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燕菊
“四链”融合的基础是“产业链”,核心是“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提供资本和智力支持,最终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长期以来成为区域创新政策高地,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四链”融合的发展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国家高新区将重点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抓牢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集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截至2023年底,国家高新区由2012年的89 个增长到178个,多年来坚持创新引领、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人才与资本配套支撑,形成创新、产业、人才高地,逐步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聚集了众多高端创新资源,根据《“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50%,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 倍,国际专利PCT 申请量占全国的49.4%。孵化器是链接创新和产业的纽带,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国家高新区孵化载体数量是2015年的2.2 倍,许多科技成果得到应用或实现产业化。
国家高新区还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138 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2022年新增31 个。国家高新区培育和聚集了全国67.1% 的科创板上市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35.9% 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高新区实现了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产业链反哺创新链,诞生了超过50% 的“中国生物医药百强”企业、90%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
国家高新区是技术人才聚集的重要区域,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高新区研发人员总量由2012年的325 万人提高到2021年的572 万人,居世界首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全国的12.5 倍。80% 以上国家高新区出台了人才相关政策,聚焦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等领域。部分地区力度尤其大,如佛山高新区出台并修订《佛山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专项引导资金实施办法》,引进74个高质量人才团队,并按登记资金扶持创新团队,通过核心成员享受区域落户居留、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特定生活待遇留住人才。
资金是构建创新产业生态的重要支撑,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升创新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激发人才活力。国家级高新区的资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强,主要体现是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按照2020年高新区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数据计算,全国高新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达1600 亿元,超百亿元的有中关村科技园、南昌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4 个国家高新区。一半以上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政策,如合肥高新区投资基金有两百多支,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等,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了以青创资金、瞪羚贷、科创贷等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
企业是实现“四链”融合的关键载体,是产业链的整合对象、创新链的溢出或承接载体、资金链的运作或使用对象、人才链的培养或应用载体,但是企业主体参与“四链”融合的内驱力不够,企业宏观意识、全局意识不强,导致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未来需增加企业主体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参与度。
人才是产业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相较于快速更新发展的产业,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参与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程度不高,对于人才培育稍显滞后和脱节。人才是产业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国家高新区对口技术研发岗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亟需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创企业是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创新主体,但由于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的经营评估无历史参照,以及对行业的判断偏差等问题,导致科技初创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另外,国家或地方对于企业的补贴或基金支持的投向不精准,部分科创基金投资方向偏离科创企业。
国家高新区缺少高技术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各参与主体不能及时与其他相关单位对接,不能及时了解、反馈信息,亟需增加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企业主体、院校科研机构、服务类机构等各类参与主体的信息沟通渠道。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聚焦“四链”深度融合,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以资金链赋能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实现区域经济10% 以上的高速发展,促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依托已有产业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向高价值链延伸,实现产业集群向产业创新集群的转变。苏州高新区初期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区内有1700 多家外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等高价值产业聚集地,逐步完成从制造产业集群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创新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
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苏州高新区以创新为起点创造和培育新兴产业,将创新资源注入产业,初期通过引进科研院所增加“科技内核”,逐步形成良性产业链条,孵化出了优质项目和企业,如在生物医药领域,苏州高新区引导聚集各类生物技术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实现了生物医药跨越式发展。
苏州高新区率先开始抢人才策略,实施“英才计划”、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大数据和高端制造等产业领域率先开始“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通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打造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良好制度环境,2021年园区通过持续跟踪、深度研究与三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环节,发布紧缺和急需“人才地图”,增强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匹配度。2022年园区在全省首创生物医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首开生物医药工程高级职称评审通道,以机制改革畅通生物医药人才的成长通道。通过英才导师制、专业技术类培训、管理者技能提升训练营、创新研修班等培育各类人才,吸引了前沿科技领域的众多高层次人才,为苏州高新区打造创新产业集群提供了人才支撑。
苏州高新区为企业、人才等提供了一系列资金政策,其中“苏科贷”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高新贷”重点支持区内领军人物创办或参股的企业,“数字贷”重点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智能制造、区块链等相关业务的企业,“人才贷”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及所在的高技术企业。另外,苏州高新区还设立了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等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区内汇聚高瓴资本等创投机构进行“股权投资”,为科创企业提供管家式基金服务。试点并成功发行了全国首支“知识产权证券化”医疗器械产品,实现了知识产权变“资产”。
以创新发展促产业链补链强链,以产业链发展指导创新方向,实现双方互融互通。
一是加强创新科技成果孵化落地。创新成果转化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点任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 至70%,未来要逐步完善从“技术创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增强企业主体发展内驱力。企业是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高新区内重点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合、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三是加大培育创新联合体。由高新区内链主企业牵头,依托其科研、产业、资源整合能力,聚合产学研优势力量,联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依托高新区内平台载体、应用场景、授权专利等导入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和创新合作,充分解决技术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四是加快现代化产业链的建设。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推进稳定高效、有韧性的现代产业链建设。国家高新区各重点产业链条推广链长链主制,以产业集群化发展锻造产业链“长板”,围绕高新区主导及新兴产业链在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薄弱环节进行再造补“短板”,强化“链式思维”,以供应链上下游延链与缺失环节补链为重点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
积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拓展人才链,并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发展。
一是了解创新人才需求,创建人才库。深入分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及创新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需求,面向全球招才引智,积极引进高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未来高新区所需的专业人才类型,探索编制区域主导产业人才图谱,建立人才库。
二是加强校企互动,培育培训人才。推进精准就业,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对口就业,构建科技、教育协同支撑的生态系统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在国家高新区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人才、技术适应产业发展,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是加强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建立完善人才创新产业金融支撑平台,鼓励“人才贷”“创新创业贷”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企业为人才提供贷款、投融资、风险保障等支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项目申报、生活保障等服务,构建人才全流程服务链条,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产业生态圈。
四是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对标国际通行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指标,建立人才评定标准体系,构建体现人才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人才资质区域互认,实现人才快速、自由、便捷地共享流通,解决各区域间人才难以协作发展的困境。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培育资金链,充分发挥资金链的作用,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创新速度、加快产业链壮大。
一是盘活资金链,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强化资金有效对接,明确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平台、企业、项目范围。厘清创新资本的使用边界,引导资本有序进入各个科技创新、产业领域,提高资金在创新产业链上配置的灵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建立区域政府引导基金,增加政府财政对产业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强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扶持。积极搭建能覆盖“四链”各环节的资本运营平台,大力发展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打破银行传统信贷评价模式,探索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等担保方式,积极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加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高新区内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保险、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多样化服务。聚焦企业投融资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搭建精准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集合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打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四链”融合是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政策、营商环境、信息平台等方面的保障,打造“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
一是加强“四链”融合顶层设计。以产业链为基础,以创新链为核心,以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为关键,强化人才链、资金链的要素支持,加快国家高新区“四链”融合顶层设计,协调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对高新区“四链”融合工作进行全面统筹,有条件地区可考虑编制高新区“四链”融合发展行动方案。
二是打造高效能政策链。因地制宜设立不同开发区的创新和产业政策制度,以产业链为基础,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配置人才链、资金链,制定包括产业、创新、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的全链条政策,促进高质量产业链、高水平创新链的发展。
三是优化国家高新区营商环境。营造有利于“四链”深度融合的政务环境、科研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到审批事项少、收费标准低、办事效率高、服务水平好,做优“服务链”,助推“有效”市场驱动。
四是建立“四链”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方共同参与融合的供需对接机制,加快打造市场服务组织和中介平台,将高新区管委会、企业主体、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链接起来,提供精准信息,增强信息互通。
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四链”深度融合,有利于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升级再造;有利于推进高新区与所在区域的联动发展,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打通链上的卡点、堵点,形成稳定供需适配关系,助力高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