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宇 朱科晖 王心悦
在2023 年11 月10 日浙江召开的全省创新深化大会上,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特科院”)一举斩获6 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创院历史新高,领跑全省市场监管系统。
近年来,省特科院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决策部署,聚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瞄准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中大型化、高参数以及恶劣工况下特种设备给传统安全检测带来的“自动检测难、动态监控难、应急防灾难”等瓶颈难题,致力于特种设备智能检测设备研发、检测评价能力建设和特种材料研究,成功攻克了复杂条件下容器管道全自动检测、高精度检测、电梯智能检测、架桥装备设计控制以及苛刻工况新材料研发等六大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架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
精准定位技术攻关方向。省特科院通过大量调研及实际检测数据比对,明确以“精准检测、智能评价、产品研制”为研发目标,重点从大型承压设备检测、复杂管道安全评价、苛刻条件新产品研发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系列技术攻关,确定了罐车与管道油气储运智能化安全防控关键技术、高温承压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物联网高速电梯安全技术、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智能监检关键技术、苛刻工况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关键技术、架桥装备关键技术等6 个具体攻关项目。
多方储备培育科研人才。省特科院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嘉兴南湖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特种设备学院及特种设备科教融合学院”,组建14个创新团队,建设十大创新载体,成立两大“创新联盟”,搭建高水平产学研联合科创平台。柔性引进院士5名,自主引进培养院科研人员58 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7 名。目前,全院拥有副高职称人才181 人,博士后人才9 人,博士人才17 人,为实施六大项目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持续加大科研与装备建设。近5年来,省特科院技术装备年均投入约5000 万元,建成了三大国家中心和10 个重点实验室,尤其是聚焦服务行业科研创新和特种设备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构建了金属材料实验室、结构仿真实验室、先进无损检测实验室等三大基础实验室,配备了场发射扫描电镜、工业CT 检测系统、管道内检测系统等高精尖设备及专业软件,为八大类特种设备科研提供坚实基础。
实现“人工检测”向“智能防控”的技术升级。聚焦自适应控制、安全检测等技术更新,经过10 余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在容器泄漏区域监测定位、机械设备安全结构创新等方面融合数字模拟监测和物理浮点计算技术,突破了“在场”自动检测、“在途”实时监测和“在役”应急防灾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融合视觉和压力传感的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智能成套装置及云监检平台,解决了压力容器出厂前气密性试验少检、漏检,试验压力不达标,保压时间不够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压力容器产品的安全性。
实现“人工评价”向“智慧评价”的技术迭代。依托高温承压管道泄漏、管道裂纹、应力集中、蠕变微损伤等检测技术,研发了高温承压管道突发泄漏在线监测与定位、管道内/外表面裂纹精准检测与识别、管道蠕变和应力损伤检测技术与装备,创建了典型高温承压管道的在役安全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体系,解决高温承压管道难检测、检不准、缺标准的行业难题。
省特科院材料蠕变持久实验室
实现“传统产品”向“高新产品”的质量跃升。针对架桥装备架梁转弯半径大、吊装现场要求高等难题,协同有关单位首创前支腿二次转向转弯结构,发明架桥装备导梁标准化生产技术、架桥装备全方位运行控制和安全检测技术,提高了架桥的智能化和安全性。针对大型石化装置、高压储氢输氢装置等苛刻工况下易发生腐蚀、氢脆等问题,研制具有高强度、耐腐蚀和抗氢脆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钢棒、无缝钢管及管件等系列产品,解决我国高强度强耐蚀抗氢脆不锈钢“卡脖子”领域难题,已逐步替代进口。
成果转化应用效益显著。省特科院以深化“新型事业单位”改革为驱动,强化政策机制支撑,厚植人才装备基础,促进科研攻关和工程应用螺旋递进。多个成果分别在G20 杭州峰会、世界物联网大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以及中海石油、舟山石化、嘉兴电厂等20 余个大型企业中应用,效果良好。
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罐车与管道油气储运智能化安全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核心项目获2022 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截至目前,该项目整体授权发明专利36 件,软著34件,主持起草标准5 部,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3 篇(SCI/EI 收录53篇),研制新产品8 款,创建监测预警平台2 个,形成了方法、标准、产品、平台完整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