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伟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热情、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能避免学生面对生物知识时产生枯燥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使其牢固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鉴于此,文章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意义进行了探讨,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推动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既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又要体现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与良好品德的形成,以此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导向,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创新与优化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把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并促进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1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概述及意义
1.1生物学科的核心素養内容
第一,生命观念。就生物学科来说,它更多是对生物的发展、生命活动及生物结构等相关内容进行探究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站在生物学的角度,观察以及探究人类当前生活的世界,概括与总结和生物知识相关的原理、概念与规律,以确保学生能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充分认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生物现象,并对生活中常见的生物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以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
第二,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主要指学生在具体成长过程中要立足于事实依据,并通过缜密的逻辑思考判断相关生物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演绎以及分类等方法,批判性地探究问题,以科学的探究方法开展具体的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相应的结论。
第三,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属于学生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它主要指学生对生物知识、自然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生物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并对这些问题实施观察、思考、分析以及讨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让其充分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第四,态度责任。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归结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责任上,生物学科也是如此。就态度责任来说,其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知识时,必备的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并能通过课堂上学习到的生物知识,对当前社会现象与生物知识存在的关联进行准确把握,从而为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首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好生物知识的同时正确地理解生物学。当学生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时,会充分认识到生物的多样化及其结构层次,并掌握生物和环境存在的关联。同时,生物教师需要站在不同角度,解释与讨论相关生物现象,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相关的生物现象,并高效完成生物知识的学习任务。其次,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力。生物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学科分类中为理科,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科学探究,这也满足了生物课程核心素养中的主要内容。因此,生物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与探究相关的生物知识,并对学习内容实施科学的整理与归纳,以便于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充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整个流程,形成科学思维以及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生物理论知识,促使其科学探究相关知识。最后,有助于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探究实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以便于学生经过发现社会活动中存有的问题,搜集到相关信息的同时,获得结论并站在生物学科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学生提升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2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2.1结合生活情境,培养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属性,它揭示了生物的生长、凋亡等奥秘,体现了自然界的神奇,是学生开展生物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基础。高中生物属于对生命现象与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在生物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与生命观念相关的知识,但因为部分知识相对抽象,所以会影响学生对生命观念的有效理解。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通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生物实例,指导学生深层次理解与学习生物概念中存在的生命观念。为了更好地运用生活实例,教师可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知识学习,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加深其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并为其形成正确生命观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情境,在教学导入阶段设计相应的讨论任务,通过多媒体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具体生活现象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现象背后的生物学规律。教师再辅以适当的问题引导。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会主动回忆,并进行积极讨论,对课堂内容充满兴趣。这样,在具体的现象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分析其中的生物学知识,理解生物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生物知识的价值,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而且能经过深入学习,更好地构建生物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2.2组织合作探究,培养理性思维
核心素养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组织教学,自己则应扮演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需要经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解疑的过程。组织合作学习是极其有效的教学法,此时,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设计,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思考、推导结论等探究活动,从而形成相应的理性思维。众所周知,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和生物现象的学科,学习生物知识不是记忆生物概念,而是通过合作探究了解生物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体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其理性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偏好,并依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科学分组,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各个方面的互补,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之间就知识、经验相互交流与分享,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
2.3开展实验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科学探究素养主要指学生能发现生物学问题,根据相应的生物现象,提升自主提问、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结果讨论与交流的能力。以此使学生在生物实验的探究中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充分掌握相应的探究方法与思路,从而使学生在生物实验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需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度探究相关生物知识。因此,为了深化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既要采取传统的知识讲解法引导学生记忆,又要通过实验探究法帮助学生在实验操作与实践中明确相关生物概念。基于此,教师可组织探究實验,引导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怀疑,并运用生物实验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探究的目的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其中的生物规律,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并提供丰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验探究中。
2.4注重社会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需要将生活当作教育背景,指导学生深挖生活中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并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社会热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和信息,契合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社会热点话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生物知识理解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当前的社会热点,特别是和生活知识有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感。生物与生活联系密切,引入社会热点事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通过社会热点的融合和学生的辩证学习,能够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与生物教材主题相关的话题融入课堂,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分析生物知识的作用,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热点中充当的角色,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生物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通过社会热点现象,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查阅与其相关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促使学生经过思维碰撞,深层次理解知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以符合素质教育对于生物教学的要求,促进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生物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密切结合,立足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强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综合性、创新性地运用生物知识探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深入理解生物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其掌握生物知识探究和学习的关键,从而使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滢.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10):105-107.
[2]黄琦钧.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解析[J].求知导刊,2023(25):59-61.
[3]胡坤.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考,2023(25):75-77.
[4]张永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3(20):88-90.
[5]程晓春.指向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8):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