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初年平定剑南西山羌蕃诸部战事考

2024-02-28 01:37:45杨铭
文史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战事

杨铭

摘 要:1998年在河南偃师出土《唐故工部尚书郭虚己墓志》,披露了郭虚己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出任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以后,唐朝与吐蕃在剑南西山发生的几次重大战役。不过两唐书等文献却对这些事件缺载,或语焉不详。根据相关金石碑铭以及文献资料,包括墓志所载,可发现天宝五载至八载之间,由郭虚已统领、鲜于仲通等参与的剑南西山系列战役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它们涉及战役地点、重要人物、民族部落等。这些战事对唐蕃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郭虚已;剑南西山;唐蕃关系;战事

1998年在河南偃师出土《唐故工部尚書郭虚己墓志》,2000年《文物》发表了偃师博物馆樊有升等撰写的《唐故工部尚书郭虚己墓志》一文。文中对该碑的出土时间、地点及保护情况进行了描述,录出了碑文,指出此碑由颜真卿书写,艺术价值颇高。[1]郭在西南的事迹,樊有升的文章据墓志所载归纳为:郭虚己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出任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以后,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发生了几次两唐书不载的重大事件:其一是“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其二是“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其三是“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四十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鉴于该文并未深入讨论这三件大事,故本文围绕郭虚己出任剑南的背景,上述事件涉及的人名、地名、族名等展开讨论,以补碑志之所缺。

一、“奏诛羌豪董哥罗”

展开讨论之前,先对唐朝与吐蕃从天宝初年以来的对抗形势说几句。自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吐蕃因金城公主入藏继而得河西九曲之地以来,一直到天宝初年,双方在西南、西北两个方向上时有战事,总体上是小战不断,大战亦见,局势可控。但自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金城公主去世后,吐蕃在西域方面持续扩张,以对葱岭以南的勃律、护密的争夺为导火索,进入天宝以后双方终于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冲突。至“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以前,双方在陇右、西域的交战出现曲折拉锯的局面,宏观而论,唐朝略占上方。为了配合唐朝军队在西北的活动,西南方面则有鲜于仲通征“弱水西山八国”[2],随即设置保宁都护府这一事件。这一系列的军事、行政措施便是在当时已任剑南节度的郭虚己统帅下开展的。

依照郭虚己墓志的线索,其出任剑南的首功便是“奏诛羌豪董哥罗”。

墓志说:“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墓志说是因为郭上奏朝廷,故而诛董哥罗。更为具体的细节是由《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三《颜真卿八》“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透露的,其曰:“天宝五载,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郭公虚己代琼节制,郭以庶务一皆仗公。公素怀感激,竭诚受委,故幕府之事,无遗谞焉。六载拜监察御史。公诛羌豪董哥罗等数十人,以靖八州之地。”[3]

很明显,具体执行“诛羌豪董哥罗等数十人,以靖八州之地”的,是天宝六载拜监察御史、后来任“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的鲜于仲通,而郭虚己因是其上级,所有要事均由其上传下达,所以郭虚己墓志载“公奏诛之”,将其事由记于其中。那么,所谓的“羌豪董哥罗”是什么人呢,出自西南什么民族呢?墓志提到的“西山底定”是什么事件呢?以下详论之。

首先,“西山”即指剑南西山。《旧唐书·东女国传》载:“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七月,其王汤立悉与哥邻国王董卧庭、白狗国王罗陀忽、逋租国王弟邓吉知、南水国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国王董辟和、悉董国王汤息赞、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率其种落诣剑南西川内附”。弱水是东女的附庸,故常将东女、弱水视为一国,史称“西山八国”。这八国分布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水、茂县、汶川、理县以西,直至西藏昌都等地。这一带地处唐朝和吐蕃交往的要冲,是双方不断厮杀的战场,而羌人是双方都要竭力争夺的对象;双方中吐蕃约占上风。史载:西山八国“自中原多故,皆为吐蕃所役属。其部落,大者不过三二千户,各置县令十数人理之。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4]

有关西山八国的族属,可以从汉文文献记载的一系列国王、王后及其近侍相嫔们的名字中去考察。法国学者石泰安曾归纳过,其中的“董”和“汤”两个姓氏名称最为常见,并认为剑南以西山区(即四川界内)所有小国的王后及其大臣(肯定为同一氏族)不是姓汤就是姓董。这些“董”和“汤”可能出自古代藏族的ldong“董”和stong“东”(汤)这两大氏族,ldong是用来指木雅人的,而stong或gtong则指苏毗人,均系广义的羌族;而且无论是在语音方面,还是在词形方面,东族(stong)部落都非常容易与董族(ldong/gdong)部落相混淆。[5]

李绍明先生不同意石泰安的观点。他认为唐代西山八国均是古代羌人之后,其中哥邻后来即演变成今嘉戎藏族,而白狗等与哥邻同族。他们与苏毗没有关系。石泰安等之所以出现错误,是因为他把属于苏毗族的女国与位于今昌都地区的东女国混淆起来了。[6]格勒先生的观点与李绍明的观点相近,不过他把《旧唐书·东女国》记载的哥邻国王董姓,对译的藏文是stong,而不是ldon。他认为董姓是藏族传说中介于汉地和藏地之间的“六族”之一,因而“西山八国”的主要民族是一些与藏族有密切渊源关系而又各有不同种姓的古羌人。[7]

笔者赞同李绍明和格勒的观点。为了进一步确立“羌豪董哥罗”的身份,这里尚可补充的是,在西山八国中,董姓酋长是很多的。除上述之外,仅《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七载肃宗朝(公元756—762年)广州都督杨谭撰《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所记剑南的一次战役中,就有“统八国子弟八千余众”的诸多董姓将领,如:八国招讨副使左羽林军大将军董当,左羽林军将军董旁郎、董毕郎,右羽林董利、董哥弄,左骁卫将军董利峰,左武卫将军董奉仇。[8]

这些姓董的人,均是归附唐朝的西山八国的羌人首领及其子弟。

二、“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其次是“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关于“千碉”,《隋书·附国传》说:“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而附国“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往往有羌”,其中就有“千碉”。这些羌人“并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其风俗略同于党项,或役属吐谷浑,或附附国。”《隋书·崔仲方传》亦载:“后数载,转会州总管。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令仲方击之,与贼三十余战,紫祖、四邻、望方、涉题、千碉、小铁围山、白男王、弱水等诸部悉平。赐奴婢一百三十口,黄金三十斤,杂物称是。”崔仲方所任的会州,治今四川阿坝茂县、汶川之间,“千碉”应距离不远。唐人说:“黨项之西,千碉国也”,严格地讲,千碉是在隋代党项的西南。[9]“千碉羌”地望所在的今四川阿坝小金县、金川县境内,至今尚存数量较多的碉楼,据今人调查的分布情况是:小金县5座,其中沃日乡2座,达维乡、两河乡和潘安乡各1座;金川县14座,分别为俄热乡和阿科里乡各3座,咯尔乡、万林乡各2座,集沐乡、安宁乡、曾达乡和马尔帮乡各1座。[10]这些实物的存在,对于确定“千碉羌”今天的地址有一定的帮助。

入唐之后,“千碉羌”被吐蕃征服,其名称演变为后来所谓“西山八国”的“逋租国”,其地仍在今四川阿坝的小金县境,贞元年间,被韦皋遣军出雅州灵关道攻破。具体情况是,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分兵九路进击吐蕃,其中一路由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三千分别出灵关、夏阳进攻逋租、偏松等城。“灵关”在雅州北,今宝兴县南,“逋租城”在今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沃日河一带,显见“逋租国”乃在今小金县境,其部族当系唐前期之“千碉羌”。[11]

至于墓志说“擒其宰相”,这里不清楚的是指吐蕃的宰相,还是“千碉羌”即“逋租国”的宰相。不过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指吐蕃的宰相。因为按照西山八国“大者不过三二千户”的规模来看,不大可能有宰相之设,故这里应该是说吐蕃的宰相。不过,检索相关藏汉文献,并未得见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前后唐朝在西南方向擒获有吐蕃宰相一事。只是《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记载,天宝八载九月,“陇右节度使破吐蕃,获其平章事元论棣郭献之”。为此,唐玄宗还下诏“吐蕃平章事元论棣郭,戎帐酋渠,蕃庭要重,计穷力屈,既入为俘,舍罪申恩,特授官秩。可授左威卫翊府中郎将员外置同正员,留宿卫,仍赐宅以安置”[12],可见确有其事。不过,“吐蕃平章事元论棣郭”被擒之事与郭虚己墓志所载的“擒其宰相”时间不合,且方向不一致,是否同一事件,尚需探讨。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郭虚己擒获的不是吐蕃的宰相,而是一般的地方官吏,或统治一方的将军一级的官吏。因为出任吐蕃官吏的人,一般均带有官称或尊称,即“尚”(zhang)或“论”(blon),前者的基本词义为“舅”,在唐代吐蕃史的语境中,系指吐蕃王室的外戚;后者的基本词义为“臣”,是王族或其他贵族入朝为官者的衔称。[13]而唐人并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区别,往往可能遇到有称为“论”(blon)的人,就以为他是“宰相”。这种误会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拨川郡王碑》碑铭有“戎言谓宰曰论,因而氏焉”的说法,可见在唐朝时期已经有这么一种认识。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九《南诏德化碑》记载,郭虚己在天宝七载任上,还涉及唐朝与南诏关系的一些事情。该碑文说天宝七载南诏王位更替之后,李宓居中反间,挑拨南诏与“诸爨”之间的关系,并虚报南诏违背朝廷旨意。幸“赖节度郭虚己仁鉴,方表我无辜”。结果“李宓寻被贬流,崇道因而亡溃”。[14]但其中的细节,目前尚未查得资料详说,故置之不论。

三、“破摩弥、咄霸等八国卅余城”

其三是“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卅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15]。仍引《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三“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为证:

天宝六载……,郭公将图弱水西之八国,奏公入觐,元宗骇异之,即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兼侍御史蜀郡司马剑南行军司马。既略三河,收其八国,长驱至故洪州,与哥舒翰陇右官军相遇于横岭,鸣鼓而还。及郭公云亡,恸哭之曰:“公亡矣,吾无为为善乎?”初,郭公对扬天休,每荐公有文武之材,堪方面之寄,至是遂拜公为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剑南节度副大使。公当大任,既竭丹诚,射讨吐蕃摩弥城,拔之,改洪州为保宁都护府,堑弱水为蕃汉之界,收户数十万,辟土千余里。[16]

文中的“三河”,即赐支河(黄河)、江水(岷江)、弱水(大金川),这就是“弱水西山八国”天宝时分布的地方。郭声波先生认为,天宝八载鲜于仲通与哥舒翰相遇于“横岭”,当非至“故洪州”时事,而是略地“弱水西山八国”时,前锋经“三河”之一的黄河上游白兰地区到达大积石山,与哥舒翰军偶然际遇。“横岭”在“三河”地区之北,即陇右道与剑南道的界山——大积石山(今阿尼玛卿山)。天宝中叶哥舒翰军正与吐蕃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地区激战,其游骑或侦骑抵达大积石山一带,与鲜于仲通军前锋相遇是完全可能的。[17]

“摩弥城”,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之《唐十道图》作“么弥城”,其南有清远城,其北有米通勃罗山。[18]清远城即清远国都城,以图中位置度之,约在今四川阿坝县一带,则摩弥城当在其西北的白兰国境,或即白兰国都城,在今青海达日县一带;“米通勃罗山”疑即鲜于仲通军前锋所达“横岭”的蕃语称呼。[19]有关“射讨吐蕃摩弥城,拔之”一事,尚有其他史料佐证。《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杜甫”之《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曰:“臣之兄承训,自没蕃以来,长望生还,伪亲信于赞普,探其深意,意者报复摩弥、青海之役决矣。同谋誓众于前后没落之徒,曲成翻动,阴合应接,积有岁时。每汉使回、蕃使至,帛书隐语,累尝恳论。”可见,“射讨吐蕃摩弥城,拔之”一战,吐蕃方面大败,损失惨重,就连吐蕃赞普都耿耿于怀,意欲择机报复。

“咄霸”,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之《唐十道图》作“土霸城”。[20]《旧唐书·东女国传》:“贞元九年七月,……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率其种落诣剑南西川内附。”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之《唐十道图》于安戎城西北标有清远城、正北标有土霸城的记载,如此清远国的都城清远城在今阿坝县境,咄霸国的都城土霸城在今红原县南部,清远国、咄霸国分别是由隋代的“迷桑羌”和“舂桑羌”发展、演变而来的。[21]

最后,墓志所说的“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应是误记,或最初设想的是这个名称。因为《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八载闰六月己丑,剑南索磨川新置都护府,宜以保宁为名。”说明天宝八载设置的都护府最后确以“保宁”为名。

结 语

美国学者白桂思在其名著《吐蕃在中亚》一书中曾经指出,经过一系列的与突骑施、白衣大食以及吐蕃的战争,公元750年是唐朝的政治和军事势力在西域的影响达到顶点的时间,同时也是吐蕃在军事上的一个低点。[22]同样,通过前面以《郭虚己墓志》为线索进行的讨论来看,唐朝为了配合其在陇右道对吐蕃的进攻,也为了切断吐蕃南下通往南诏的道路,从天宝初年开始策划的一系列战事,也达到了预设的目的。不过,由于“安史之乱”很快爆发,吐蕃大肆入侵河陇、西域一样,在西南方向的“西洱河战役”中,唐军大败,南诏投向吐蕃。唐朝在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上均遭受惨败,很快陷入了衰退的中唐时期。这恐怕是《郭虚己墓志》主人所始料不及的。

注释:

[1]樊有升、鲍虎取:《偃师出土颜真卿撰并书郭虚己墓志》,《文物》2000年第10期;赵文成、赵君平编选《新出唐墓志百种》,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199页。

[2]这里的“弱水西山八国”,指今大金川及其上游地区,参见郭声波:《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8][14][1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0页。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东女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79页。

[5]石泰安著,耿升译《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75—76页。

[6]李绍明:《唐代西山诸羌考略》,《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7]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3—74页。

[9]李敬洵:《四川通史》第三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223页。

[10]石硕等:《青藏高原碉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11][21]郭声波:《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12](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4页。

[13]巴桑旺堆:《〈韦协〉译注》(一),《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

[15]樊有升等原释为“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卅余城。”

[17]郭声波认为这里所谓“故洪州”,是指两《唐志》所载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以内附钵南羌伏浪恐部落所置之羁縻“拱州”,治今四川马尔康县临梭磨河,在松州都督府西南。参见郭声波:《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8]《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19]郭声波:《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0]《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22][美]白桂思著,付建河譯《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页。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二级教授

猜你喜欢
战事
“战事”到“边事”背后孟姜女故事的时代叙事
今古文创(2020年27期)2020-09-10 07:22:44
舞者Franklin的中国“战事”
5G集成芯片“战事”已起
木兰从军
中国最早记载的一场战事竟因盐而起
中国盐业(2019年3期)2019-04-25 13:10:40
高通联发科抢跑入局加速普及:5G手机芯片“战事”已开
援越抗美战事回忆点滴
文史春秋(2017年10期)2017-11-29 01:31:38
亲历乌镇媒体战事的几点感受
传媒评论(2017年12期)2017-03-01 07:05:10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08
棋盘掀战事,高手齐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