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创新研究》
作者:陈旭,刘宁宁,杨若琳
出版社: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5146-1
出版时间:2022 年8 月
定价:54 元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更加严峻。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学生能够轻松接触到各类思想文化,学生的思想价值理念、道德文化意识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的影响,无孔不入的信息源使高校难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稳定把控。但与此同时,网络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也在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许多传统学科课程在运用网络教学模式后育人成效有明显提升。思政教育应当主动适应并积极开拓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思政教育体系,将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化对思政教育的冲击转化为创新发展动力,助力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由陈旭、刘宁宁等编著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创新研究》一书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介绍入手,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原则以及提升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学生学风培养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该书立足教育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对当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策略、方法、原则等作了细致分析,对如何实现网络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提出了切有实效的指导策略,为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Y202250913)开展提供了启发。
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该书立足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形势和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现状,把握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需求,详细梳理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针对与实效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即要求紧抓重点,明确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任务,以及当前思政教育发展的难点痛点,从而找准问题症结所在,精准施策;“实效”即要求所制定的实践方案策略要能够发挥切实育人成效,能够作用于解决当前思政教育成效不足的问题,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创新是更好地指导思政教育实践的基础,实践则是检验理论价值和发展理论的必要过程。发展网络思政教育,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同时为推动理论完善积累经验。三是疏导与防堵相结合的原则,开放性的网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文化思潮,如若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则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思想价值观发生扭曲。但是,一味地采取简单的防堵手段,既不现实也难见成效,必须将防堵与疏导统筹起来,以柔性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接触正能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教育熏陶。四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创新的思维、智能的平台,但学生思政政治素养的高低还取决于环境的约束力。高校必须采取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引导学生塑造自觉自律意识,也要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从外部给予其压力,督促学生重视并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学习中。
多角度提出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方法。网络思政育人的模式与方法与传统思政育人有所区别,但两者所面临的工作重点则是一致的。本书抓住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育人的主要发力点,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资源挖掘、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专项突破。课堂教学方面,该书提出要创新利用网络教学技术,优化思政教学内容与模式,改善学生思政学习体验,促进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该书强调要发挥网络传媒的文化传播优势,打造矩阵式校园文化传播体系,让优质校园文化成为涵养学生文化修养、革新学生精神面貌的文化沃土;网络资源方面,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根据网络思政育人教学特点,加强网络思政课程资源搜集整合力度,充实网络思政教学内容;学生管理方面,要从教学管理、思想管理、网络管理、生活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步发力,发挥网络大数据在现代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实现全面管理与精准管理相结合,教学管理与生活管理相统筹、思想管理与技术管理相结合的目标。
立体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与传统思政育人一样,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支撑。因此,与网络思政内容与系统建设同样,教学人才队伍建设也要跟上步伐。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提倡要基于思政教育人才素养实际,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多元立体的培养机制,形成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常态化机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形势。一是要充分重视,注重对在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常态化培养,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二是要理实结合,既要注重提升思政教师理论素养,也要着重提高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与方法;三是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思政教学综合性的考核,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激励思政教师立足岗位、扎实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