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稀饭”怎么说?

2024-03-03 18:07海棠君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食粥闽东稀饭

海棠君

米加水煮成的粥,在普通话中经常称作“稀饭”。而福建各地方言中却没有“稀饭”一词。那么,稀饭在福建方言中是怎么表达的呢?

稀饭在福建各地的叫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糜、粥、羹。

糜,主要通行于闽东、闽南、闽中,例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及三明的部分县市(永安、尤溪、明溪、将乐等)。这些地方,“吃稀饭”称作“食糜”。粥,主要通行于闽北和闽西客家话地区,例如:武夷山和明溪(枫溪、夏坊)、宁化、清流、长汀等客家县市。这些地方,“吃稀饭”称作“食粥”。羹,主要通行于闽西的建宁、明溪(夏坊)、清流(嵩溪)等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吃稀饭”称作“食羹”,或者“食粥羹”。

糜、粥、羹,这三种称呼其实都源自古汉语。在古籍中,“糜”同“粥”,指大米等谷物加水煮成的半流质饮食,例如古籍《释名》就提到:“糜,煮米使糜烂也”。

而粥,在古时写作“鬻”,从篆体字形看,上面是“米”,下面是“鬲”(古代一种烹饪器),表示将米放进鬲中烧煮,两边的曲线(弓)象征鬲中升腾的热气,后简写成“粥”。“粥”这个称呼除了福建方言会使用,在周边的赣语、吴语、粤语等方言中也广泛分布,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

那么,“糜”与“粥”有什么区别呢?《尔雅·释言》:“粥之稠者曰糜”,也就是说,古时稠粥称“糜”,稀糜谓“粥”。在古代,糜、粥二字常常連用,如:《礼记·月令》:“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元好问 《示崔雷诗社诸人》诗:“江山自许供诗笔,糜粥犹能到酒杯。”

糜与粥,古时尚有分别,今人已经混用,都成为了稀饭的通称。在闽东连江、罗源一带,就把“稀饭”称作“糜粥”。羹与前两者稍有不同,羹是在糜粥里还加了蔬菜、肉类以及调和了五味(辛酸甘苦咸)的一种糊状流食。根据入羹食材的不同和多寡,可分为肉羹、菜羹、米羹等。米粒放得多的羹,就类似粥了,这应该是很多地方把粥称作“羹”或“粥羹”的原因。

福建各地方言对“稀饭”呈现多种叫法,而且还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这或许跟福建的历史与地理有关。历史上,每当中原战乱,朝代更迭,便引发衣冠南渡,大量中原人逃入闽地,把当时的中原官话(古汉语)带到福建各地,不同时期入闽的中原人,带来不同的官话,使福建方言呈现多样化。

猜你喜欢
食粥闽东稀饭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趣说古人食粥
稀饭凉了
一碗甜稀饭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古人食粥养生
冬来且食粥
埋在碗底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