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是西方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管乐艺术。自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表现为大批经典作品的诞生、诸多优秀演奏者的出现以及教学体系的完善等多个方面。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还需要对中国萨克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审视和思考,并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结合两首佳作,从创作、演奏、推广等方面,就新时期中国萨克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
一、中国萨克斯发展历程回望
萨克斯是西方管乐器,于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在当时的自强军乐队中,便已经有了萨克斯的身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萨克斯以上海为主要发展阵地。当时的上海娱乐业尤为发达,在新仙林、大都会、百乐门和仙乐斯四大舞厅中,先后成立了多支爵士乐队,萨克斯正是爵士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此后,其发展一度停滞,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迎来了复苏。随着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萨克斯的音乐价值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认知和重视,也涌现出诸多优秀的演奏者和作品。
在创作方面,得益于中国悠久而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诸多民歌、民乐先后被改编为萨克斯曲目。如《放牛山歌》《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这些民歌与民乐本身就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以萨克斯的形式呈现出来后,能带给观众既熟悉又新奇的审美体验,为萨克斯的普及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有多位作曲家开启了中国原创萨克斯作品的进程。如著名作曲家黄安伦创作《中国畅想曲第三号》、梁雷创作的《京剧独白》等,均获得了演奏者和观众的普遍认可,这些作品在尊重萨克斯形制和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和技法的借鉴,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风格,因此不仅在国内流传,也在世界舞台上也大放异彩。
在演奏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清泉、谢进歧、于锡彬、杜银鲛等一批来自军乐团的萨克斯演奏家脱颖而出,他们依托诸多作品,对民族化演奏技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同时也在多所专业院校中担任教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演奏人才。近年来,中国演奏家在萨克斯的创作中,改编和原创并行,佳作频出。先后有多位青年演奏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奖,专业萨克斯教学体系也构建完成。一百年来,萨克斯在中国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再到硕果累累,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新时期下,萨克斯的内外发展环境有了新的变化,需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进行更加全面的审视和思考,明确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两首中国萨克斯名作创作与演奏分析
(一)黎国荃《渔舟唱晚》创作与演奏分析
《渔舟唱晚》是我国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后来由著名作曲家黎国荃将其改编为萨克斯曲目,也是当代萨克斯学习和演奏的必选曲目之一。
该曲采用西方音乐常见的变奏曲式结构。首先是一个自由的华彩乐段,展示了温润优美的曲风。随后对乐句的音头进行强调,如同寺院传来的钟声。其次是舒展的主题乐段。古筝曲《渔舟唱晚》以旋律动听而著称,对此作者在改编中也对原曲的旋律予以充分保留。先是采用五声调式,而后用萨克斯柔美的音色表现小船缓缓推开平静的水面,夕阳斜照,水面泛起粼粼的波光。随后连续出现的八个小节的颤音,既是对之前所述音乐形象的强化,同时也起到了过渡作用,旋律自然回归到了主音A后结束本段。第三部分是激昂的快板。经过了一天的劳作后,船舱已经被鱼填满,渔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因此,这部分使用了快板,之前经常出现的连贯旋律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欢快并富含颗粒感的吐音。同时作者也在节奏上借鉴了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手法,虽然音符数量减少了,但是速度却未因此变慢,且逐步将乐曲推向了最高潮。最后一部分是带有再现的尾声。高潮过后,一切归于平静,通过对开始部分的旋律再现,再一次将夕阳西下,船桨轻摇,渔民高兴归家的景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并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空间。
从演奏方面看,该曲的演奏要点在于既要有扎实的演奏技法,同时又要对作品表现所需要的特殊技巧灵活掌握。在音色调控方面,《渔舟唱晚》萨克斯乐曲中,大部分是散板和慢板,其中又以附点长音居多,因此演奏时的气息一定要饱满,先保证音色的完整和连贯,在此基础上通过颤音和滑音对旋律进行润色。在乐句的把握上,中国传统乐曲中的乐句讲究起承转合分明,轻重疾徐有致。因此,演奏者要充分尊重这一特点,通过对每一个乐句进行精细准确地分析,将旋律娓娓道来。在吐音的运用方面,慢板部分中要注意突出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展示出中国乐曲特有的自由感和舒展感。而到了快板部分,吐音演奏则要强调清晰感和颗粒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曲作为萨克斯改编曲中的佳作,既充分展示了萨克斯的形制和音色特點,又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为后来改编曲的创作和演奏起到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黄安伦《中国畅想曲第三号》创作与演奏分析
黄安伦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曾先后创作了多首声乐和器乐佳作。《中国畅想曲第三号》则是其在萨克斯领域的代表作。该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也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萨克斯原创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华彩乐段,特点在于作者在多个音的音头处理上都借鉴了民歌创作手法,并进行了加重处理,同时又用频繁的强弱记号展示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随后则是八六拍断音的缓慢进行,也预示着下一乐章情绪的转变。第二乐章中,先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平稳进行的旋律仿佛将观众带到了西北广袤的大草原上,一望无际的蓝天和白云,尽情奔跑的马儿和悠然吃草的牛羊,都营造出了美好祥和的音乐氛围,也让萨克斯温润质朴的音色得到了全面展示。而大量装饰音的巧妙运用,则再一次凸显了作品的民族风格。第三乐章是快板,情绪与前两个乐章截然不同。大量的重音记号和跳跃节奏,将作者欢快的心情予以淋漓尽致地的展示。同时,作者多次使用转调,由此也出现了多个临时升降号,实现了乐章音乐风格变化与统一的融合。第四乐章使用高音萨克斯进行演奏,音域较高,音色明亮,再一次表现出作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第五乐章是小快板,作者通过对民族乐器锣鼓音色的模仿以及对六度、七度大跳音程的运用,营造出热闹的场景,再次频繁出现的装饰音则为音乐增添了些许灵动色彩,最终在祥和欢庆的气氛中结束全曲。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畅想曲第三号》作为中国原创萨克斯作品的开山之作,这首曲目形式完整,内容丰富,并且运用了多项全新的理念和手法,如对装饰音大量而巧妙地运用,使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演奏家进行演奏,都可以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又如在乐曲的结构方面,虽然从表面看,作者采用了西方音乐中常见的五个乐章结构,其实却是与中国传统音乐中“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暗合,作品也由此获得了中西合璧的全新效果。
从演奏方面看,由于作者采用了创新的理念和技法,因此该曲演奏有诸多独到之处。如,第一乐章虽然是一个散板乐章,节奏看似较为自由,其实在处理上有着严格的要求。演奏者必须对节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准确把握,才能表现出“散而不乱”的特殊效果。第二乐章中则出现了对民族乐器二胡音色的模仿,用萨克斯这一西方管乐器来模仿中国的拉弦乐器,这在之前的作品中绝无仅有。演奏时既需要手指快速而准确,同时又要加入舌与唇的配合,才能将二胡的滑音模仿得惟妙惟肖。第三乐章中大量出现的临时升降号很容易让演奏者手忙脚乱,对此要在练习中重点关注,在演奏时提前做好准备。第五乐章则需要重点突出乐曲欢快的情绪,充分发挥出装饰音的作用,最终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三、新时期中国萨克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改编与原创并行
量多质优的作品无疑是一门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萨克斯自然也不例外。通过回顾其百年发展历程看,其在创作方面主要包含改编和原创两种类型。事实证明,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必要的,还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入完善,夯实作品基础。首先,在改编方面,中国有着极为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实施,大量优秀民歌、民乐资源得到了挖掘和展示,更为创作者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新空间。因此,改编不仅是可行的,也是作品民族化基础所在,更是创作者的文化责任和义务所在。其次,在原创方面,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并行,两者缺一不可。历史也充分证明,中国创作者完全有能力推出形式完整、内容丰富的原创萨克斯佳作。而且在今后的原创中,还需要在坚持民族化风格的基础上,做到三个面向:第一,面向当代生活。要尽可能让萨克斯这门相对小众的艺术和当代人、当代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加速其推广和传播速度。第二,面向现代传播。当推出新作品后,要借助多种渠道对其进行推广和宣传,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要树立主动传播的意识,避免出现“酒香巷子深”的状况。第三,面向产业发展。产业化发展将是今后中国萨克斯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类原创作品也要积极参与竞争,以强化自身的市场属性,为产业化发展做好准备。
(二)理论与实践融合
演奏是沟通作品和观众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一方面,西方萨克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演奏技法;另一方面,中国萨克斯演奏者在实践中积累了诸多民族化的演奏理念、经验和技法。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演奏技法进行总结,继而获得观众的认同。首先,在理论方面,应该通过对诸多中国萨克斯作品演奏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出演奏理论成果,并作为当代演奏者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中国萨克斯作品具有民族化属性,并与中国演奏者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亲近性,所以在演奏方面是有共性可循的。如对一些民歌、民乐音色的模仿,演奏者的呼吸和身体状态等,均有规律性空间可供探讨。这些理论成果可以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中国萨克斯作品的演奏效果。其次,在实践方面,需要演奏者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面对一首内涵丰富的中国作品时,不能仅做简单的音乐分析后便开始演奏,而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使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演奏者个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音乐素养、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丰富与提升。
(三)宣传与推广并重
一方面,一百年前萨克斯从西方传入中国,虽然进程坎坷,但是百年后仍然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成就。中国萨克斯已经以独特的创作和演奏风格在世界萨克斯舞台上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从世界萨克斯艺术的角度而言,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中国萨克斯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海外传播也是今后中国萨克斯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豐富和壮大。第一,在传播主体上,个人和团体要积极参与各项世界性的萨克斯创作、演出等交流活动。特别是个人演奏者,应树立起海外传播意识,主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萨克斯作品。第二,在传播内容上,可首选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萨克斯作品,并在传播过程中树立和彰显文化自信。第三,在传播渠道上,要坚持线下和线上并重。线下是指积极举办演出、发行音像制品等;线上则是通过专题网站、短视频平台等宣传中国萨克斯艺术,获得立体化的传播效果,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百多年前,萨克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开始了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最初运用于乐队中,到改编和原创作品的推出,再到今天形成了独立的创作和演奏体系,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展望未来,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加鲜明,中国萨克斯发展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此需要在尊重萨克斯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民族化理念,继续推出一大批中国萨克斯佳作,并通过特色化的演奏获得国内外观众的共同认可,方能实现萨克斯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中国萨克斯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萨克斯艺术的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渝睿.萨克斯管教学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的价值分析[J].艺术评鉴,2022(20):97-100.
[2]王一晋.民族音乐在萨克斯作品中的应用[J].大观(论坛),2022(06):39-41.
(作者简介:赵岱琛,男,硕士研究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萨克斯演奏)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