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荫
摘 要:从夏朝中经商再至周朝都实行以天子为核心、根据王城距离远近和亲疏关系形成的“五服”制度以及相应的朝贡制度;其间各代亦有所变化发展。
关键词:夏王朝;商王朝;西周王朝;东周王朝
一、夏王朝
黄帝族的一支夏后氏,居住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约公元前21世纪时,夏后氏向东发展到了阳城地方(今河南省郑州市之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一带),最先形成民族和进入阶级社会。夏族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有夏一代,从夏王禹至发(桀父)都一直与东夷大姓有仍氏和莘氏等维持着婚姻关系。
夏王朝的统治疆域分为“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等,每服大约管辖五百里。五服是政治区划,是依据与王城距离的远近、关系的亲疏划分的。“甸服”,天子之国(又称王城,或称王畿或国畿或邦畿),是天子直接管理之地,王室成员住在这里。“侯服”,诸侯之地,无论他们与夏天子是同姓还是异姓,都与天子有臣属关系。“绥服”,华夏庶人之地,设官治理,受天子安抚,推行礼乐法度与文章教化。“要服”,诸“夷”人居住之地,夏王化影响所及,要受一定约束,顺从天子。“荒服”,为政教所不及之地,住牧在这荒远的夷、蛮、戎、狄人之国或部落人,与夏天子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们表示归附,夏王即予“锡命”,封官赐赏,进行笼络。
夏朝“五服”贡纳制规定:“甸服”为夏王室的直接领地,在这里居住的庶人,要承担王室的一切耗用,近的要交纳各种收获物,远的要交谷粒、粮米。“侯服”是王朝分给卿大夫的采邑,是众诸侯的封地,包括一些封国。这里的诸侯和封国除了要按时进贡外,还要拱卫京师,保证地方安宁。“绥服”是夏王朝设官治理的地区,这里的庶民除了要向夏王朝进贡外,还要戍守疆土,侦察敌情。“要服”为蛮夷人(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王朝只要求他们交纳少量的贡赋,不背叛,不生乱就行了,即后世所谓的羁縻。“荒服”为气候寒冷、多流沙、少水草的荒芜地区,蛮、夷、戎、狄(少数民族)随水草迁徙,流移无常,王朝政教不能及,任其去来。当然也有向往夏朝,不远千里到王城贡献的。
二、商王朝
公元前17世纪60年代初,起源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县东)的商族(帝喾后裔契的子孙),地方仅有“七十里”,是夏朝属下的一个不大的方国。其发展壮大后,通过“十一征”击败了夏朝。夏朝亡,商朝建立。
商王朝同夏王朝一样,王族与东夷族联姻结盟。其与东夷大姓有娀氏联姻,互为庇护和支持,使政权得到稳固和发展。
商王朝中央设置政务官“尹”,管理国政;对诸侯和边疆民族设置“宾”,主持各种仪礼,及迎来送往事务;并设置管理宗教的“十巫、史、作册”等。其对四方民族封赐的首领爵位,也比夏朝的多。
商王朝依旧实行“五服”政治区划贡纳制度。夏王朝外服为四等(侯、绥、要、荒),商王朝外服为五等(侯、甸、男、卫、邦伯)。四方向商贡纳物品仍为土特产品。所谓商朝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管理地区;外服,是指商王间接管理地区。所谓间接,是根据“臣服”而定的——分为“侯、甸、男、卫、邦伯”五服。“侯服”,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诸侯,他们要成为商王朝的“侦察者”或“巡逻者”。“甸服”,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诸侯地区的“耕田人”,为诸侯耕好田。“男服”,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地区的管理者(官员),他们要管好某种事务。“卫服”,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边境地区,他们要成为商王朝的“捍卫者”,保卫商王朝。“邦伯”服,指的是边境以外的少数民族,对之很客气地称其首领、酋长们为邦伯。这就是商朝五服制的外服。商朝五服贡纳制的变化,是社会的变化。
商王朝制定了种种刑法,有“兹人井”“贞王”“贞其卯”“矺”“又”“焚”“烄”等等,很残酷,只有少数的少数民族酋长可以赎免。
商王朝奴隶制度已发展到鼎盛,商朝的统治者大肆掠取奴隶与财富,视奴隶为财富,残暴地役使甚至任意杀害他们。特别是以活人殉葬和祭祀,造成极为恐怖的社会氛围。
三、西周王朝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趁商军大举征伐,掠取奴隶的时候,率军攻入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商王朝灭亡,周朝建立,都镐京(今陕西省长安西北丰镐村附近),史称西周。周人是黄帝族的一支,姓姬,始祖弃(帝喾后裔),居住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
商末,周是受商戎狄压迫的一个小国,自由民人数较多,实行自由民向统治者纳贡的“助法”生产,因此周能很快地发展起来。
西周王朝仍然实行“五服”贡纳区划之治:“甸服”,供日祭;“侯服”,供月祀;“宾服”,供时享;“要服”,边疆的蛮夷君长,供岁贡;“荒服”,边外戎狄酋长,尊周天子为全国君主。西周的五服贡纳制是“因俗”而治,相比前朝,是发展变化了。
西周王朝在朝廷设置“大、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大行人,管理来访的诸侯,听取其来意,转告于天子,或引荐于天子;小行人,则管理诸侯的使者,办理一切有关事务。
西周王朝在朝廷设官,除“大、小行人”之外,还设置有:“象胥”“掌客”“职方氏”和“怀方氏”职官。由于后来边疆的小国小邦都归附了,要向周天子称臣、朝贡,事务多了,于是周朝廷增添了各种相关机构。
四、东周王朝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后,史称东周。其后以公元前476年为界,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国家政权由基本统一走向诸侯林立;战国时期,发展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大国争雄局面。
春秋时期,由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不得分封诸侯。战国时期,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权力为诸侯掌握,各诸侯成为所控制地区的一切权力的拥有者,各自进行分封,于是出现“诸侯分封诸侯”的现象。
起初,总形势是:“先同姓,后异姓,再后异族”,“和亲”普遍化,“尊崇周王,驱逐夷狄”。之后又有七个诸侯国的激烈争战,促使各族的相继融合,华夏族因之不断地壮大了。
六个诸侯国的先后亡国是:韩国,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俘虏韩王安,韩亡。赵国,亡国两次:公元前228年,秦用反奸计,罢赵国名将廉颇,秦大将王翦率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公元前221年,秦又用反奸计,撤了赵国名将李牧,赵国彻底灭亡。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入魏都大梁,又用黄河水灌之。三个月后,魏亡。楚國,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围攻楚国国都寿春,俘虏楚王;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渡过长江平定江南,楚亡。燕国,公元前222年,秦王贲率军打下辽东,俘虏燕王喜;接着又打下代城,俘虏代王嘉,燕亡。齐国,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亡。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由夏朝开始的以天子为核心,根据王城距离远近和亲疏关系形成的“五服”制度以及相应的朝贡制度,至周代而走向衰亡。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