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理论下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研究

2024-03-03 10:35阚士彬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习迁移小学科学初中物理

阚士彬

摘要: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彼此之间在内容上有交叉、在学习方法和观念上有衔接。基于知识迁移理论,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与初中物理学科内容进行初小衔接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培养物理学习思维。文章从初中物理和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入手,结合“摩擦力”教学案例探讨了在初小衔接教学中,物理教师需要做好的几点工作,旨在提升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初中物理教学高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物理;初小衔接;学习迁移

物理虽然是学生初中才开始接触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物理的大量知识点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就有所涉及。基础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只有各个阶段相互配合、协调,才能让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助力学生完整且系统地掌握新知识,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初中物理学习的全新突破。

1   基于知识迁移理论研究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衔接的必要性

首先,生物、物理、化学统称为科学,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教育领域常常将科学进行细致的划分。而事实上,科学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所谓的学科划分都是相对而言的。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在跨学科、跨领域这个交叉点处有了重大的发现,从学科特征上看,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都属于科学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的责任。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存在许多衔接点。

其次,新课程标准是教育体系的核心,影响着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向,各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展开。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在课程标准中存在很多交叉点,同时存在一些差异。小学科学更注重从直观的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培养学生观察和感性认知的能力;而初中物理学科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是建立在简单实验基础上对学生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从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的差异性入手,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避免知识的过度重复,贴近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最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关注知识习得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知识迁移理论,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入手,加以整理和规划,助力学生形成更新、更全面的认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容量从简略到密集;内容体系由粗糙到细致;教材文字叙述从通俗易懂到严谨精炼;表达方式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研究方法也从体验活动到理论推导;规律表示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计算。所以,立足于知识迁移理论对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的衔接进行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基于知识迁移理论的“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三大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之一,摩擦力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中都有涉及,但学习的难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小学科学中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入手,借助迁移理论展开教学,有利于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2.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迁移基石

迁移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当教师尝试应用迁移理论落实某一学科和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即将学习的知识联系已有知识,确定迁移基点,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正如上文提到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能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教材中存在着诸多的迁移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效借助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之间的关联实施迁移教学,降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助力初中生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

摩擦力一直以来都是物理知识教学中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从小学科学中的摩擦力知识入手,去把控教学的重点与方向。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推动重物、滑滑梯、游泳以及跳伞等现象去感受重物与地面之间、身体与滑梯之间、人体与水之间以及伞面与空气之间存在的摩擦,进而从真实的生活实例中真切地感受摩擦力,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这些学习经验为初中生深入学习摩擦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在初中物理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如刚刚清理干净的卫生间前“小心地滑”的立牌;螺丝与螺母等;初中生的思维虽然逐步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是直观的视觉刺激对他们来说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摩擦力教学中较为有效的导入方式,是立足小学科学而延伸的教学迁移衔接点。

2.2以情境唤醒旧知,引入摩擦力新知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实验意识,熟悉了科学探究的原理和方法,加之初中生的思维开始从具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他们的思维更具活力,对知识的理性认知大于感性认知。因此,在实际的摩擦力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沿用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借助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初中生的实验素养,设计新颖的实验探究活动(拧开水果罐头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同时对原有知识进行延伸(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拓展教学的深度,以期在立足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结构,真正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对比初中物理和小学科学教材不难发现,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摩擦力包括了两个主要方面,静摩擦和滑动摩擦。教师应该借助情境的创设,在唤醒学生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摩擦力的新知识。因此,在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依然可以沿用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增设一些活动栏目,借助感性认知进行教学导入,比如让学生去体验传送带,感受摩擦力提供动力的生活实例,使他们真正去认识摩擦力,最终将感性的吸收变成理性的输出,了解“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当摩擦力和物体运动方向一样的时候,它就是动力。”

3   基于知识迁移理论的初小衔接新启发

新一轮教育改革强调“融合”,跨学科教学成为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迁移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跨学段教学与跨学科教学同等重要。为此,在知识迁移理念的影响下,初中物理教学更应该从改变教师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原有认知、借助教师评价等方面去促进初小衔接的顺利开展。

首先,影响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便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新一轮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完善,其中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都是依托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的。立足于知识迁移理论去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时,物理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教师不应该囿于初中某一学段,也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这单一的教学工具,而是应该打通各学段间的联系,从衔接、整合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此外,教研氛围对于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研会是教师接受新鲜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的根据地。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研讨,以迁移和衔接为根本,走进小学科学研讨会,挖掘小学科学中能够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因素,加以整理和应用,有效带领学生探索物理世界。当然,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也为教师的研讨提供了便利,即便无法实现线下跨年级的研讨交流,教师也可以借助线上平台进行沟通,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真正做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初中物理教学不应完全忽视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的科学经验。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是表层的,形成的科学意识是浅层的,获得的科学能力是微小的,进而导致他们轻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物理启蒙教育。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去突破。比如上文提到的,虽然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向形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学生原有认知是建立在具体思维上的,所以为了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教师需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借助感性体验,促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摩擦力。可见,在了解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求,可以有效规划教学内容,实现学习的正向迁移。

最后,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往往会对其产生鼓舞、驱动的作用。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也许对物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教师积极的评价可以获得不容忽视的推动效果。比如,在知识迁移理论背景下,教师提前了解到初小衔接契合点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评价学生原有的认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回顾已有认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程中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对物理知识产生学习欲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知识是小学科学知识的提升,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依托于小学科学知识进行迁移教学,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物理知识体系、形成周密和严谨思维的有效手段。为此,物理教师更应该及时参与初小衔接的教学研讨,找准教学迁移切入点,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从兵,程春清.“摩擦力”的教学逻辑重构及教学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5):93-96.

[2]陈静静,谈杨.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90-96.

[3]林雪蓮.初高中物理运动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12):115.

猜你喜欢
学习迁移小学科学初中物理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高等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