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激发中国经济新动能

2024-03-04 18:03
科技智囊 2024年1期
关键词:协同科技经济

时光更替,岁序流转,奋斗与梦想铭刻进新的历史年轮,我们迎来了2024年新一轮曙光。回望过去,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再次被放在更高的位置,被寄予更高的期待。

岁末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会议部署了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此可见,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远超既往。会议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大国经济的棋局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途上,科技创新已居于核心位置,成为塑造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变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就推进新型工业化来说,强调“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首次阐释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主持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也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拓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一跃中,唯有科技创新才是根本途径。过去的一年,中国顶着“卡脖子”的压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试航成功;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過竣工验收;“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再次刷新纪录;国产大型客机C919实现商业运营……这些科技突破,是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步的生动缩影,为未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一子落而全盘活”的关键作用,需要抓住“改革”“协同”“开放”这三个关键词,用制度创新焕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与活力。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科研管理更高效,经费调整审批权下放,科研人员感叹,“填表少了、审批快了、跑腿少了”;评价机制更科学,“四唯”倾向明显扭转,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论英雄正成为科技界的共识;创新红利更显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措施,让创新成果更容易产业化。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问题的要求相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有完善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才能以改革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现代科技的知识版图非常庞大、专业分工非常精细,一项科技创新成果可能涉及各种不同的学科,从理论到实践,从创新到产业,涉及产、学、研环环相扣的复杂链条,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已经不能单打独斗、单兵突进,而要越来越注重用好“协同”的方法论智慧。比如,加强基础研究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有利于在交叉学科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比如,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能够更好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再比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能够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能够降低交易成本、避免独木难支,激发科技创新的“1+1>2”的倍增效应。

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必选项”。一方面,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需要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比如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装置,需要35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国际科技合作让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得到启发,大大增强了科技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中国也必须要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具有在全球范围的扩散效应,如果不能参与到全球知识扩散链条中,我们就可能会失去掌握最前沿技术的机会。因此,越是面对“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的技术封锁,我们越是要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表明,经济增长在初期主要依靠人口、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经济体日益成熟后,长期增长的动力只能来自科技创新带来生产函数的改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唯有科技创新,才是“无尽的前沿”。面向未来,中国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重塑大国优势,赢得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协同科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