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翔 曹丽宁
面对高考作文,有文化底蕴和辩证发展思维的考生,会从现实状况、民族文化、自我发展等角度深入写作,从而使作文深刻丰富,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调动传统文化情怀的感性表达
在中国这个有着数千年“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的国度里,高考作文题承载着对当代青年乃至国民的价值引领的重任。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在宏观与微观上趋于平衡、文与道趋于统一,其内容和主旨,主要集中于“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自我认知”。
1.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是高考作文主题设置的一大突破。命题者设置这一主题,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价值观的呼应。在写作中要体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哲学思想。
2.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并不止于爱我们的家,还包括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国家,爱她的美景,爱她的历史,爱她的风土人情……在写作中,要将铭刻于心、魂牵梦萦的感性内容表达出来。
3.自我认知
了解别人不容易,而认识自己更难。因为情感因素会时不时地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借助外物来审视自己,从而认识自己,进而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创造最有意义的人生。在写作中,要将自我成长的感性内容表达出来。
二、挖掘材料逻辑及其多重意义
考生在写作时,不仅要有传统文化情怀的感性表达,还要去思考材料背后的多重意义。也就是說,探究材料所给的问题,是有限定范畴的;挖掘材料的逻辑,是有限定深度的。这就对考生的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辩证思维
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不仅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而且着力发挥命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上面的三类主题都能体现“发展眼光+辩证思维”,因而成为命题的热点。“辩证性”乃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现象、本质,对立、统一,普遍性、特殊性……都在考验着考生的判断力。为避免只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考生必须注重辩证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客观地分析事物。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在思辨上下了很大功夫,对考生写作兴趣、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引导。所以,对于文题材料中的具体情境、具体问题,考生要结合材料中关键概念的辩证关系,进行多元化分析。
2.理性表达
理性表达背后的逻辑是系统思维能力,即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果断抉择并有效执行。也就是说,考生要把所有的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并进行理性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对于普遍存在的认识肤浅、缺乏逻辑、理性分析不足、思维品质不高等问题,考生要注重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并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之一。春节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这赋予了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在事件陈述后指明“这赋予了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意即要探讨的是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个变相的任务。通过对文题潜在任务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命题要求写的是春节的意义以及传统佳节走向世界的意义。如果单纯写春节本身的意义,是偏题的。这个任务更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非“怎么做”,因此,如果单纯写如何传播传统佳节、传播时的注意事项等,也是偏题的。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类问题,考生要加以注意:
一是文中虽然提到春节走向世界可以提升综合国力、传播传统文化等内容,但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偏少,说不出太多落到实处的论据,导致空喊口号、无甚议论。相应的备考方向是,多多积累传统佳节的表现、意义,多多观察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去过节的,将节日文化内化于心。
二是通篇写传统文化的意义,而没有提及题干中的“春节走向世界”这一核心事件。传统佳节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并不等同于传统佳节的深层意蕴。命题材料中说到春节走出了国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传统文化都走出了国门。相应的备考方向是,在讨论时事、思考热点问题时,不要盲目扩大范畴,要注重逻辑思维。
【写作示范】
佳节新气象,文化共此时
近日,我国的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个消息让人精神振奋!
不久的将来,或许世界各地的人们春节时都会吃饺子、贴春联、守岁、拜年,感受浓浓年味;又或许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来到中国、了解中国。到那时,中国的传统佳节便有了全球化的新气象,中国文化便化身为沟通世界的好桥梁。
传统佳节的深层意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坚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悼念故人的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是思念长者的日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历数一年四季里的传统佳节,哪一个不是意味深长?这些节日,或表达美好祝愿,或寄托深切思念,或纪念重要人物,或来自神话传说,但它们所传达的精神坚守,却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传统佳节“共享”的深层意蕴,是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如今,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它将是一座桥、一扇窗、一位使者——透过它,别人能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大观园之一隅,我们也能与世界人民一起过节,讲讲我们的前世今生。更何况,文化交流不仅限于看见和被看见,它的底层逻辑在于文化态度上的双向奔赴。走出去与引进来,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你愿意接受我,我也愿意接受你。
此前,有人担心洋节是文化入侵,认为春节就是千好万好,洋节就是洪水猛兽。但我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从不畏惧外来文化,是开放怀抱迎接,是相信“月是故乡明”。那些风靡国外时尚街区的马面裙,那些回荡在国外公园上空的琵琶声,那些轰动无数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那些在国外购物网站引起抢购的国潮名品,凡此种种,不仅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因此我相信,“文化交流”在于春节,而又不止于春节。春节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我们还有那么多、那么精妙的优秀传统文化,等世界来发现。
佳节新气象,文化共此时,让我们拭目以待!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
◆点评
这篇作文开篇写春节的意义,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写中国传统佳节走向世界的意义——文化交流,并对文化入侵与文化交流进行了必要的辩证分析。最后,列举已走向世界的传统文化,提出希望,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