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静 CHEN Jing 徐少琦 XU Shaoqi 汪宏涛 WANG Hongtao 鞠 辉 JU Hui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我国城市建设已从注重“量”转向“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提升城市活力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居民日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要素。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快速发展,街道空间经历了巨大变革,当前道路规划过度关注机动车辆通行需求,破坏了街道原有的适宜尺度,忽视了行人步行体验,街道功能混乱等问题日益严重,也使得街道逐渐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所应有的活力[2]。
关于街道活力的研究始于国外,例如:简·雅各布斯[3]提出街道活力与道路长短、行人密度和功能混合度的相关性;杨·盖尔[4]对公共空间质量进行研究评价,验证合理的街道布局对社会性活动的促进作用;维卡斯·梅赫塔[5]从多学科的角度考虑,主张在土地利用、社会和物理特征等方面加强街道的社交性,以提高街道的活力。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方式探索街道活力的提升策略,但由于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持,导致研究缺少统一的标准。国内在街道活力提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15年以来,相关文献数量逐渐增加,并且研究热度持续上升[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变得更加普遍,国内外对街道活力的研究方法转向数字化和指标化,功能多样性、共享街道、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简称POI)等词语成为活力研究的关键词。本文以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源数据的分析与探究,旨在探索提升街道活力的优化策略。
东亭路是无锡市锡山区的重要交通干道,全长约8 km,本文选择东亭路合心桥至艳阳路路段为重点研究范围,涵盖东亭、云林和东北塘等3个行政街道(图1)。该街区是典型的行政、商业、工业、文化和居住混合区域,既是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地带,也是连接锡山区与主城区的关键交通枢纽和文化门面。
图1 东亭路区位图
本研究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对东亭路的物质空间、服务功能、街区活力和生态功能进行评价。①在路网数据获取方面,采用Open Street Map 提供的无锡市路网文件,通过ArcGIS 处理得到研究路段及周边街道的路网数据,作为研究街道空间活力的基础数据。②在POI 数据采集方面,利用Python软件调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API 接口,获取无锡市域范围和东亭路周边2 km 范围内POI 数据,用于分析研究路段功能密度,采集日期为2023年2 月24 日。③在热力数据采集方面,在2023 年5 月15 日至5 月21日的一周时间里,使用百度地图热力图进行跟踪,定时截取数据,并重点截 取9:00—10:00、12:00—13:00、17:00—18:00 和20:00—21:00 等4个时间段的热力影像;考虑到周期的相似性,选择周一和周日分别代表工作日和休息日,进行街道热力分析。
东亭路两侧拥有丰富的功能业态,包括锡山区行政中心、云林生态体育公园、无锡皮革城,以及多个居住片区和工业集中区,该街区是锡山区公共服务的主要承载地(图2)。总体而言,东亭路周边功能空间种类丰富,人群需求多种多样,但服务设施不足。
图2 现状用地类型分布图
东亭路仅芙蓉三路以北900 m路段为双幅双向四车道,其余路段为单幅双向四车道。全路段未设置临时停车区域,只有部分区域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护栏,因此机动车停车占用道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路段设有人车分离的绿化带(图3)。
图3 东亭路剖面示意图
东亭路沿线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功能需求,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图4)。全路段共设有9 个公交车站,公交站台设施相对简陋,缺乏座椅,设施质量较差,部分站台设施损坏,尚未修复。此外,全路段仅有一处公共厕所,并且可达性较差(图5)。
图4 基础设施现状
图5 沿线基础设施分布图
从东亭路南端的合心桥向北延伸6 km 路段内,缺乏停留和休憩设施,导致行人在此路段的步行意愿降低。尤其在新兴塘河至云林生态体育公园的高架桥路段,不仅缺乏休憩停留设施,而且没有其他出入口,必须连续步行3 km 以上才会有合适的停靠点。若选择非机动车交通方式,高架桥两端停车区域与需求量不匹配,这也是云林生态公园使用人数较低的原因之一。此外,东亭路沿街设置多处占道变电站,给行人带来不便,目前已对变电站进行改造,但只注重外观装饰,而未解决实质性问题。
东亭路周边公园和绿地资源相对不足,公园使用率较低,主要有馨和园、云林生态体育公园和金瑚公园等3 处大型公园(图6)。云林生态体育公园虽然规模较大且设计新颖,但有1.5 km 界面紧邻高架(锡虞路、京沪高速一侧),降低了公园的可达性;公园入口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有限,存在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公园东亭路一侧没有设置配套的机动车停车场,给驾驶车辆到达的游客造成不便;另外,公园内部分活动设施为收费项目,这些问题共同导致该公园的使用效率低下。馨和园的入口与道路衔接处理不当,入口不够明显且缺乏导览设施,无法有效地将道路上的人流引入公园,也限制了公园活力的辐射。金瑚公园的可达性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图6 景观空间分布图
东亭路街道景观相对单调,道路两侧绿化主要由行道树和灌木丛构成,乔木和剪型灌木的色彩组合相对单一,容易导致审美疲劳。尽管芙蓉六路至芙蓉三路段对街道景观进行了改造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东亭路上的人流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的景观资源利用率较低。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工具sDNA 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改进空间句法[7]。该工具能够详细计算空间网络模型,并模拟三维步行网络中的人流,为基础公共设施规划提供数据支持[8]。sDNA 中穿行度(betweenness)分析是指在特定路网的最大半径范围内,计算任意两点之间的路径中某条道路被穿越的次数,分析结果能够反映城市街道的热度,即每段道路被使用的可能性。研究通过sDNA 工具分析车行、步行穿行度:①将半径设定为无限大,分析车行穿行度,结果显示东亭路在无锡市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机动车交通地位,是连接城市区域的重要干道(图7a);②将半径设定为500 m,分析步行穿行度,数据显示不同路段的步行穿行度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高架路段的步行穿行度较低(图7b)。
图7 东亭路周边道路穿行度分析图
POI 是指地图上的兴趣点,包括商场、餐厅、景点等。POI 核密度估计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于估计样本的概率密度函数。研究首先对无锡市区域进行POI 核密度估计,共获取无锡市域范围内181 109 条POI 数据,结果显示东亭路的南部位于无锡市中心商业辐射范围内,吸引来自城区方向的人流(图8a)。因此,在未来的改造和提升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升该区域的功能和形象。进一步分析东亭路周边(沿线两侧半径2 km 范围内)POI 数据,对51 783 条POI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尽管街道北部也存在一些较强热力的区域,总体而言,街道南部的空间活力明显高于中部和北部;兴趣点主要分布在东亭路道路两侧500 m 范围内,而东亭路沿街兴趣点数量较少且热力不显著(图8b)。
图8 POI 核密度估计
基于10 min 生活圈理念,统计东亭路周边1 km 范围内的POI 数据(共计7 876 条),并按功能类型分为购物消费、餐饮美食、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教文化、交通设施、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旅游景点和酒店住宿等10 种类型(表1)。通过对POI 功能类型的分析(图9),发现东亭路周边兴趣点主要为餐饮和购物类,表明附近消费者对餐饮和购物的需求较高;街道周边生活服务类设施的分布密度适宜,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周边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出行便利;相比之下,休闲娱乐类的兴趣点相对较少,表明该路段的休闲娱乐活力构成相对较单一;此外,街道周边的观赏性景观和便民健身类设施相对较少。
表1 东亭路周边POI 功能类型和数量
图9 东亭路周边POI 功能类型分布图
人流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能直观反映街道的活力,因此研究将活力量化为街道上人群活动强度的时空特征。①对工作日4 个时段的热力图数据进行分析(图10),结果显示柏庄站和东亭站2 个地铁站在白天热力值较高;商业区和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的热力值在4 个时段的变化不明显;晚高峰18:00 前后,街区中大多数点位的热力值明显增加。②在休息日热力图中(图11),柏庄站地铁站在4 个时段的热力值最为突出;东亭路在新明中路至太湖大道段的热力值相对较高;与工作日相比,休息日商业区的热力值有一定的上升趋势。
图10 工作日东亭路周边热力分布图
图11 休息日东亭路周边热力分布图
综合分析工作日与休息日不同时段的热力图数据,可以发现:①东亭路的热力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南、北两部分的服务设施供给存在不平衡的情况;②热力较高的节点主要分布在交通枢纽等人流较多的区域,说明街区内的人流更多是通行而非停留;③工作日街区内热力分布较为零散,居住区热力值较高,而休息日的热力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地铁站和商业区,由于靠近大型商业综合体,柏庄站的热力值在休息日显著提高;④公共活动空间的热力值较低,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均无明显的变化,这表明街道周边的公共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百度热力数据基于数量过亿的用户,但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人口数据[9]。
2023 年2 月18 日 至20 日,采用定点观察、行为注记、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东亭路使用者的活动空间及行为、游憩服务设施使用感受,以及需求偏好等进行了详细记录,共计收回74 份有效问卷。重点分析街区可达性、尺度适宜性、铺装舒适性、业态丰富度、道路通畅性和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性、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社区文化活动等指标。
调研结果显示,居住在东亭路附近的受访者占64.9%,其中在此居住4 年以上的占60.4%;受访者主要选择在下午和夜晚来东亭路进行散步、陪伴家人和交谈等活动,54.1%的受访者选择步行前往,其中75%的受访者在20 min 内可以抵达。在深入访谈中发现,受访者非常期待街道公共活动空间能够更新和改善;受访者对街区的邻里关系、可达性、治安情况、安全设施、公共卫生环境和生态绿化环境,普遍感到比较满意;然而,在沿街建筑、景观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方面,反馈一般;此外,受访者就人行道及无障碍通道的安全通畅性、内部道路的开放性、道路尺度和铺装、公共服务设施、商业业态以及日常的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意见和不满。受访者对东亭路的活力程度和繁华程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一般”和“比较符合”,表示“非常符合”的比例大部分在10%以下,这反映出东亭路的功能和设施满足了居民基本需求,但未达到居民的预期(图12)。
图12 东亭路空间满意度调研
根据前期的问卷和实地调研结果,将东亭路的主要使用人群分为以下4 类。
(1)居住在周边的上班族人群。这类人群在东亭路附近居住时间较长,熟悉街道环境且依赖性较高,对交通出行、饮食购物、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社交等方面有需求,同时对公共活动空间也有一定的需求。
(2)在周边工作的人群。这类人群的工作地点在东亭路附近,但不在此居住。他们对街道的需求较少,依赖性不高,主要在工作期间使用。他们对饮食购物方面的需求较大,对交通设施的需求更高,包括公交站点、共享单车、非机动车停车位和机动车停车场地。
(3)在周边就读的学生人群。东亭路附近学校众多,包括天一中学、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东北塘中心幼儿园、锡山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云林实验小学(春雷分部)等,学生群体较多。学校附近需要更多的停留设施,以便家长等候接送。高中生对交通方面的需求较高,包括更多便利的公交站点和舒适的步行道。
(4)周边的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对街道的需求包括良好的景观环境、更多的休憩设施、健身设施,以及适宜的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他们还需要更便利的医疗服务设施和餐饮服务等。
东亭路周边用地类型丰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道路南部,展现出较好的生活氛围和商业氛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道路中部,大部分路段为跨河高架,视野开阔但设施相对单一;在道路北部,主要分布生活区和工业区,前期经过改造,沿线基础设施状况良好。综合上述数据分析,为更好地促进东亭路发展,本文提出东亭路街道空间分段式提升策略,包括居住区路段、商住混合路段、公园路段、新居住区路段和工业路段等5 个路段(图13)。
图13 东亭路分段提升策略
居住区路段为春湖路至学前东路段,全长1 100 m。该路段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主要为居住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活力提升工作围绕增设基础设施和创建小规模活动空间展开,重点改造人行道与小区围墙之间的绿化带。目前,绿化带存在尺度过大、形式单一、缺乏活动和休憩设施等问题,使用率低下。为了活化街道并充分利用空间,可以增设更多的活动设施和休憩设施;同时,提高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提升景观的丰富度和美观度;为满足养宠居民需求,可适当设置宠物饮水装置、垃圾桶等设施。通过点状改造,提升街道景观品质和使用功能,为居民创造更舒适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商住混合路段为学前东路至二泉东路段,全长2 300 m。该路段属于商住混合区域,具有复杂的功能和多样的需求,是东亭路研究区域的热力核心,也是需要重点提升的区域。综合分析,建议从以下4 个方面提升街道活力。
(1)增加基础设施。该路段是东亭路人流最为集中的区域,但沿街却缺少座椅和停留区域,因此需要增加更多优质的开放空间,以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2)增加公共设施。建议增设公共厕所、垃圾桶等设施,提高生活便捷度和环境质量;同时,加强与周边公共绿地和休闲区的衔接,设计开放式入口空间,并设置标志牌,解决公共绿地入口不明显、周边功能分布不清晰的问题;此外,还应增加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并增加共享单车供应量,提高非机动车的使用便捷度和舒适度。
(3)增加文化设施。建议在道路沿线增设文化设施,如公共艺术品、文化展廊等,以丰富街道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增加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等,以增加街道的人气和活力。文化设施可以结合沿街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公交站台设置,充分利用该路段来往人群众多的优势,宣传文化思想。
(4)优化景观设施。建议对现有的景观设施进行优化,如绿化隔离带、草坪、行道树等,并增加景观照明和艺术装置等元素,综合提升街道的景观氛围和美观度。同时,通过花箱等形式的景观小品美化消极界面,以提高街道的美观度和生态环境。此外,针对人行道路面铺装老化问题,建议使用与该路段商业氛围和区域特色相符的铺装形式对破损路面进行改造提升。
公园路段为二泉东路至芙蓉六路段,全长2 300 m。由于该路段为高架路段,人群对其功能需求相对较少,需要进行以下优化。
(1)针对车行道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该路段穿越新兴塘河、312 国道、京沪高速和北兴塘河,与其他城市道路没有相交,机动车的车速普遍较快,同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道之间没有阻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加强车道的安全措施,如设置防护栏、提醒标志和警示标线等,以确保车辆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安全交通。
(2)考虑到公园路段南段与云林生态体育公园相接,南段居民通行意愿较强。因此,有必要在人行道上增加座椅等休憩停留设施,以缓解居民持续行走的疲劳感。
新居住区路段为芙蓉六路至芙蓉三路段,全长1 500 m。该路段近期已完成道路环境整治,景观美观程度和设施完整程度显著提升,植物配置合理、色彩丰富,休憩停留设施和活动设施维护良好,路面铺装美观实用,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因此,该路段并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加强维护并进一步提升空间质量。可根据人群需求,针对性地增加点状活动设施,以丰富活动种类,提升该街道使用体验,并更好地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
工业路段为芙蓉三路至艳阳路段,全长900 m。该路段周边主要为工业用地,居住和商业用地较少,非机动车和行人数量大幅减少,因此应更注重机动车的通行需求和安全性。该路段改造应重点关注机动车通行的功能提升,加强车道的安全性措施,如增加隔离设施和减速带等;同时,通过绿化措施减低和减缓工业建设和交通带来的空气污染,提升景观的生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品质提升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然而,当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存在布局不均匀、供需不匹配等问题,进而使城市活力低下。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提升城市活力,如何精准有效地对城市街道开展保护、修复、改造、更新和管理等工作,并找到科学依据和适用方法,成为城市更新行动面临的挑战。本文以无锡市东亭路为例,采用sDNA、POI 和百度地图热力图分析,并结合线下调研,从人群行为模式和需求出发,动态分析东亭路街道活力的变化特征,并基于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街道空间分段式更新和提升策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城市活力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不断涌现,因此,本文研究结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期为城市街道空间活力提升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