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彤曦,王璐妍,文 岩,邓静怡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不断受到外部威胁与冲击,村落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要素结构和功能逐渐变化[1],部分村落能够主动抵御和减缓干扰,完成自我更新与空间转型,而大部分传统村落因无法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最后走向衰退和消亡[2]。对传统村落空间的新生模式进行探究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共同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牛棚片区位于浙江省松阳县杨家堂村古民居群对面的山脚,与村落遥相对望,是村内观景最好的地方之一,近年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往此地拍照打卡。基于此背景,对场地内建筑和空间场所进行改造和提升,以实现吸引游客,推广当地特色,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设计以“一条道,三出戏”为核心,围绕着场地内的一条主要路径,将游客接待中心、瞭望塔、景观亭等串联起来,并结合当地特色茶产业和当地的文化打造三处节点来叙述不同情境下的故事。
场地位于杨家堂村,隶属于浙江省松阳县三都乡,距离县城约8 km。村庄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坳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风水布局相当明显(图1)。杨家堂村由一群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组成,一层层马头墙翘首相对,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20多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整个村庄上下高低落差较大,在视野中展现出巨大的建筑立面,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有“金色布达拉宫”之称。
图1 基地分析
牛棚片区是摄影师来杨家堂取景的必到之地(图2)。场内建筑物包括旧牛棚、卫生间以及观景台,历史悠久,是当地人休息纳凉的场所,更是当地的集体记忆场所,但是场地内的建筑常年风化且绿化无人管理,因此改造应该注意环境提升和设计整体性,不能破坏现有的民居风貌(图3)。
图2 牛棚俯瞰
图3 牛棚范围
松阳茶叶久负盛名,史载三国时期就盛产茶叶,唐代卯山仙茶更是被列为贡品[3]。近年来,松阳县将茶产业作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使松阳成为“百里乡村百里茶”的茶产业示范区[4]。
本次设计以“茶”产业为支撑,“道”为主线,“戏”为情境,将设计场地与村落核心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巧妙利用场地高差,层叠进退,塑造出观台与戏台的多重空间与意境,既能满足游客驻足观景的需求,也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趣的场所,给古老的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基地内原有的牛棚、古亭等建筑遗存的位置关系看似无序,但实际上与环境间又发生着密不可分的隐性关系。设计保留现有建筑和古亭的同时,植入新的接待中心、瞭望塔和茶坊,利用高差形成多层次的平台,将既存建筑与景观环境要素串接起来,整体而又生动。一方面,以外来游客的主要观景路线为引导,围绕着场地内的1 条主要路径,将故事情境发生的场所串联起来;另一方面,村落的茶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因此结合产业和当地的文化打造:初入——观茶林,体验——逛茶园,留恋——望茶山3处节点,以此叙述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情境下发生着的生动故事(图4)。
图4 设计理念
故事情节1(初入):“游客”和“导游团成员”——故事发生在游客刚刚进入牛棚片区,在此设置一个小型游客接待中心,并提供讲解服务及展览功能,能够帮助游客在初入片区时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等,以及产业发展。在屋顶平台上设置观景座位,可以远眺茶林。
故事情节2(体验):“游客”和“采茶女”——这里是片区重点规划节点,围绕着茶园和咖啡馆展开,咖啡馆是由废弃牛棚改造而来的,这也是希望能留住建筑和场地原有的记忆,唤起更多人的乡愁。在这里放置不拘一格的咖啡容器,瓷碗、茶杯、手工陶杯等都有可能成为咖啡杯。人们在这里能满足时尚消费、人际交往、信息交流、休闲娱乐等多元化需求,对外来的游客而言,这种富有活力的场所正是这个乡村生动的文化窗口。而游客与采茶女之间也发生着互动关系,游客可以进入茶园,体验采茶的乐趣。在这里,能第一时间品尝到新生产的茶叶,留住村落的味道。
故事情节3(留恋):“游客”和“乡村土著”——观赏体验过后,惬意的乡旅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即将回归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之前,最后一次感受“金色布达拉宫”的魅力,此次布置了纪念品售卖和记忆展墙留念打卡,以及保留原有的观景亭,最后再喝一杯当地的茶,望一望远处的茶山,以“游客”为主体的故事到此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岁月安然,你我无恙,所到之处,遍地阳光。
基于松阳县杨家堂村的本土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对杨家堂牛棚片区的改造综合考虑如何将当地的茶产业纳入设计考量,如何激活新旧建筑之间的互动,如何通过场景和故事叙述来吸引游客,并通过体验式旅游活动来呈现杨家堂村的魅力。下文将从三个角度探讨杨家堂村的改造策略(图5)。
图5 总体设计策略示意
松阳县杨家堂古村落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迷人的风景,同时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边环绕着广袤的绿色茶园,目前全县正全力建设“古韵茶香,田园松阳”的县域旅游景区[5-6]。近年来,杨家堂村以茶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1)在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将茶文化、乡村民俗等融入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保留场地东边原有的茶园,并在其周围建设建筑,结合乡村茶文化,置入接待中心、茶室、茶坊、瞭望塔、文化广场(图6),游客可以参观茶园、体验采茶、观看制茶的过程,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茶点、参与茶道表演等,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旨在弘扬茶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图6 总平面
2)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的茶文化和传统技艺,设计了一系列让游客深度体验乡村茶文化的活动。在接待中心2层设计文化展厅,展示杨家堂村的茶文化和传统技艺等。场地东边的文化广场内可以举办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甚至可以组织茶艺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的参与,进一步提升杨家堂村的文化热度和旅游吸引力。
3)重视乡村人才培养,加强茶产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为茶旅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6 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确定松阳为全国首个“拯救老屋行动”试点县[7],这是对松阳县老屋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认可,也表明在杨家堂村空间改造的过程中,新旧建筑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保持杨家堂村建筑风貌和布局的同时,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以实现历史连续性和推动乡村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1)功能创新。在尊重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功能,场地内旧建筑物包括旧牛棚、卫生间以及观景台,将牛棚改造为茶室和咖啡厅,并增设接待、展厅、茶坊、瞭望等功能。新建筑布局在旧建筑附近,并且通过开敞的广场连接,作为新旧建筑间的缓冲区,实现空间的连贯性。
2)空间互动。通过一条流线将新旧建筑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验过程。这条流线作为主轴线,对场地进行有序规划。在流线上设置多个停留空间节点,如文化广场区、休息闲谈区、瞭望茶园区等,将功能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导览和丰富体验。对新老建筑的交界区域,设计廊道楼梯,为新旧建筑间的过渡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
3)建筑对话。新旧建筑之间形成有趣的对话,新的建筑设计以尊重老旧建筑为前提,共同形成协调统一的空间环境。新建建筑延续了旧牛棚的结构形式,并引入旧建筑的窗户、屋檐形式;新建建筑的墙底材料延续当地的蛮石墙基;新建建筑在空间组织方式和体量关系上与旧建筑相呼应,在形式、材料、空间功能上也与旧建筑呼应。
4)故事延续。将新旧建筑融入村落的故事中,让他们成为故事的载体。通过不同的主人公,讲述他们在新旧建筑之间的故事,使新旧建筑得以活化,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中去。
在杨家堂村落牛棚片区空间改造设计中,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富有乡村特色且生动的历史叙事场所。共打造了“观茶林”“逛茶园”“望茶山”三个叙事场所,设计每个场景成为一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地,并通过创造不同主人公的故事让这些场景更具生活气息。
1)场景设计。通过牛棚片区的生活场景设计规划,展现了村落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情怀。展览接待区作为整个故事的序幕,展示了杨家堂村的历史文化,包括制作茶艺等内容的展览,让游客初步了解这里的背景故事。采茶体验区让游客可以参与采茶活动,并且亲身体验制茶的过程,体验茶农一天的生活,见证从采茶到饮茶的全过程,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茶坊销售区在精心策划的茶坊内,从茶叶的种类到包装都凸显杨家堂村的特色,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挑选自己心仪的茶叶,这也是将杨家堂村茶文化传播出去的重要方式。
2)互动设计。展览接待区运用高科技手段让游客在导览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乐趣。通过AR技术,让游客在展览板上可以看到动态的3D图像,增加互动体验。同时开设线上预约参观系统,使游客可以提前了解展览的背景和参观路线。采茶体验区设有专业的茶艺师引导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可以让游客实际操作,增加其参与度,激发他们对茶文化的深入感知。茶坊销售区设计了一些趣味性的互动环节,举办茶艺表演和品茶活动,让游客品尝不同类型的茶,了解茶的口感;此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让游客在线上自由选择和购买茶叶,推动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
3)故事串联。将这些场景和主人公的故事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故事线。游客们深刻地理解了杨家堂村的生活、茶文化的魅力,以及乡村的韵味,也增进了游客与乡村的联系。对于杨家堂村来说,每一个游客都成为了村落故事的一部分,每一个瞬间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为当地历史悠久的记忆场所,设计旨在创造茶文化片区,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憩和文化交流场所。片区内现有建筑包括旧牛棚、卫生间、观景凉亭,在对现有建筑改造的同时,新建了三处公共建筑和一个文化广场,与原有建筑共同组成了戏剧场景,以观茶林、逛茶园、望茶山的三种不同观望维度,打造满足游客不同行为路径的体验空间。见图7~9。
图7 古村服务中心设计
4.1.1 观茶林之古村服务中心设计
游客服务中心(图7)作为“一条道”的初入节点,与当地地域特色契合,建筑形式以简洁素雅的风格为主,白墙青砖黛瓦,给人较强的视觉感染力。配合以木饰面、木柱,退让入口檐廊空间,成为室内外景观渗透重要的一环。屋顶的观景平台满足游客登高望远行为,近看茶林,享受茶林所致的悠然自得之感。
旁侧对原有卫生间进行改造设计,保留和加固原有的建筑外墙和木构架,拆除原有屋顶,加建缓坡屋顶,延续杨家堂村民居建筑屋顶形式。设计师为了提升卫生间的私密性,采用横向木格栅构件遮挡围护,营造出古朴静谧的空间质感。
4.1.2 逛茶园之隐山茶室设计
茶室设计(图8)是在原有废弃牛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原墙体部分脱落,裸露出内部砖材,牛棚作为茶文化片区的核心建筑,拆除会严重影响传统风貌的附属建筑,因此恢复了建筑立面,保留和加固历史信息丰富的建筑外墙和木构架,抬升原有屋顶,加建3层空间。并且通过拆除部分墙体和横向楼板,重新整合原本狭小昏暗的空间。部分木板门窗也被玻璃门窗替换,以增加室内自然采光。
图8 隐山茶室设计
在茶室南侧新增瞭望塔,它作为整个茶文化片区的视觉中心,以茶饮区和观景区交错设置,游客在品茶之余也可进行观景体验,西望茶林、东观茶园,搭建现代生活和传统茶文化的桥梁,让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的氛围环境,最终带动整个村落的经济发展。
4.1.3 望茶山之休闲茶坊设计
以休闲茶坊作为整个线路的终点,茶坊的设计(图9)多以通高形式展现,竹林环绕的静谧空间,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立面景观渗透,不仅如此,底层的通高延伸至2 层,为交流空间带来了一抹绿色。大面积的平台空间,提供了远望茶山的绝佳之处,也成为摄影师取景的必到之处,竹林破板而生,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将自然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忘却城市的喧嚣,归隐田园。
图9 休闲茶坊设计
设计方案采用“移步异景”的传统园林手法来贯通室内外流线,以“一条道”贯穿三个不同体验层级的空间节点,人的行为也随着与茶林、茶园、茶山不同的体验距离而产生变化,由初入茶林的“观”到深入茶园的“逛”,再到回首茶山的“望”,营造出整体茶文化片区的流动性和丰富性。改造后的杨家堂村茶文化片区,具有一个环绕茶园生长的叙事系统(图10)。
图10 建筑平面
轴线的开始,是游客初入茶林的第一空间,在这里,游客还未完全脱离城市的步伐,带着探索的心情推开了游客服务中心的大门,进入茶林环绕的静谧空间中,以茶为媒介去引导慢的生活状态,质朴淡雅的氛围和茶园的芳香会让人逐渐适应乡村的安逸,忘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迈上木制楼梯到达茶文化展示空间,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茶文化的魅力,而此时,人的视角又被提升了一个高度,能够俯瞰茶园中劳作的采茶女与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破门而出,到达室外连廊,豁然开朗。
顺着楼梯的引导,来到了第二空间。大面积的广场空间,成为游客与茶园的亲密接触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以跟随采茶女体验一系列制茶工艺,采摘、萎凋、做青、揉捻。拾级而上,由小口入,转折,进入更为私密的茶室空间,质朴的体块和材料弱化了人为的痕迹,为空间提炼出沉稳大气的氛围,大面积的玻璃窗将山野之气引入,在当下形成一个松弛、有呼吸感的奇妙场域,茶香四溢,暗影浮动,在平和宁静的语境下,构建与人平和对话的茶空间形态,让品茶回归雅事本身。从平台走出,可顺着连廊走到整条道路的核心空间,高耸的瞭望塔提供了俯瞰整个茶园的高点。从日出到日落,经过不同形态的直射光,茶园的景色也会展现不同的样貌。
体验之后,更多的是对茶园的留恋,在轴线的末端,设置了茶坊空间,游客在此独饮细品,或者与好友对饮,给琐碎的日常生活一段留白,才能理解无声之处造就的精彩,透过自然、光影、材质、五感、实践来形成整体的体验,去找寻更贴合当代人居的茶生活、茶美学与茶艺术,最终以无言的表达方式,被茶香和静谧的力量所治愈。
4.3.1 当地植被的有效利用
杨家堂村于群山怀抱郁郁葱葱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绿色环境,不仅有利于节能降碳,而且人们在其中游玩时,在与山水花草接触下可以缓解压力,释放城市中的喧嚣情绪,设计中考虑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建筑环境营造中,以不同类型植物丰富建筑绿色环境,在阳台及屋顶种植灌木花草,增加夏天室内空气湿度。在咖啡馆及观景亭旁种植当地乔木,高耸的树冠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降低了空气干度,同时创造出良好的景观视角。松阳县夏季多雨,通过树冠在下雨时进行截流,减少了雨水冲刷对土壤的破坏;同时在地面上种植花草,搜集雨水进入蓄水池,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坡屋顶木构框架结构,表皮铺设太阳能光伏板系统,实现光能与电能的转换,有效利用太阳能(图11)。
图11 当地植被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4.3.2 因地制宜
基地位于一片坡地中间的平台区,下方有大片的茶园,在设计中保留原有的地形条件,保持原有景观,在咖啡馆2层加入后面山坡的入口,增加建筑的可达性,也丰富了空间。建筑1 层和2 层错落叠置,形成1 层的檐下灰空间和2层的阳台,创造层次丰富的观赏角度,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精心布置满足游客观赏需求。
结合外立面改造,采用不同的立体植物种植策略,形成多样丰富的立体化植物景观,既可以净化室内空气,使人们享受植物的清新,又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室内能耗(图12)。
图12 立面植被的应用
4.3.3 亲近自然
木材是源于自然的材料,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和温暖的感觉,在建筑表皮材料上,以木格栅和木窗作为建筑的构件来体现生态美学,不但可以融于环境亲近自然,而且木材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固碳作用能够减少建筑能耗,木窗的灵活开启可以有效控制阳光和温度对室内的作用,使室内始终保持宜人的温度,体现人造环境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图13)。
图13 表皮材料的应用
4.4.1 资源整合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带动第二产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的进步为目标是现代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立足现有杨家堂村农产品基础,发掘优质农副产品,杨家堂村拥有大批茶园和瓜果园,“八月瓜”是当地食药同源的特色农产品,也可以做成果油、茶饮来招待游客,以此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特色区,并在尊重“三农”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
对农民自用地进行合理整顿,鼓励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示范生产区,统筹连片农田、生态山林、客家围屋及民俗文化等要素资源,以农业产业为抓手,融入观光休闲、农事体验、文化创意、运动娱乐和户外拓展等功能,打造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承村落形态肌理,保留乡土特质,塑造美丽乡愁,形成农业旅游体验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4.4.2 资源利用
在推动杨家堂村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农旅产业振兴方面,结合村落丰富的古村底蕴和自然山水风光,以“满足消费,带动发展”为目标,增进城乡互动交流,促进信息传递,通过煮茶品茗、饮酒作诗、观山赏花等休闲娱乐活动体验慢生活。结合杨家堂村茶果生态农业,设置茶艺示范区和果蔬采摘区。在功能配置上,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牛棚区域和观景台,建设村民文化旅游广场,并增设游客服务中心、工艺茶坊和咖啡厅等服务功能,形成特色旅游休闲区,也可增设茶文化主题民宿,将“农房”变为“客房”,引进茶文化主题,突出具有杨家堂特色的民俗体验,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行感受,构建游客满意的人性化居住环境(图14)。
图14 运营策略
4.4.3 资源推广
依托多方载体多渠道全方面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其广泛影响力来宣传杨家堂村农旅项目,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热门视频平台投放杨家堂村的宣传视频,提升知名度;积极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手机APP来做好品牌宣传和推广,实现旅游人数的增长;为当地农民开设直播课程开展教学,利用真实的直播带动销售量的增长。另外,与网红开展合作,对茶文化农旅项目进行特色宣传,吸引更多农旅消费者,促进传统农产品扩大销量和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民间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不仅因其物质遗产受到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因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其旅游资源也在不断开发[6]。
设计团队希望利用这次改造,将记忆中的乡村符号幻化为鲜活场景,将人沉浸式带入全新的“村落公园”概念。本次设计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游客与导游团成员、采茶女、乡村土著的故事,探讨了解决杨家堂村牛棚片区保护与发展的相应对策。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保护乡土特色,同时还需有机融合文化生态旅游[8],相信在不断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后,未来会积累更多成功的经验,更有效地促进古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古村旅游保护和开发的协调统一。
图片来源
图2,3:松阳县人民政府提供;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