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夙
2024 年,金华市科技部门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省“315”、市“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引领,聚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谋划实施“六大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点上突破、线上推进、面上提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贯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新质生产力。
管理机制提效。制定科创走廊专项政策,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及“六城”健全实体化运营机构,优化完善机制体制和发展规划;“六城”协同在线应用全面投入运营,科创走廊数字化改革应用走在全省前列。“六城”建设提质。金华科技城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浙江(金华)产业光源完成软X 射线共振散射束线实验室即金华线站建设;义乌科技城深化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三院一体”模式,争取国家示范点建设;师大创新城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启用师大科创园;中央创新城高质量建设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新药创制中心、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中技所金华中心;金兰创新城重庆大学长三角(兰溪)镁材料研究院创建省新型研发机构;光电创新城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成效提速。实施省科创强基重大项目10 项以上,总投资130 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8 亿元以上;举办第二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打造国际化、开放式科创走廊。
制订“十百千万”科创赋能三年行动方案,聚焦10 条重点产业链,到2026 年,打造10 个制造业重大科创平台,与100 所大院名校开展合作,实施1000 项项目,集聚10000 名科研人员,以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加速蝶变。以产业之需,谋平台布局。2024 年,推动6 家左右重大制造业平台创新能级提升,设立重大科创平台专项,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为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以院校合作,聚创新资源。2024 年,推动与50 所大院名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建优建强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现有合作平台,建立并优化“一链一校(院)”“一县一校(院)”等合作模式,形成结对合作赋能产业链创新的新范式。以合作攻关,促成果转化。2024年,组织实施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400 项以上,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深入推进“双链融合”。实施“双尖双领”项目20 项以上、市级重大重点项目200 项以上。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围绕10条产业链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主建的省级研发平台总数超过800家,争创省级创新联合体1 家以上。深入实施“两个计划”。即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和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出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300 家、1000 家,科技领军企业1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 家。加快推进“两个提升”。即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研发经费投入“双提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推动企业研究院、高企研发中心形成梯队化、体系化建设格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超过58%。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
打造“三位一体”应用场景。高质量推进“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等省级试点,推动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资源整合、目标协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教科人”一体化应用场景,深化试点实现“金华创新、全省共享”。建设“三位一体”融合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共同体。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合作,协同打造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量子研究院等科技人才合作样板。深入实施“双一流196 工程”,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供“三位一体”最优服务。加快培育专业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机构,提升人才增值服务能力。推进人才“同城同享”改革,探索省市属高校、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人才同城待遇。综合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扩大教育、医疗等优质服务供给,提升人才在金华、爱金华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初步构建“六个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即一个成果库、一批联合创新中心、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一批成果孵化基地、一个成果转化“基金丛林”、一揽子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 项以上,着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供给端、需求端、人才端、资金端、服务端“五端机制最优”。供给端:科技攻关市场化立项机制最优,年入驻产业化导向科研团队20 个以上。需求端:“院—企”技术需求对接转化机制最优,年设立院企联合研发机构5 家以上,助企实施科技项目100 项以上。人才端:创新人才助力成果转化动力机制最优,构建“骨干专家+ 青年博士+ 科技特派员+ 成果转化助理”技术经纪人体系,技术经纪人队伍持续扩大。资金端:成果孵化产业化基金支持机制最优,“种子基金+天使基金+ 科创基金+ 产业基金”的基金矩阵加快构建,市级基金总规模达50 亿元。服务端: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破解机制最优,“中技所金华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大市场”科技服务机构体系构建完善,年技术交易额在200 亿元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重,即突出补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政策空白。实,即从实际出发、从实情考量,以务实的做法,聚焦省“315”、市“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强化政策的“精准滴灌”,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效,即效果体现在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资源的要素集聚上。着眼打造成果转化“三个地”,探索立法保障,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金华市企业创新促进条例》;着眼推动科技、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深度融合,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关于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科创高地的政策意见》;着眼推进平台高质量发展,完善评估机制,制定出台《金华市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评价评估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