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寻觅旧日的龙影

2024-03-04 09:28朱毅
中国收藏 2024年2期
关键词:云冈石窟琉璃古建筑

朱毅

作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山西大同境内分布有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众多文物古建筑,而在大同保存至今的文物古建筑中,龙的形象随处可见,它们多以装饰纹样的形式出现,广泛分布在各种构件当中。

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给大同地区文物古建筑中的龙形象赋予了更加复杂的内涵,使其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多样。特别是北魏、辽金、明清三个在大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古建筑中龙形象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样式,各有千秋,充分反映出龙——這一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图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进程。

提及古建筑上的龙,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山西晋祠圣母殿的八根宋代木雕龙柱可谓活灵活现,令人震撼。其实在古建筑大省山西的境内,我们还可寻到不少“龙”的踪迹。

提起古都大同,北魏是不可能绕过的重要历史时期。天兴元年,道武帝将都城由盛乐迁至平城,北魏进入“平城时代”,开启了大同作为帝都的高光时刻。在而后的97年中,先后有六任北魏君主于平城指点江山,一时间这座地处雁北的小城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地位的升级,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随之展开。据《魏书》记载,在此期间于平城兴建宫、殿、苑、囿、楼、台、观、堂等重大工程上百处。这些鸿篇巨构,大多淹没在历史的硝烟当中,现如今只剩下残砖碎瓦,供人凭吊。只有位于城西的云冈石窟躲过锉磨,留存至今。因此,要想在平城一览北魏时期的神龙风采,还要往武周山脚下的洞里钻去。

根据考古学泰斗宿白的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凿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龙的形象主要出现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洞窟当中,如第2窟、第6窟、第10窟,均保存有北魏时期雕刻的龙形纹饰,或位于门洞顶部,或位于石壁之上,形态多样,颇为灵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处佛教建筑,云冈石窟中的龙,无论是其身份属性,还是造型样式,都更具异域色彩。在佛教神话当中,身为天龙八部的“龙众”,是佛陀的护法,因而才在石窟中大量表现此类形象,意在以其护持佛法。如第10窟内室门洞上方浮雕的须弥山,山腰处有神龙缠绕,意在以此深受守卫佛陀禁地,整体极具威严。

在造型上,这些龙身形矫健,体长如蛇,长有四足,头部形似牛首,双角粗壮,身上还以线条刻画除鱼鳞状鳞片,与中原地区常见龙形象差异不大。但某些龙的造型却有些另类,如第2窟窟门顶部的双龙,龙首下颌处生有形似山羊胡的短须。此外,在龙的动态表现上,云冈石窟中的龙多两两一组,表现为相互缠绕或首尾相连的圆环状,较好地体现出龙所具有的律动感,给人以蓬勃的力量感。

云冈石窟中一处龙纹雕刻。在龙的动态表现上,云冈石窟中的龙多两两一组,表现为相互缠绕或首尾相连的圆环状,较好地体现出龙所具有的律动感,给人以蓬勃的力量感。

除云冈石窟保存有北魏时期的龙形象外,在大同市内发现的北魏遗址中出土的建筑构件上,也能看到北魏时期的龙形纹样。大同市博物馆藏有一件铜鎏金铺首衔环,是于该市南郊北魏窖藏中发现的。铺首犄角内有相互缠绕的二龙,中间蹲坐一位夜叉,双手擒缚龙尾。这种“一人二龙”的组合形式,在当时颇为流行,是对中亚地区“一人二兽”式纹样的转译,反映出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对外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平城就此沉沦,直到104 4年,辽兴宗将云州升为西京,大同被再次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央。作为有游牧传统的北疆少数民族,契丹人在立国后,并未彻底放弃原有生活习惯,其皇室贵戚,仍依季节变化,往来于中都与西京之间。为满足帝王驻跸需要,辽国在西京大兴土木,建造了一批规模庞大的行宫别苑,这些建筑大多毁于辽末兵火,只有华严寺内薄迦教藏殿躲过劫难,留存至今。

该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面阔,单檐庑殿顶,规格较高。殿名“薄迦教藏”,意为藏经之处。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座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为辽代原物。其表现内容虽不是龙,但与龙有关。所谓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脊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正脊两侧,初作尾形,因形似鸱鸟尾羽,时名“鸱尾”。唐后,鸱吻的造型发生变化,由鸟尾转变为龙首鱼身的奇特造型,其原型也由鸱鸟变为龙生九子之一的“蚩吻”,意在借“蚩吻好水”的习性,达到防火减灾的目的。薄迦教藏的这件辽代琉璃鸱吻,双面圆睁,阔嘴衔住正脊,獠牙外露,面目狰狞,造型与龙有共通之处。嘴周以连续的球状物,表现肌肉,其手法明显源自唐代传统,整体极具张力。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上的辽代鸱吻

华严寺大雄宝殿上的金代鸱吻

除了这件辽代琉璃鸱吻,大同博物馆还藏有一件金代制作的琉璃犼,原被放置在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前。与鸱吻一样,犼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喜守望,多被至于望柱之上。这件金代琉璃犼造型与龙十分接近,只是头部无角,蹲踞在石座之上。因作龙形,其颈部线条极为流畅,极具韵律。

明清时期,大同作为九边重镇,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再加上蒙汉边贸,经济富庶。龙这一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图腾,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成为明清时期大同地区古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在这其中,散落在大同各处的龙壁最具特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明初,朱元璋将其第十三子朱桂封于大同,号为代王。为了满足朱桂在其封地的生活所需,于大同城内建代王府。这座府邸规模宏大,素有“小紫禁城”之称。其大门外,立有琉璃九龙照壁一座,气势恢宏。九条巨龙姿态各异,或盘旋于空,或腾云在野,生动地将龙所特有的矫健身姿表现出来。值得称奇的是,在龙壁正前方,还有水池一座,每当水满池中,九龙身姿倒映于内,水动龙腾,被视为一绝,因此当地一直有“看水不看壁”的说法。这座中国建造时间最早的九龙壁,将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带到大同。此后,大同民众又于城墙内外建造多座数量不等的龙壁,使大同城有了“龙壁之城”的美誉。

之所以能够建造如此规模的龙壁,得益于山西境内发达的琉璃生产条件。晋中介休境内的洪山窑,明清时期专烧各种琉璃建筑构件,其烧造技术极为精湛,不仅釉色清纯,而且线条优雅,因而生产的建筑构件的雕塑性较强,一度被列为贡品,负责为京城的皇家建筑制作琉璃构件。

从云冈洞窟,到代王府邸,龙形图案广泛分布在凤城大同境内的古建筑上,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元素。这些龙纹,历经千年,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龙”这一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的视觉形式演变过程。通过分析这些龙纹,不难发现正是在不间断的文化交流融通过程中,龙的形象日渐饱满,并最终定格下来。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在演进过程中的多元一体发展脉络。龙翔于空,凤落城内,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反映了先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今天,我们漫步在凤城大同,寻觅龙影,也借这“龙凤呈祥”之意,愿各位在新年当中,喜乐安康(注:本文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代王府明代琉璃九龙壁该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二十九年(1396年),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我國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

猜你喜欢
云冈石窟琉璃古建筑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法门寺里的琉璃
大山深处是琉璃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八角琉璃井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