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红”何以红了苏州《姑苏繁华图》木雕巨作背后的故事

2024-03-05 02:47南音
现代苏州 2024年3期
关键词:苏作红木姑苏

文 南音

2023 年,苏州有一面“墙”红了——这面墙,是以大红酸枝与苏作手艺为“质地”的一面墙,它虽然在中国最好的博物馆之一——苏博四面来风厅里展示,但是真正的它是从苏州木渎山前村一直延伸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地虎丘之下。这面“红墙”,它的具体物理长度40米,但是它的虚拟空间长度约30公里。

冬日午后,阳光透过苏博忠王府的窗棂,在红色的姑苏墙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檐脊处,片片灰瓦整齐排列,让人瞬间梦回千年。

从去年9月开始,这抹惊艳的“姑苏红”闪现在了不少苏州人乃至全世界江南来客的朋友圈。市民、游人前来拍照打卡,相关话题也冲上了热搜,不少网友纷纷感慨,“江南味,最美不过姑苏红”。

同时,也有有心人发现,这抹“姑苏红”最近四年已经在国内多次出现,从南京到北京再到金鸡湖畔,如今再现于苏博之内。这抹姑苏红,代表的是姑苏城的前世今生,红墙疏影,让一座城的人们不约而至。“姑苏红”之外有天地,“姑苏红”之内皆故事。一面面绝美的木雕姑苏之“红墙”,承载着历史沉淀感和独有的东方美学,更成为不同于当下流行文化背后的深沉力量。

2023年9月26日,“江南造”施冬妹红木雕刻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施冬妹将自己精心打造的大型红木雕刻《姑苏繁华图》等51件经典苏作作品带到现场,向大家展示苏作雕刻工艺的精美雅致。开幕式上,施冬妹还将《水月观音》浅浮雕作品捐赠给了苏州博物馆,以丰富博物馆馆藏。这是苏州博物馆近两年来举办的首场红木雕刻艺术个人专展。令人关注的是,主角施冬妹既不是工艺美术大师,也不是任何级别的非遗传承人,51件红木雕刻展品却出自这位姑苏女性的设计与创意。施冬妹潜心行业20年,把红木雕刻从红木家具的装饰艺术中独立光大,巍然成峰,展示了苏作木雕辉煌的历史以及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雕出了“江南造”的别样春色。

大美不言,把传统做到极致

那么,人们为何对这面“姑苏红”情有独钟?

《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长卷(局部)

在苏博举行的“江南造”大展,这是施冬妹从艺以来在家乡苏州举办的首场个人专展。51件展品中,包括红木雕刻摆件、家具,屏风,并与总长 40.47 米的红木雕刻巨作《姑苏繁华图》一起,旨在为家乡人民呈现当代苏作红木雕刻的无尽魅力,讲述当代创作者的至臻匠心。雅致的造型、精致的雕工、经典的画面,令展品散发着雍容高贵的气息,让人窥见了当代苏作木雕的工艺视野,让作品在雅致华美之外,还有朴茂绚烂的风景。或许,观者能不由自主地忆起白居易在《登阊门闲望》中的艳羡之辞:“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想来,这样的红木雕刻,在900年前的繁华姑苏参差十万人家里,也曾拥有过一席之地。

在珍稀红木上雕刻出繁华姑苏图景的施冬妹,却是幼年家境贫寒。她生长于苏州灵岩山下的山前村,父亲是香山帮的匠人,母亲又常带她去灵岩山寺做义工。耳濡目染之间,对于木雕的热爱早已潜至心灵深处。从热爱到创作,源于对本心的追求。于施冬妹而言,木雕是减法的艺术,既需减去木料的冗余,也应减去浮世的功利,惟有以纯粹本心创作,方可成木雕艺术巨作。于是,她从零开始,聘请工匠,精选良材,依由本心,设计创作。她追求极致的完美,制作的家具不合预期就拆开重来,雕刻的纹样如有差错便弃之重做。在这近乎苛刻的要求下,木雕精品层出迭现,家具皆比例协调、线条圆熟,摆件亦构思巧妙、传神生动。

红木雕刻版的《姑苏繁华图》,是她用了整整11年时间花费数万工时,耗材45吨红酸枝、25吨紫檀,采用与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原作3比1之尺度,分由19幅构成,每幅作品均由四个狮子滚绣球构成的大叶紫檀架子托起,共76个滚绣球雕件。作品总长40.47米、高2.13米,运用苏作传统的浅雕、深雕、镂空雕、立体雕、圆雕、立雕、平面雕、阴雕等技艺,雕刻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类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文化场景10余处……该作品原型出自清代徐扬的画卷,但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摹刻,而是原作基础上的再设计、再创作,从平面演变为立体的有深度的二度创作,令人赞叹不已。

2018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广邀海内工艺精品参评,施冬妹携大型红木雕刻《姑苏繁华图》参展,体量恢弘、森罗万象,一举夺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桂冠。观者惊诧:“传统的苏作木雕,怎么可以这么美?”第一眼见到《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爱好收藏各类木雕艺术品的“90后”小伙林伊,即便已经饱览了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木雕艺术品,还是有了“小确幸”,对着《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他足足怔愣了几十秒后,走走看看停停,甚至凑上前抚摸、感受,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你可以看到水牛身上的毛发在闪闪发亮,可以看到树丛,凹进去以后还有画面和线条;船上的桅杆、桅杆上的缆绳、钓鱼竿、钓鱼线,该细的地方细,该粗的地方粗,粗细协调;水纹的处理也是虚实结合。”林伊说,“非常细腻,处处见功底。”

“20多年来,施冬妹带领工艺团队始终坚守木雕平面浮雕的基本技法,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传承前人之绝艺,任由外界各种潮流汹涌澎湃,她都恪守初心,深耕传统。”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马达在古吴轩出版社推出的《大匠有神》作品集里,道出了答案——把传统做到极致,才是“江南造”。

“登临江南技艺文化的巅峰、展示苏作工艺的时代风貌”,这也是施冬妹把展览定名为“江南造”的初衷所在。她在捍卫传统的前提下,科学慎审地取长补短,严谨细致地雕琢打磨,赋予了苏作木雕工丽精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多次担任评委的民俗文化学者马汉民,见证了施冬妹从技术能手起步,到工艺能手,再到传统工艺领军人物的硬实力,不胜欣慰:“可以说,她用传统技艺扭转了世人对木雕‘传统’的观感,让大家见识到传统并不等于落伍,而是可以更精致更高贵。坚守传统,坚持精细雅洁的苏式风貌,这是施冬妹最可贵也是最鲜明的艺术特质。”大型红木雕刻《姑苏繁华图》继“山花奖”之后,又入选中国文联5年50个(部)获奖文艺精品,并载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优秀作品回顾,还荣获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文学艺术最高奖。2017年起还分别在宁波、广州、南京、苏州、北京等地展出,观众无不为之惊叹、震撼和感动。2021年,施冬妹创办“姑苏繁华园”红木雕刻艺术馆,除陈列镇馆之宝大型红木雕刻《姑苏繁华图》外,还有《百狮大地屏》《罗汉雕刻长卷》等180余件原创大型红木雕刻以及清式、明式家具和佛教题材的红木雕刻作品。

融合创新,创新苏式体系

《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长卷(局部)

中国木雕,博大悠远。及至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木雕艺术渐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建筑、家具、室内陈设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由此形成众多地方性的木雕流派,苏州红木雕刻即是其中之一。苏州地处水陆要冲,物产富集,人物众多。南洋红木来此销售,香山良匠着手制作,吴中文士参与设计,因而形成以用料考究、雕刻细腻、题材雅致为特征的苏州红木雕刻艺术。发展至今,木雕艺术更承担了实用和审美的复合需求,刷新着人们原本对木雕所抱有的传统固有印象。

行走在施冬妹“姑苏繁华园”展厅里,视线会被作为背景的复刻名画吸引,《姑苏繁华图》与其衬托的木雕图案互为观照,各展风华。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尤为欣赏,赞其构图严谨、雕刻精湛,色彩华丽而古朴,是难得一见的当代木雕杰作。的确,大型红木雕刻《姑苏繁华图》体量可谓恢弘、森罗万象,一经问世,便倾动世人。其格局之严谨、气势之宏大、景物布局之华美、人物情节之生动,不仅完美诠释了原作的宗旨,也充分展现了手工雕刻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存续了苏州传统木雕的文化基因。

把《姑苏繁华图》搬上红木,是施冬妹的创作方向。但传世名画层次丰富,画面复杂,需要透视精准,刀无虚发,否则就会失之琐碎,红木幽深浓郁的色泽也容易造成视觉模糊。为此,施冬妹在选材上使用的红酸枝取自向山的一面,色差均匀平和,木质的质感、纹路、丝光、亮度和精细度透出的生机和活力,为雕刻提供了天然的创作条件。此外,通过精心的设计,此作对画面内容扬长避短;同时把木雕平面浮雕中堪称精髓的平面压缩和分层技法,磨练到极致,使得花板上的每个平面分层清晰,压缩到位,干净素雅。在此基础上,施冬妹把红木家具制作中的刮磨工艺移植到红木雕刻中,利用刮磨后花板彰显的红木肌理、形成的镜面效果,略去了非必要的背景如云气、水纹等,使得画面虚实有致,意境空灵。细节上注重小中见大,讲究生动感人,无论是各具神态的人物、各有神韵的景物,还是结构严谨的房屋、桥梁、车马船等,即使小到每片瓦片、每条水纹、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细如针尖的松叶草茎、只有棉纱线粗细的根根窗棂,均一丝不苟,刀刀传神。

细看这些展品,它们有着共通的个性:不仅画面优美,而且造型雅致。多年浸淫于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施冬妹深谙中国传统家具的型、材、艺、韵“四美”,极其讲究比例和线条。她设计的作品比例精当,线条流畅,雕刻简约,外观高雅,与画面华美丰赡结合,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何为“简繁有道”。每根外现的线条都费工浩繁,充满张力,仅从这种吴地人俗称的“线脚”,就可以窥见她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一个看似普通的吴地女性,并不是天生的艺术家,何以能创作出高贵中见文雅、优雅中见雍容的精品?施冬妹说,除了不断精进雕刻技艺,还要不断学习提高审美。除了揣摩大量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她还多方请益,学习中国画绘画艺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她向苏州博物馆捐赠的新作《滴水观音像》挂屏,设计图就是她对佛教题材古画的临摹作品。整个画面背景光素,空洁无物,让观赏者的目光能专注聚焦。四五个毫米的雕刻厚度内,施冬妹用细致入微的刀法,演绎出几十个层次,动感强烈的造型,令人如观吴带当风,微浪曳裙,细如发丝的线条被她演绎得丝丝入扣。

“观施冬妹的木雕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为了美而创作,创作美的精品,在她的意识里,并没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因此她不为迎合市场而创作,而是怎么美怎么来,什么美雕什么,丝毫不理会现实功利的取向。”苏州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马建庭评价,“她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标准,以及对美的事物专注而投入的迷恋,让木雕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这种精进技艺、精研作品的执著,正是新时代工匠该有的文化自觉。”

拓展雕材,开红木雕刻生面

除了雍容华贵的“重器”、超逸脱俗的“文房家具”,施冬妹的手中还有颇多古雅可爱的“长物”——花梨木嵌紫檀三百罗汉屏风,取自清初画僧石涛笔下,经重新布局浮雕而成。其间山林幽深,烟云缭绕,众罗汉散居其中或高谈阔论,或侧卧休憩,或互相打趣,袖袍飞动,神采毕现;——红木桃源问津图宝座,取自文征明《桃源问津图》。整体氛围清新高雅,自有一种浓郁的书卷气。

为了丰富雕刻视野,施冬妹特意跑到各地博物馆,仔细观察前人的杰出雕刻,再历时数月复原作品。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她感觉自己逐渐读懂了古人的心,也拥有了一种超然物外、从容游弋的心境。出自她设计的很多红木雕刻小品,其柔和亚光的质地、精细如丝的技法与空净无物的背景相得益彰。自有种中华文化的人文意味。“今天的人们,生活环境优裕,远远胜于古人,更应静心创作,让作品从精品迈向妙品、能品、逸品甚至神品。”施冬妹坦言。她的红木雕刻艺术兼顾木雕与家具两大工艺门类,丰富了苏作木雕的艺术表现力,增益了红木家具的文化吸引力,这得益于自己汲古修绠的学习力与创造力,更是致敬传统、传承非遗的不变初心。

时代成就工艺,工艺也在记录时代。施冬妹的创作,不仅是艺术本体的表现,更为文化责任的担当,既关注生活美学和工艺观念,又从当代艺术与设计观念中汲取养分,拓展视野。“在施冬妹的审美、创意与雕刻团队的刀凿下,工艺语言更为丰富自由,文化意涵更为广阔深厚,展现的是时代工匠的群体思潮、精神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唐克美在参观大展后欣然评价。“施冬妹作为当代工匠的典型样本具有诸多的意义,她和她的作品是新文艺群体社会力量的体现,是非遗传承发展的社会保护显现,是‘世界手工艺民间文艺之都’的实力表现。同时,这也是地域题材现代表达的典范,也是从苏作精、细、小到精、细、大的时代气派。具有大国风范、盛世气象的巨幅精品气质。”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主席、民俗文化学者陈国欢如是评价。

总长40.47米的红木雕刻巨作《姑苏繁华图》旨在为家乡人民呈现当代苏作红木雕刻的无尽魅力,讲述当代创作者的至臻匠心

《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长卷(局部)

手记 一抹姑苏红

看到故宫的红墙,我们的脑海中,是对于大气磅礴的紫禁城的想象;看到施冬妹的“红墙”,我们眼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苏作氛围感。

讲到底,我们对红色情有独钟,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深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深爱中式美学,深爱中国红。

经过岁月洗礼,无论是高大上的大红宫墙,又或是烟火气的江南年画红、太湖碧螺红、姑苏红汤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它们,都拥有着随历史长河流传至今的独特魅力。它们带来的,不仅是对美的呼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只因一抹乡情、一份喜爱,萌生了一个文化梦。而刚刚过去的2023年,更是载入苏州发展史册的重要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江苏考察,首站就到苏州,充分体现了对苏州发展的殷切期望与关怀厚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笔者以为,文化自信自强,可以解读为既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又要创造出激发出传统文化强大的传播力、感召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种自信自强的力量,让我们在与世界共享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脚步将更加坚定从容,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相惜的,可以横亘时空,可以跨越国界,并且具有永恒魅力。就像2023年费城交响乐团访苏,中美之间都坚信,东方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可以让世界上更多人知晓,东方文化可以与西方艺术共同展现美丽新世界。

古典元素、传统元素日渐流行的背后,正是深深植入中国人内心的文化自信自强之美。

猜你喜欢
苏作红木姑苏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市委书记赴高新区 专题调研苏作文化工作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姑苏好时光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姑苏城外寄乡愁
文雅精致 苏作天工
苏作红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对“苏作”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基点与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