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多元化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

2024-03-04 12:25张蕊
新农民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

张蕊 等

韩伟  李红敏  石娜  高 巨

摘要: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依据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兴职业农民学员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与学习内容,积极探索短期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和系统的学历培养相结合的分层分模块的多元化培养方法,分类培养农业骨干力量,不断创新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如何切实有效做好新型职业培育工作,依据我校涉农学科办学近50年服务“三农”的实践,和多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与学历培养班的不断探索,遵循农村产业需求和广大农民学员的学习特点,针对新形势下高素质农民培养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深入调研、精准定位、针对教学、强化服务、分类培育”的多元化高素质农民培养模式,以期为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学习特点

1.1 学习见效益慢、导致招生困难

大部分农民学员往往忙于农业生产,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文化程度偏低,受到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发展性的眼光,经济效益导向使部分农民学员过分关注短期的生产经济效益,缺乏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而忽视了自身和农业生产长远的发展规划。由于学习与生产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很难直接挂钩,大部分学员对学习的重视和投入不足,特别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培养班教学,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学员普遍认为学历班周期长、任务重、要求严格,程序繁琐,学习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效益,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学习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培养班在招生时,不被群众理解,招生难度较大。

1.2 学员生源复杂、教学组织与管理难度大

农民学员群体来自农村一线,来源复杂,他们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等方面素质能力差异较大[1]。首先农民学员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不同的学员文化程度、社会经验、家庭背景及角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受到农业生产和家庭事务等因素影响,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其次农民学员的年龄跨度较大,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不同,如年轻学员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学习前沿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技术或者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等,而年长学员则可能更习惯于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学习实用的生产技术,且学习过程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对学习组织和管理难度增加。

1.3 传统教学内容与生产脱节,学习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相关农民系列培训没有针对农民群体特点与生产需求,培训目标与内容设置有偏差[2],培训内容与农业产业需求匹配度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而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題,导致农民学员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1.4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教学方法未针对农民学员群体特点,过于注重理论讲解,而农民学员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其难以理解并掌握理论性强的知识;同时讲课过程没有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缺乏学员互动和参与,难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力;教师课前对学员产业状况调研不充分,未结合学员生产实际情况及学员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2 深入调研农业产业,精准定位“三农”需求

2.1 产业调研,专业精准

遵循“结合产业办专业”思想,通过相关部门协助收集当地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数量、规模、产业现状等情况,然后进行实地访问、问卷调查、电话沟通等形式多样的调研,分析当地的农业产业现状,包括主要农产品、生产规模、产业链条、市场需求、存在问题,确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专业定位、教学目标、课程分类、教学模块、教学方法等,精准服务当地农业产业。

2.2 加强宣传,改变观念

加强宣传和改变观念是新型职业农民招生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根据现代获取信息的习惯与方式,招生前利用抖音、微视频、微信等媒体,以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然后在前期产业调研的基础上,与拟定招生点乡政府相关部门及村部相关领导提前沟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班或培训班的相关培训政策、学习内容等详细讲解;在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后,政府部门根据当地产业发展,优先推荐拟办学或培训地点及学员范围,并协助我们专业教师入村、入合作社,面对面向群众进行招生政策解读,让学员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和农业新发展趋势,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有新的认识,积极宣传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设施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与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作用,让群众认识到学习可以掌握技能,解决生产的技术问题,拓宽管理经营与销售方法,提高生产收入,主动参与培训学习。

2.3 逐户走访,摸清家底

在拟定招生地点逐户走访,了解学员的家庭情况、生产情况、学员需求和问题。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来源、人口数量、成员年龄、知识结构等;生产情况包括种植的作物种类、种植规模、生产周期、产量与品质等;学员的需求和问题包括学员对培训的需求、对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为制定针对性培训目标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4 立足需求,定制课程

通过前期产业和学员基本情况调研,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突出“学历+技能+创业”导向[2],满足农业生产多元化多层次切实需求,将课程分为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服务、农业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五大类课程,每一大类课程又包括若干模块。如农业技术类课程包括各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现代农业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等;农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包括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电商营销、农业金融与保险、农业政策法规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物流管理、合作社建设与管理等;农业服务类课程包括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服务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乡村旅游等;农业创业创新类课程包括农业创新理论、创业计划制定、创业实践等;综合素养类课程包括文化素养、道德礼仪、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产业需求,选择并定制课程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育目标与课程设置。

3 开展形式多样教学与农业服务

3.1 依托学校师资,建立稳定师资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借助当地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为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及生产服务。在此过程中,我校做法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稳定师资库,优先聘用社会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和长期服务生产一线、科研转化能力强的在职教师,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土专家,并通过传帮带不断培育年轻教师服务生产能力,发挥其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强等优势,不断优化、充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队伍。

3.2 重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紧贴产业需求,在制定培训计划或者人才培养方案时,教学内容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个性化、系统性等特点,满足当地粮食作物、蔬菜、瓜果、养殖等主导产业和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生产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使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把农业新政策、新技术、经营管理新理念、新模式等及时传递给学员,指导农业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针对不同学员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如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学员,重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加强先进管理及销售理念培育,而对于新手学员,则可以从基础技能开始培养。教学过程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加工、管理与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在教学与服务过程中把人际关系处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农业、终身学习等理念渗透给学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

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学习特点,开展送教上门、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线上教学、现场教学、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多样、时间灵活的教学模式;结合生产季节,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送教上门集中学习,每次学习内容针对性强,对前一段生产中存在问题总结,或者对下一段生产中可能涉及的知识进行学习,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相关农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到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科技园区进行考察、交流,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新品种、新育苗技术、新栽培模式、新经营管理方式;云课程、微视频可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生产中遇到问题实时互动交流;农忙季节专业教师则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3 强化服务理念,延伸教学空间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过程中,强化服务理念,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咨询和指导,对学员产业进行全程指导服务。专业教师在完成课程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其他业余时间应经常深入学员所在地的大田、温室、菜地、养殖场、食品加工点等生产一线进行教学追踪服务,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延伸教学空间,为农民生产与生活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服务,随时为学员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政策咨询、创业支持等方面的帮助,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学员的需求,提升效果学习和学员的认可度。

3.4 重视科技创新,分类培养农业骨干力量

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定位与学习内容,契合学员需求,他们大部分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转业复员军人、返乡务农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对象,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结合农业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点[3],培训内容要体现现代农业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绿色环保种植新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把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培养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把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成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型经营主体,把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乡村振兴引路人,让农民成为新职业。将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理念,以及多学科结合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数字农业技术传递给学员,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引领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具有依据市场预判产业发展趋势能力,及时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拓宽农产品营销新路子,新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发展与增值空间。

4 多元培养,共育乡村振兴人才

针对涉农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要积极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长期系统的学历培养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短期专项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普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等不同对象,针对特定的培训目标,开展重点技能专项培训,在短时间集中培训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了广大务农农民从业技能,助力返乡创业人员就业创业,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村基层干部信息化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及管理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7年河南省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培养以来,截至目前,河南省有31个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我校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7年来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效模式和经验,吸纳了一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工作的优秀农业人才,培养出了众多热爱““三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较强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5 教学效果

作为农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分类分层多元化培养,近年来,数千名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遍布周口市各个乡镇,在高标准农田、示范田、特色粮食作物、红梨、设施蔬菜、瓜果种植,观光农业经营,特色养殖等产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学员满意度调查表明,种植环境监测、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效率和产品品质,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产业向着良性循环方向發展;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休闲农业,农业产业链延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来源;“直播+电商”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收入增加,农民幸福指数提升。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问题与挑战,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很大,通常是产业基础较好的村镇各级各类的培养班和培训班效果良好,学员参与学习积极性高,下一步如何投入更多的精力将培养工作大面积铺开,让更多的农民学员学习受益,让他们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培养更多产业实用人才,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超,欧宇.培养高素质农民亟需高质量教学设计[J].农民科技培训,2020(2):42-44.

[2] 王燕,虞凯.共同富裕视角下涉农院校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的构建——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23,22(18):54-58.

[3] 岑华锋.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多重困境与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6):53-59.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终身教育课题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多元化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豫教〔2023〕70139

作者简介:张蕊(1978—),女,副教授,硕士,现主要从事园艺专业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