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钧
赓续中华文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主旨。那么,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如何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而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我们认为,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累积,而必须是思想的体悟。文化自信不是理论理性所能胜任的,而是实践理性的结果。
赓续中华文脉不仅是知识的觉醒,更是信仰的觉醒。今天的青年人没有经历过100多年前旧青年的苦闷:装满着一大堆的礼教伦常,固守着无量数的辞赋文章,却不能在西方列强的欺凌面前提出任何救亡图存的主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所有进步的青年看到了希望;今天的青年人也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生的迷思:对西方文明的惊叹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虑并存,對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和对发达国家的艳羡并存——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让振兴中华成为现实,也重新塑造了青年一代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逐渐造就了“平视世界”的一代——100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觉醒,逐步从一种至高的理想变为青年人的生活心态、文化常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且是信仰逐步确立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实践逐步展开的结果。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理论继承,更是实践赓续。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真正确立文化自信,发展的路径极为重要。现在很多青年人开始捧读国学经典,节日里喜欢穿汉服,网络上开始流行古风歌曲,商品中呈现国潮风尚,诗词大会、书法大会、中医大会得到青年人的喜爱,等等,都是可喜可贺的现象。但是,仅仅是这些,只能说我们还停留在前人的创造上。要承担起与新时代新征程相匹配的文化使命,那就要在实践中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文明探索——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创造根植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实践并为这一实践提供文化支撑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成为可能,才是活的文化、永恒的文明。唯此,今天的青年人才有可能创造出与汉赋、唐诗、宋词相并列的文体文章,建设出与长城、故宫相辉映的雄伟建筑,能够在《史记》《资治通鉴》之后续写信史,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后再造典藏,才会产生新的思想家的著作在“五经”之后再传为经典,才有可能有新的文学家的名字续写在屈原、李白、苏轼的后面。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青年要有信心把近百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实践凝结成文脉华章,在历史上留下新时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由信仰而觉醒,在实践中赓续,这就是我们对待中华文脉的应有态度,这也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