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研究

2024-03-01 01:32张文倩
参花(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群众传统

我国拥有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其中,民俗文化占据着重要位置。民俗文化是一种延续至今的风俗和习俗,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传统民俗文化与广大基层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在新时期背景下,应注重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力度,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同时促进民俗文化持久发展。

一、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及内容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文化,并且各地各民族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这种地区特色与民族特色逐渐发展成各地旅游行业的一大热点,相关的宣传与推广都可以将此热点进行放大与再加工。例如,在饮食方面,南北方在传统节日时的饮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端午时节,南方人大多喜欢吃咸粽,而北方人大多喜欢吃甜粽,南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与饮食差异使民俗文化也大有不同,这充分表明了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随着各地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度提高,相关文化机构通常会在传统节日期间,以当地特色饮食习惯与节庆习惯为中心,组织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此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吸引广大基层群众参与其中。另外,传统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建设在群众性、生活性等方面相似度较高,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不但丰富其形式与内容,而且融合难度较低。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主要参与对象都是广大基层群众,且在内容上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交集,而这也正是渗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使群众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各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发展至今,其发展历史较长,形式较为多样,群众基础也相对较为牢固。就现实情况而言,广大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有过接触或受其影响,传统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且其中还有部分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打破了地域,如春节、元宵等全国性的节日,虽然其在形式内容上略有不同,但共性极强,通常会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等。大部分群众更加容易融入自己所熟悉的活动当中,因此,将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的全民性能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除此之外,民俗文化还可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传统民俗文化往往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或是借助其他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对周边或是更远地区的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可以吸引更多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群众参与进来,不仅增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且活动的参与率也会大幅提升,进而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群众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在我国早期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资源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表现出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就当前部分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看,由于相关部门对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缺乏重视,投入的资金与资源有限,只是简单地组织开展一些重复性较强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容易导致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创新,落后于时代等问题,也难以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活动中。

(二)缺乏全面性,导致群众文化建設影响力不足

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往往是由文化馆、艺术中心等相关文化机构发挥主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群众文化建设不够全面化,例如活动只在局部地方开展,或是活动只符合少数人的喜好等,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势必会产生影响。另外,在部分地区还存在活动的开展缺乏持续性、活动并未定期按时组织开展等问题,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缺少足够的硬件设施条件,或是在思想上缺乏创新意识,但从整体上看,都是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并未重视活动的全面性,只是片面地开展活动。

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对策

(一)增强民俗文化建设

就当前实际发展情况看,部分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在传播、组织方面缺乏系统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并未与群众文化建设项目建立起密切联系,既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播力度大打折扣,传承相对滞后,也不利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由此可见,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在新发展时期,要想使群众文化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加强民俗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民俗文化建设工作应循序渐进、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逐步推进文化建设与硬件设施建设。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已有的群众文化设施基础,对民俗文化展示点进行增设、改建或是扩建。例如,文化馆、工人文化宫等相关文化机构可以为民俗文化开辟出一定规模的场地或场所,以此进行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展示。另一方面,还可以策划持续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常态化促进长期带动、辐射的效果。当前,部分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不少地区都会在地标性建筑周围开展与传统民俗文化相关的展览、娱乐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传统民俗文化得到宣传,使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更为丰富,然而其缺点是活动时间短,且娱乐性较强,人们参与其中只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对群众文化事业来说,此类临时性活动并未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而如果能够开展长期持续性的文化活动,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攀升,文化活动在群众心里的印象逐渐加深,民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也会更为突显。

通过民俗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进行,民俗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文化休闲等带来的艺术熏陶,也可以通过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系统化的讲解了解更多民俗文化的知识,使得民俗文化能够被更多人关注和弘扬,还有助于推动当地群众文化建设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也让民俗文化和文化建设工作能在发展中实现共同进步。

(二)以非遗展示民俗文化

当前,我国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含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如抬阁、庙会以及黄帝陵祭典等,这些民俗文化项目不仅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也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进而提升其影响力。因此,各地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时,关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工作,可以站在非遗保护的角度来开展,让优秀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被进一步传播。

例如,在非遗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地方群众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提升活动号召力和吸引力,让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首先,相关部门应依托非遗项目组织开展极具文化内涵且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更好地感悟非遗的深厚内涵、娱乐趣味等特性。其次,当地文化馆也可以对与该非遗项目相关的历史、经济以及文化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其作为宣传内容大力推广,这样既可以突显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也可以提升传统民俗文化的严肃性。另外,对于拥有多个非遗项目的地区,可以依据整个非遗体系,围绕非遗文化对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布局、架构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拥有非遗要素的新机制及模式,将其打造成传播非遗项目的文化中心。这种新的模式能使群众文化建设更具个性化特色,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既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也能够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助力,并且对民俗文化和非遗的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

当前,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有些传统民俗文化出现一定程度地被弱化、被边缘化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大部分地区都在积极地为民俗文化提出非遗申请,以此确保本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而造成传统民俗文化失传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民俗文化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能充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受当前流行文化的冲击,大部分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缺少深入的了解,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受众逐渐减少,影响力有限,甚至会面临失传的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局面,就需要打破民俗文化的传播局限,通过加快民俗文化进入校园的步伐,向青少年群体普及民俗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馆、艺术馆等机构应积极与中小学校取得良好的沟通联系,共同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发展而努力;相关文化单位應向学校提供一些与传统民俗文化相关的项目,例如,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入校园为学生开展宣讲、展演等活动,或是配合教师开展辅助性教学。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组织学生到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进行参观学习,或是在场馆中专门为中小学生开设展馆或服务中心等。除此之外,为了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与重视程度,可与学校、文化机构等开展合作,由相关部门出资,文化馆安排活动时间、场地以及工作人员等,联系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或者邀请研究民俗文化的学者,在文化馆内面向群众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一方面,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进入校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丰富中小学校校内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优秀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群体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也有了向学生宣传民俗文化的机会,拓宽了民俗文化的影响范围,有助于提高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民俗文化渗透进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与长期性的工作。由于受到地理、气候、历史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将传统民俗文化渗透进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与当地特色、需求较为适合的形式、内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运用专业性知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做到巧妙结合,并创造出预期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传统民俗文化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想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需要多层面、全方位地与群众文化建设相融合,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发展的眼光立足于时代,探寻地方特色,满足大众需求,将传统民俗文化渗透进群众文化建设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二者能够共同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英.探析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J].参花(上),2023(05):119-121.

[2]李楠洁.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分析[J].参花(下),2023(01):119-121.

[3]张昊德.基于群众文化建设的传统民俗文化渗透[J].中国文艺家,2022(06):169-171.

[4]谢春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研究[J].参花(下),2022(01):128-130.

[5]王铎.关于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J].文化产业,2021(27):106-108.

[6]“改革开放40年·温州宗教工作”系列之五 让优秀传统文化占领基层群众精神阵地 温州市创新举措推进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弘扬[J].中国宗教,2018(12):42-43.

[7]周海阳.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J].时代报告,2020(02):146-147.

[8]毛天俊.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J].大观(论坛),2019(08):132-133.

[9]于洪英.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相关研究[J].大众文艺,2020(12):

11-12.

(作者简介:张文倩,女,本科,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民俗艺术研究所,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群众传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多让群众咧嘴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老传统当传承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