在国庆乡村旅游节期间花魁绽放,笑脸迎客。
近年来,海龙村聚焦遂宁市委提出的“大地景观化、庭院果蔬化、农村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振兴工作总要求,以建设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为契机,紧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低碳赋能共同富裕”主题,构建“共富之园、凯歌公社、幸福乡村”三大组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共同富裕先行地、学思践悟必选地”,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旅游热潮唤起就业热,如今海龙村人不再为就业发愁。熊建用行动兑现了对村民的承诺:“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振兴路上不落下一人!”同时,村集体收入由当年的负数跃升为282万元。
悬挂在村史馆的一块块荣誉牌熠熠闪光,是对海龙村发展历程的肯定和注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等。熊建获得“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荣誉称号。
3年,一个历史的瞬间,海龙村发生了巨变。全村户籍人口1539名,3年前,在家居住人口却只有261人,2022年,打工人员回流至680名;3年前,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2022年,突破3万元大关!乡村振兴绘就海龙村新图景,村民们说,那是熊建书记用笃行致远的忠诚与担当带领大家闯出来的。
海龙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绚烂多彩,更加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