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
伴随着科学与艺术结合相关课程的开展,一批具有科学传播性质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中频繁出现,同时也作为创新形式出现在科技馆,以及科普日等活动中。
《目飞之星》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和科技艺术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李博的作品《目飞之星》入选2023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展览,与参观群众进行了有益互动,产生了良好反响,并获得主办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认可和好评。《目飞之星》利用了焦散原理,在透镜表面制造微米级刻痕,使透镜本身成像。作品一方面是当代艺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另一方面又营造出奇妙的观看体验。该系列作品同时入选了中国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展示项目。
在作品的创作和呈现中,我们指导学生围绕相应的科学主题,基于具体的科研成果,发挥美术学科特长优势,借用艺术创作思维,营造艺术展陈语境,结合不同形式媒介,联合科学家共同创制科普作品、展品、读物和展览。将科学原理、研究成果、科学家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艺术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观众获得审美体验,是一种“艺术化科普”。
这也给科学家提供了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在发表高精尖成果的同时,用“反向视角”或“微观叙事”的形式,把他的思考路径、观察手段、研究方法等大众化表达出来。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各种既有的创作方式服务于具体知识的传递和科学大众化,更有可能催生艺术语言和工艺的精进。
对公众而言,他们获得了理解和参与科学的新体验。
“海洋传感器”
2023年4月,学院师生来到福建省东山岛,在澳角渔村中从事科普壁画创作。其间还参观了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简称东山站),近距离接触到海洋科学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现场。2023年8月,团队部分师生再次来到东山站,参与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主办的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同时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合作开展国内较早的科研机构艺术驻地项目。驻地期间,同学们与科学家一道参与科研工作,学习珊瑚保育的知识、生物育种的原理,跟随调查船经历出海勘查。与此同时,双方互相启发,共同创制了一批海洋生态艺术作品,形成了大型科普艺术展“海洋传感器”。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全国科普基地的首个科普艺术大展,向公众展示了海洋实验室里正在发生的故事,捡拾渔村生活的点滴,搭建科学与艺术间的桥梁,触发海洋意识的觉醒。
“阅壤”
2020年底,嫦娥5号带着月壤着陆四子王旗,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取回月壤的国家。当年那个仰望月球盼月壤的科学家终于获得了研究样本,没过多久,他的科研论文和另外3篇中国科学家关于月壤的研究同时发表于Nature。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朴素的问题:月壤很美,但是大众看不到。怎么能让更多人领略宇宙的奥秘和科技的美丽?他想到了美院。
2022年中秋月满之际,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指导,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合作推出的“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开幕,线上科普美育对谈,也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馆西厅举办。此次展览在筹备过程中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创作思路。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组成了阅壤科研团队,集思广益,共同创制,把展览本身当成大家共同的作品。
这个展览以科学家研究月壤的实验步骤作为展陈逻辑,将具体的科研成果与科学原理,以显微摄影、AR、音视频、动画、装置、文献等多种形式呈现,展览力求科普与美育的融合,既有严谨的知识性、互动的趣味性,更有美感的新体验。将前沿的科学内容用艺术的思维让大众触手可及,带领观众进入人类探月史上最具清晰度和可读性的微观月壤颗粒图像,解读月球的诸种科学问题和文化现象,探究隐藏在月壤尘埃中的宇宙奥秘。
從2022年9月至今,“阅壤”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巡展。截至目前,线上观展人数超过400万人次,线下观展人数超过3万人次。基于此次科研成果艺术转换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全球科技顶级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此展及相关科普美育活动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美育优秀案例展览展播展示、2023年第八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科学嘉年华重点联动活动。由中央美院师生优化的科研数据图像作为我国尖端科技成果代表入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作为“太空安全”重要内容入选有关部委重点绘本《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安全》。相关艺术创作成果入选“步天歌”天文艺术展、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
城乡公共艺术中的科普美育
如何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文化品位?壁画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但面对千篇一律的壁画画稿,如何体现在地性和实验性?我们提出了科普壁画的新思路。从2021年开始,我们联合中国科技馆、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合作推出科普壁画系列创制,把美育和科普融入乡村振兴,把乡村的墙面变成露天科普馆,营造科普和美育深度融合的氛围,让青少年的创新性思维在熏陶中生长,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
2023年春天,学院师生深入福建省漳州东山岛澳角村展开了科普壁画创作。围绕当地海洋渔业资源,将美育与科普进行深度融合,美化乡村面貌,提升村民科学素质。为了给东山岛画好科普壁画,师生们进行了工艺考察、知识调研、场地踏勘、村民采访和问卷调查等准备工作,最终以海洋知识为核心绘画题材,完成了超过40个壁画创作方案,目前已经有6处完成,包括东山常见鸟类图谱、海洋生态环保倡议、海底珊瑚科学监测、海洋软体动物辨识和鱼类切片纹样观察等。在2023年度全国科普日的活动中,展出了部分此次乡村科普壁画,以及科普调研问卷等相关资料,将“科普即美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法向社会传递。
2023年,学院师生参与到河北灵寿县相关村镇的定点帮扶中,围绕灵寿当地的生态环境、云母产业,进行乡村美育建设、乡村科普壁画创作和文化旅游内容策划等。创制团队提出“乡村沉浸式叙事绘画”的理念,将乡村的墙面和环境变身成一本放置于天地间的立体绘本。目前,团队已针对灵寿县西庄村进行了全村墙面复尺,形成了32套科普主题画稿,涵盖云母矿产、水利工程、光伏发电、大数据四大技术板块,形成云母材料报告文本一份。同时,联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涂料行业协会开展专题讲座。后续还将邀请燕川乡相关企业和云母从业人员进行研究交流。与此同时,灵寿县科普美育课堂也在紧锣密鼓地设计中,学院计划在新学期与燕川小学合作开展美育系列课程,同时邀请电视台,配合壁画绘制推出专题科普美育节目。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