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菲
摘要:通过总结了20年来资源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抓农村能源建设为主,结合速丰林、林下经济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资源县
退耕还林主要是在25°以上坡度的农用地进行植树造林,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18年,广西累计完成近109.05万 hm2[1],广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2-5],使得耕地转变为林地,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水库、湖泊泥沙淤积,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1 资源县退耕还林概况
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19.41万 hm2,林业用地面积16.626万 hm2;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广西林业重点县。资源县素有“一水四田九十五分山”之称,是我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毛竹的中心产区之一。资源县退耕还林工程始建于2002年,该项工程涉及全县六乡一镇74个行政村,项目实施总面积达8 333.33 hm2。其中,2002年实施退耕地还林1000 hm2,荒山造林1000 hm2;2003年实施退耕地还林1000万 hm2;2005年实施荒山造林333.33 hm2;2006年实施荒山造林666.67 hm2;2007年实施荒山造林1000万 hm2;2008年实施荒山造林1 333.33 hm2,封山育林1 333.33 hm2;2010年实施荒山造林333.33 hm2;2015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555.33 hm2。资源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1 增收明显
资源县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县有14 812户共计51840人增加了经济收入,平均每户增加550元以上。另一方面,资源县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原来在耕地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部分劳动力转变为进城务工,极大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据调查,原来大多在农用地从事种植玉米或红薯等农业生产,一年到头收入不到2 000元;进城务工后,一个月的收入至少也有2 000元,如果到区外务工,收入更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还解决了当前城市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 生态环境显著提升
资源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该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该项工程实施以来,资源县幼林面积新增8300 hm2。资源县地表植被恢复明显,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增长;之前罕见的麂子、野猪明显增加,森林生物多樣性日益丰富;暴雨后河中泥沙的含量减少,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流失面积相应减少,水土流失程度相对减轻。以前一到秋冬季屋前村后是枯黄的一片,现在到处是桂花芳香,到处是绿色。
1.3 社会效益增强
资源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参与马褂木,楠木等珍贵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已成为自觉行动,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以前高海拔林地到处是荒山荒地,经过20年的发展,大多种植厚朴,柳杉等经济林树种或高海拔用材林,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使得该项工作在全县推广,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2 退耕还林还草的背景、基本内涵与目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概括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同时,历年(含前一轮和新一轮,下同)部分退耕还林地因抚育管理、生物防治不当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低产低效林,亟待通过开展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提高这部分退耕还林地的综合效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 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3.1 基本思路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生态立县”为发展战略,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恢复植被,促进全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发展目标
新时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遵循五个发展方向:一是极大改善生态环境,二是有效减少自然灾害,三是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步伐,四是扎实有序助推乡村振兴,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1 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使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副业工作,增加收入。实施退耕还林营造的经济林、用材林等逐步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将逐渐增加,贫困林农如期实现脱贫致富。
3.2.2 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县林地面积得到增加,治理区地表植被得到逐步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流失程度相对减轻,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3.2.3 社会效益
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参与植树造林绿化逐渐成为自觉行动,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愈发浓厚。同时,助推乡村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 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任务
(1)做好退耕还林任务申报工作。做好全县因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耕地等土地资源退耕还林任务申报工作,并将需求上报。
(2)对停止耕作土地开展营林造林给予一定政策、资金补助,进一步提高林农收入和营造林积极性。对历年退耕还林地开展补植补造、抚育管护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后续森林经营活动。
(3)对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继续为退耕林农提供技能培训和服务,加强对退耕地造林保存面积的经营管护。
(4)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普及省柴节煤灶、沼气池、“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能源发展模式,实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5)加强后续管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坚持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脱贫、乡村振兴、基本农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水土保持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在资源县两水、河口等乡镇,由于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影响,虽然退得下,但要真正确保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还要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因地制宜做好封育、禁牧、限伐、扶持、开发等工作。
(6)以现代先进科技为依托,搞好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一是配备先进设备,搞好“硬件”建设;二是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搞好“软件”建设;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四是规范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安全和长期稳定性。
(7)选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优的树种,大力发展,形成规模。根据资源县气候特点、林地营养状况,对停止耕作土地开展营林造林时,选择适宜本地发展的速生丰产树种和名特优经济林树种,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8)依托资源县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森林生态旅游等巩固退耕还林的优势新兴业态,不断挖掘林业潜力,助力退耕农户脱贫致富。
(9)改善相关采伐机制,对进入采伐期的退耕还林树种进行适度采伐利用,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林业效益相结合。资源县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生态林所占比重较大,目前部分生态林资金补助期满并陆续进入采伐期。为保证退耕还林的长远发展,应适当改善相关采伐政策,使林农从中获取适当的经济效益,使之有利于生态林的有效发挥和造林工作的后续管护。
5 推动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措施建议
(1)对因过度开发停止耕作土地开展新时期退耕还林,国家根据历年退耕还林政策给予营林造林户种苗、粮食、生活费补助,解决造林户生活所需,提高林农营造林积极性。
(2)对历年退耕还林地开展补植补造、抚育管护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活动,国家给予一定的林业生产经营补助资金。
(3)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依法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地上的林木所有权,结合当前集体林地林权证发放查缺补漏纠错与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对退耕还林地发放林权类不动产登记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依法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
(4)对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开展系统培训,继续为退耕林农提供技能培训和服务。配备先进硬件设备,开发应用管理软件系统,全力搞好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
(5)尽早出台退耕还林生态林采伐管理制度,从生态林采伐指标核算、伐前作业设计与审批、采伐类型与方式控制、一次性采伐蓄积与面积控制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林农和促进林农增收。
6 阻碍退耕还林还草的制约因素分析与破解方法
6.1 制约因素分析
(1)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认识、理解不透彻,加之退耕后大面积的锄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增加了农民的林地管护工作量,同时因产生经济效益周期长,群众对退耕还林预期效益缺乏信心,不愿意增加投资成本,导致对退耕林地的管护不力。
(2)资源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年轻劳动力转移输出,导致农村劳力严重不足。多数家庭因没有劳力管护林地,在退耕后经营管理跟不上,导致退耕还林地质量效益不高。
(3)退耕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发展意识。加之因工作经费有限等原因,退耕还林工程县对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退耕林农提供技能培训和服务缺乏,导致退耕还林地管护不科学,苗木生长慢甚至大量死亡,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经济效益低下。
(4)缺乏长远、可持续、可循环规划。缺乏“一村一品”的具体规划,导致栽植的盲目性、跟风性;缺乏集约经营理念,导致管护的时间、质量、标准不统一;难以与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
6.2 破解方法
(1)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退耕还林成效,深度解读退耕还林政策,提高群众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和理解,使广大农户自觉参与退耕还林,为实施新时期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宣传和推广应用综合效益好和退耕农户欢迎的技术模式。加大退耕还林技术培训指导。对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退耕农户开展栽植技术指导和栽植后管护指导,解决重栽轻管的问题。加强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预防指导,提高退耕还林地质量。
(3)按照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一村一產业”的布局要求,加强新时期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规划布局。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张雷,付孜.大石山区写下“绿色传奇”——广西退耕还林20年巡礼[J].广西林业,2019(6):28-30.
[2] 张彦仁,苟素娟,韩恩贤,等.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林木生长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J].陕西林业科技,2007(4):15-17.
[3] 李文忠,贺永元,张伟华,等.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对土壤质量影响的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1-3.
[4] 罗龙海,胡庭兴,万雪琴.全天县几种退耕还林类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年际动态变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1):18-21.
[5] 李生,张守攻,姚小华,等.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3):38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