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2024-03-02 12:54高建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1期
关键词:油松林油松林分

高建平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西坡林场,甘肃 庆阳 745301)

油松为中生乔木,具备良好的耐干旱、耐贫瘠特性,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水土保持能力强、涵养水源能力大、改良土壤作用强,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退耕还林的常见树种[1]。合理的栽培密度可改善人工林内的物种多样性,促进林分结构的优化,因而控制和调整栽植密度是森林经营研究的核心工作[2-3]。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开始探究栽培密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张海东等[4]以大青山30 a 生油松人工林为试验对象,研究2 000~4 000 株/hm2内不同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发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冠长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分密度对高径比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姜丽芳[5]选择4种杨树人工林,研究不同林分密度下杨树生长状况、林下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发现不同林分密度下杨树的树高、胸径和郁闭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当密度为5 m×5 m、6 m×6 m 时,杨树长势较好,土壤孔隙度大、密度小、养分含量较高,是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曹怡立等[6]以辽宁省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采取多次下层抚育间伐方式,研究了不同间伐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影响,发现从整体蓄积量、立木蓄积量、单株生长趋势、大径材培养4 个方面综合分析,密度为500 株/hm2的小区表现最好,密度过大的小区尽管整体蓄积量大于密度小的小区,但单株材积生长量低,树木生长势较弱,不利于培养大径材。为探究甘肃子午岭地区油松适宜的栽培密度,开展了几种不同栽培密度的比较研究,为当地人工油松林抚育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8.5 ℃,年日照时数2 213.4~2 540.4 h,无霜期150~160 d,太阳总辐射量523.23~606.95 kJ/m2,地面平均蒸发量520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7年4月—2022年10月进行。试验样地为油松人工林,在造林过程中于同一苗木圃选择苗木。2017 年选择3 a 生容器苗进行造林,最终形成密度分别为2 500 株/hm2、2 800 株/hm2、3 100 株/hm2、3 400 株/hm2的油松人工林标准样地共12 块(每个密度3 块),每块面积为500 m(220 m×25 m)。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各样地均采取相同的施肥、松土、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

1.3 测量指标及方法

在2022 年10 月,分别测量各标准样地油松人工林的胸径、株高、冠幅。根据油松二元积材表计算油松单株积材及林分总蓄积量[7]。

2020 年10 月,采用5 点取样法于各个样地采集0~20 cm 土壤,并测量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pH 值(pH 计法)、有机质含量(外加热法)、全氮含量(凯氏定氮法)、有效氮含量(扩散法)、有效磷含量(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含量(火焰光度计)。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 软件及SPSS 22.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利用Duncan’s检验法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各生长指标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各生长指标的影响Tab.1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ies on growth indexe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

由表1 可知,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株高、胸径及冠幅3 个指标存在显著影响。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油松人工林株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由3 400株/hm2的5.47 m 逐渐升高至2 500 株/hm2的6.44 m,其中2 500株/hm2和2 800 株/hm2这2 个栽植密度下油松人工林株高差异不显著,在6.35~6.44 m,明显高于其余2个处理;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油松人工林胸径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个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油松人工林胸径最高达到了9.73 cm、最低仅为7.62 cm;不同处理的油松人工林栽培密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栽培密度为2 500株/hm2、2 800株/hm2、3 100株/hm2、3 400株/hm2,本试验中油松人工林冠幅在2.13~2.56 m,其中栽培密度为2 500 株/hm2、2 800 株/hm2这2 个处理油松人工林冠幅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为3 100株/hm2、3 400株/hm2这2个处理时,油松人工林冠幅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密度油松人工林高径比不存在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油松人工林高径比在0.66~0.72。

2.2 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单株积材及林分蓄积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单株积材及林分蓄积的影响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单株积材及林分蓄积的影响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ies on individual tree accumulation and stand accumulation of Pinus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

由表2 可知,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单株积材、林分蓄积2个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油松人工林单株积材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由栽培密度为3 400 株/hm2的0.037 m3/株逐渐升高至2 500株/hm2的0.044 m3/株,其中栽培密度为2 800 株/hm2处理与2 500 株/hm2处理油松人工林单株积材差异不显著;从林分蓄积的情况来看,栽培密度为3 400 株/hm2、3 100 株/hm2、2 800 株/hm2这3 个处理时,油松人工林林分蓄积差异不显著,在120.02~126.93 m3/hm2,明显高于栽培密度为2 500株/hm2处理。

2.3 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ies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由表3 可知,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这3个物理指标存在显著影响。从含水量情况来看,栽植密度为2 800 株/hm2时为最高(达到了53.62%,与栽植密度为2 500 株/hm2时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栽植密度为3 400 株/hm2、3 100 株/hm2处理(二者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量在45.24%~46.28%);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林下土壤容重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栽培密度3 400 株/hm2的1.23 g/cm3逐渐降低至栽培密度2 500株/hm2的0.99 g/cm3,其中栽培密度2 500株/hm2和2 800 株/hm2这2 个处理林下土壤密度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油松林下土壤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含水量基本一致,栽培密度为2 500 株/hm2和2 800 株/hm2这2 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土壤孔隙度在76.06%~78.10%,栽培密度为3 100 株/hm2和3 400 株/hm2这2 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土壤孔隙度在61.92%~68.27%。

2.4 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Tab.4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ies on soil nutrient content under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由表4 可知,不同栽培密度对油松林下土壤pH 值影响不显著,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影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油松林下土壤pH 值在6.95~7.48;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情况来看,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油松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由栽培密度为3 400株/hm2的6.88 g/kg逐渐增长至栽培密度为2 500株/hm2的9.54 g/kg,4个栽培密度下油松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差异不显著;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土壤全氮含量也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在2.41~2.98 g/kg,其中栽培密度为2 500株/hm2和2 800株/hm2这2个处理林下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为2 800/hm2、3 100 株/hm2、3 400 株/hm2这3 个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油松林下土壤速效氮含量以栽培密度为2 800 株/hm2时为最高,达到了359.98 mg/kg,接着依次为栽培密度为2 500 株/hm(2324.56 mg/kg)、3 100 株/hm2(301.39 mg/kg)、3 400 株/hm(2277.80 mg/kg)时,栽培密度越低,油松林下土壤速效磷含量越高,在栽培密度为2 500 株/hm2时达到了3.72 mg/kg(与密度2 800 株/hm2时处理差异不显著);从速效钾含量情况来看,以栽培密度为2 800 株/hm2时为最大,明显高于栽培密度为3 100株/hm2和3 400株/hm2这2个处理。

3 讨论与结论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为林木提供养分,其生产力直接决定着林木的生长,以及生物产量。本研究发现,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油松人工林株高、胸径、冠幅、单株积材均呈升高的趋势,这与祁万宜[8]、董健[9]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栽植密度会影响植株的群体结构,从而决定植株群体的光能利用水平、干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最终对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密度大的林分,个体间对营养空间的竞争激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林木的生长,与之相反,密度较小的林分,林木具备较大的个体营养空间,这有利于林木的生长[10]。另外,本研究发现,密度较小的林分其林分蓄积量较低,这主要是与其单位面积内林木株数少有关。

合理的林分密度可提升林地养分水平及生产力,增加林地物种多样性,从而改善林分养分状况,及土壤结构[11-12]。本研究发现,不同密度下油松林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这说明栽培密度对土壤物理结构及养分具备明显的影响。综合考虑各指标,建议在甘肃子午岭地区采用2 800株/hm2的栽培密度。

猜你喜欢
油松林油松林分
油松容器育苗技术
抚育间伐对油松林下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北方油松林病虫害预防及措施研究
北方油松育苗技术
建平县规模型油松林近自然化抚育改造技术探究
城市绿化中不同位置油松林木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油松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亚热带地区典型林分氮保留能力的差异及δ15N空间垂直分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