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海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一种以科学管理和适度密植为基础的全面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在不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和光能资源,提高单株产量和总产量,降低种植成本和环境污染。本文将对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及其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农业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则承担着为了满足人口需求而提高产量的艰巨任务。而在满足更高产量的同时,如何保证作物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世界的种植和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我国,玉米更是被广泛种植,其产量和面积都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然而,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玉米的种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之一是玉米的密植,它会导致作物间的竞争加剧,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快,土壤肥力的贫化,病虫害的加重等问题,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为了保障玉米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密植问题和相关的病虫害问题。于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1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概述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满足人民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科学的种植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玉米种植技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一种种植方法,旨在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将玉米植株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玉米植株数量和穗数,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该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植株的生长潜力,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在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中,行距和株距是关键调整的参数。通常情况下,较窄的行距和较密的株距会使得玉米植株之间的空隙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也能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量。这样的调整能够将土地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增加产量[1]。
2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常见模式
2.1 宽窄行技术模式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中的宽窄行技术模式是一种将宽行与窄行相结合的种植方式。这种模式在田间以一定的间隔交替种植窄行玉米和宽行玉米,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宽窄行技术模式的特点是将行距和株距进行了区分,其中窄行指的是相对较小的行距和株距,而宽行则是相对较大的行距和株距。一般窄行玉米的行距可以控制在50~60 cm,株距在20~25 cm;而宽行玉米的行距可以在两个窄行玉米行距的基础上扩大到75~90 cm,株距也相应扩大到30~40 cm。
2.2 比空技术模式
比空技术模式是一种通过留空种植以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技术。其核心是在种植两行玉米后,留出一行不种植,形成比空行,以增加田间的通透性。这种技术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植株间的竞争状况,以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采用比空栽培技术模式种植玉米时,垄宽一般在65 cm左右,能够有效实现增产20%或更高,苗数比常规栽培方式能够增加三四成。
2.3 间作技术模式
间作技术模式是一种通过在同一块田地上,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和排列方式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在玉米密植通透栽培中,可以采用玉米与大豆、小麦等作物的间作方式,以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将玉米与豆类(如大豆、豌豆等)进行间作,可以有效利用土壤养分,增加植物间的互补作用。豆类植物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玉米提供氮源,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将玉米与绿肥植物(如苜蓿、蚕豆等)进行间作,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同时,绿肥植物还可以提供氮源,促进玉米的生长。
3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要点
3.1 精选良种
精选良种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关键点。首先,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注重选择耐密植、抗倒伏的品种。这样的品种能够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保持较强的生长势和抗倒伏能力,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其次,选择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也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优质高产的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和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密植条件下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最后,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玉米品种是保证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要选择适合当地热量条件、降雨量、干旱频率等气候因素的品种,以保证玉米的适应性。另外,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要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以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和产量[2]。
3.2 種子处理
为了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势,需要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晒种:将选好的种子晾晒2~3 d,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势。(2)浸种:将晒好的种子浸泡在水中8~12 h,可以使种子充分吸水,提高发芽率。(3)药剂拌种:将浸好的种子晾干后,可以用适量的药剂拌种,以防治病虫害和促进生长。常用的药剂包括磷酸二氢钾、硼肥、硫酸锌等。(4)包衣处理:对于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可以将拌好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进一步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通过以上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选地、选茬与整地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块是保证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基础。在选地时,需要考虑地块的土壤质地、肥力、排水性等条件,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块的平整度和地形,避免地块积水或干旱等问题。
在选择前茬作物时,需要考虑前茬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对土壤的影响,选择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基础的前茬作物。一般而言,玉米适合种植在豆类、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之后,这些作物能够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氮肥和有机质,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为了提高玉米的生长势和产量,需要对地块进行精细整地。
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整地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灭茬:将前茬作物的残茬进行清除,并破碎较大土块,增加土壤的通透性。(2)耕翻:在灭茬后进行耕翻,深度一般为20~25 cm,使土壤松软透气,有利于根系生长。(3)耙耢:耕翻后需要进行耙耢,将土壤表面整平,去除残茬和石块,使土壤表面更加平整。(4)起垄:为了便于排水和灌溉,一般需要进行起垄,垄距一般保持在60~70 cm。(5)镇压:在起垄后需要进行镇压,使土壤更加紧实,有利于保水和防止水分蒸发。通过精细整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最终达到提高玉米的生长势和产量的目的。
3.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水肥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以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3]。不同品种的玉米具有不同的生長特性和适应性。紧凑型品种具有较高的密度适应性,可以在高密度条件下获得较好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可以适度增加密度,可栽1500~5000株/667 m2,如白玉2号、川单15号等。半紧凑型品种的适应性相对较好,但在高密度条件下可能略有逊色,因此密度可以适当降低,可栽4000~5000株/667 m2,如中单9409等。土壤肥力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肥力较高的地块可以承受更高的密度,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栽4000~5000株/667 m2。而肥力一般的地块则需要适当减少密度,以避免过度竞争养分和水分,可栽3800~4000株/667 m2。水肥条件也是决定玉米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密度,可栽4500~5000株/667 m2。而水肥条件一般的地块则需要适当减少密度,以避免过度消耗养分和水分,可栽3800~4000株/667 m2。
3.5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底肥是玉米生长的基础,在播种前施用,主要提供氮、磷、钾等养分。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而定,通常施用优质有机肥2000~3000 kg/667 m2,配合施用适量的氮肥和磷肥。种肥主要在播种时施用,以促进玉米苗期的生长。种肥可选用磷酸二铵、硫酸钾等,施用量为10~15 kg/667 m2。注意种肥要与种子分开,避免烧苗现象。追肥是在玉米生长期间进行的,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状况而定。一般来说,拔节期到抽雄期是追肥的关键时期,此时玉米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追肥可选用尿素或复合肥,施用量为15~20 kg/667 m2。叶面肥是一种辅助施肥方式,通过喷施在玉米叶片上补充养分。叶面肥可以提供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叶面肥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土壤状况和玉米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可选用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
4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4.1 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4.1.1 玉米花叶病
玉米花叶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在苗期,病株的叶片上出现明亮的黄色或淡绿色条纹,随后出现坏死斑点。在成株期,病株的叶片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条纹和斑点,但通常不会引起叶片死亡。要防治玉米花叶病,可以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毒来源等措施。在花叶病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病毒抑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防治。
4.1.2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苗期,病株的叶片上出现黄色或绿色的斑点,随后斑点扩大并出现锈色的粉末状物。在成株期,病株的叶片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斑点和粉末状物,严重时叶片会变黄、干枯。防治玉米锈病也可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来源。在玉米锈病发病初期,可以使用三唑酮、烯唑醇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4.1.3 玉米霉变病
玉米霉变病是由玉米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种子和穗部。该病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玉米糊化、毒素产生,甚至无法食用。要防治玉米霉变病,可以采用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耕作、早期预防、合理施肥、增广生物对抗等措施。
4.2 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4.2.1 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幼虫在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为害,造成叶片残缺、茎秆折断、籽粒损失等问题。要防治玉米螟,可以采用选用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等措施。在玉米螟成虫期,可以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期,可以使用芽孢杆菌细菌性杀虫剂(Bt乳剂)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或者使用化学农药如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
4.2.2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幼虫在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为害,造成叶片蜷缩、生长受阻、籽粒损失等问题。防治玉米蚜虫除了采取选用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等常见措施之外,在幼虫期,可以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或者使用生物农药如蚜茧蜂进行防治[4]。
4.2.3 玉米食粒虫
玉米食粒虫是一种由昆虫引起的病害。成虫在玉米收获后产卵于玉米粒中,孵化后的幼虫在玉米粒内取食,造成籽粒损失、品质下降等问题。防治玉米食粒虫,也可以采取选用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等常见措施进行方式。另外,在成虫期可以使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防治,或者使用化学农药如甲基异柳磷等进行防治。同时,在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储存,防止食粒虫的繁殖和危害。
5 结语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是玉米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合理运用相关技术和策略,才能实现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探究分析了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及其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于洋,刘雪利,张玉秋,等.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12):133-134+153.
[2] 高丽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21(14):84.
[3] 陈珂,亓洪松.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技服务,2017,34(6):41.
[4] 魏俊玲.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7(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