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丽,徐伟津,缪斌斌,王越平
(北京服装学院 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中国先人凭借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服饰色彩,这些色彩有五正色(青、赤、黄、白、黑)和五间色(绿、红、碧、紫、骝黄)之分。青色位于五正色之首,被喻为东方之色,从先秦时期就受到人们的喜爱[1-2]。《诗经·郑风》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可见早在周朝就已经将青色运用在服饰色彩上[3-4]。此后历朝历代都可寻到青色的踪迹,到了宋朝青色更是成为了权力和阶级的象征,朝廷最高统治者穿用的服饰、器物多为青色[5]。从古至今,上至天子,下至黎明百姓,皆对青色服饰情有独钟。在人们的脑海里,提到青色往往会联想到绿,但青色和绿色二者究竟有何区别,如何区分成为了传统服饰色彩解读的难题[6]。
青、绿色并非表示某一个具体的颜色,而是一个宽泛的服饰色彩范围[7]。“青”的早期词义所指是可作颜料的矿物,青所代表的矿石是共生的蓝铜矿和孔雀石;在《荀子·劝学》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明青色是一种通过蓝草染色而得到的颜色,因此中国古代青色包含蓝色;“青”作为颜色词时可以用来代表植物生长的颜色;可以表示天空的苍苍之色等[8-9]。依据肖世孟[2]在“先秦色彩研究”中的讨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青色是偏暗的、稳重不张扬的色彩,主要表示蓝色和偏向蓝色的绿色,是色相环上偏冷的色相。为了更准确地表征传统服饰色彩青色的色相范围,区分青色与绿色,植物染色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关于纺织品的植物染色工艺,《天工开物》[11]中记载了用蓝草染色的过程:蓝草加到桶或缸中,在水中加入石灰,经发酵后用于染色,染完取出织物置于空气中氧化变色。《说文》中记载:“绿,青黄也。”由于自然界的绿色不易保存,传统的绿色大多是在青上盖黄染得[12]。《天工开物》[11]中记载了几种植物染料和蓝靛套染可以得到青色和绿色,可以看到传统青色系和绿色系在染色工艺上有交叉[12],仅仅通过工艺来区分2类颜色是不准确的。
本文采用文献中记载的几种染色工艺,用靛蓝染料复染以及靛蓝染料套染黄色系、红色系植物染料对桑蚕丝进行染色,通过改变染液的料液比以及染色次数等得到一系列色彩,结合故宫博物院官网上现存的青绿色文物命名以及图片资料,试图将中国传统青色系和绿色系的色相区域用颜色的色值Lab值进行划分。
桑蚕丝:桑蚕丝电力纺,面密度56 g/m2。
染料:靛蓝、槐米、栀子、柘木、黄栌、黄柏、姜黄、石榴皮、苏木(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
化学试剂:冰醋酸、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无水碳酸钠、连二亚硫酸钠(分析纯,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
实验仪器: THZ-82型小样染色机(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FZ102型微型植物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Color i7型台式分光光度仪(爱色丽(上海)色彩科技有限公司)。
靛蓝染液:采用靛蓝染料2%(owf),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16 g/L,碳酸钠12 g/L,浴比1∶50,水浴加热至50 ℃,充分还原30 min后备用。
黄/红色染液:将上述黄/红色植物染料粉碎,用去离子水浸泡12 h后,以1∶25料液比、95 ℃水浴加热1 h,过滤后得到染料的浓溶液待用。
按实验比例配置所需染液,采用冰醋酸调节染液pH值为4,染色浴比1∶50,皂洗时皂片质量浓度 2 g/L。靛蓝染料染色工艺条件见图1,黄色系、红色系植物染料染色为后媒染色法,媒染剂Al3+用量5% (owf),染色工艺条件见图2。采用传统染色方法复染法(重复多次染色)和套染法(1种染料上染后再进行另1种染料的染色)进行染色。
图1 靛蓝染料染色工艺条件Fig.1 Indigo dyeing process route
图2 黄/红色系植物染料染色工艺条件Fig.2 Yellow/red plant dyestuff dyeing process route
使用Color i7型台式分光光度仪测试桑蚕丝绸染色后的明度L*、红绿色相a*、黄蓝色相b*、彩度c*值等色度指标(CIE Lab系统)。测试前校准,每个试样测试5次,取平均值。
本文收集了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发布的青绿色系纺织品文物图片共130件。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去除样本图片中无关的凌乱背景和干扰图案,取5个点采集图片中的织物颜色,记录其平均Lab值[13],结果见图3。
注:★ 表示清光绪1875年之后的文物,●表示清咸丰1861年之前的文物)。图3 故宫博物院藏纺织服装文物的颜色a*-b*值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a*-b*values for the color of The Palace Museum textiles and clothing relics
由图3可见,绿色纺织品文物的色度值主要位于色相轴的第2象限,即a*值多为负数,b*值多为正值;青色纺织品文物则是以色相轴原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位于4个象限,大多为-10≤a*值、b*值 ≤10;蓝色纺织品文物的色度值,主要集中在色相轴的第3、4象限。由此可见,清代绿、青、蓝3类文物的色度值分布区域特点非常明确。
要说明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纺织品文物中,用青色命名的文物较少,用蓝色和绿色命名的文物较多。《说文》:“蓝,染青艸(同“草”)也。”“蓝”字的本义为染草名,先秦两汉时一般不用于表示颜色。但是最晚在西晋末,就有人把“蓝”看作是一种颜色了,因此明清时期蓝色已经独立用于服饰色彩的描述[6]。此时的青色主要指近乎于黑色的一类色彩,至今在闽东土语(蛮话)中仍保留对黑色服饰色彩称为青色的称呼[14]。
此外,对故宫文物按年代进行了区分,在图3中清光绪1875年之后的部分文物色彩(以★表示),大大拓展了绿、青、蓝色的色域分布,推测是合成染料的出现所致,但是在色名上并没有太大变化,仍以传统色称呼。
由于物证色彩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侵蚀,无法准确反映色彩的真实性。仅通过以上信息采集无法对我国传统青色系进行一个较为准确的划分,因此通过染色实验,进一步从科学的角度进行验证。
本文实验根据植物染料对桑蚕丝上染的色度值结果建立二维坐标系,观察各样品色相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分析靛蓝植物染料单染以及套染黄色、红色系染料的料液比和染色次数对色相的影响。
2.2.1 靛蓝单染与复染
依据1.3节靛蓝染料染色工艺选择不同料液比对蚕丝进行单染,以料液比1∶75进行复染实验,结果见表1、图4。由于复染次数较多,表1仅列出色度值变化明显的复染结果。
表1 不同料液比、不同复染次数下靛蓝对蚕丝染色的色度值结果Tab.1 a*、b* and c* values of Indigo on silk dyeing with different material-liquid ratio and different counterdyeing times
图4 不同料液比、不同染色次数下靛蓝对蚕丝染色的颜色a*- b*值结果Fig.4 a*- b* values of Indigo on silk dyeing with different material-liquid ratio and times
由表1、图4可知,随着料液比增大,L*值和b*值逐渐减小,a*值逐渐增大,这是因为此时染液中染料隐色体数量增加,染色加深,明度降低,红光、蓝光加深。随染色次数的增加,靛蓝染色L*值减小,a*值增大、b*值减小。经多次复染后靛蓝逐渐加深,a*值趋近于零,呈现出蓝黑色[15]。
整体来看,不同料液比染色工艺下a*值(-10~-6)、b*值(-20~-8)、L*值(44~76)差异较大,颜色深浅差异大,可得到较为丰富的色彩。靛蓝单染实验中,L*值和a*值的变化趋势相同,与b*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因为靛蓝染料的特殊性,明度加深、红光也加重。多次复染工艺下靛蓝a*值(-10~-2)、b*值(-21~-17)、L*值(32~61)发生变化,颜色逐渐加深,色相趋于蓝黑色。虽然增加染料比、反复多次染色都可以加深织物颜色,但前者对染料浪费较大,后者对染料的利用更加充分,因此通过复染来降低织物明度更合理。
2.2.2 黄色、红色套染
由于自然界的黄色植物种类丰富、染出颜色的冷暖色调丰富,黄色染料选择了槐米、柘木、栀子、黄柏、姜黄、黄栌、石榴皮尽可能多的种类,观察不同种类黄色染料与靛蓝套染后的色相变化[16]。为此设定靛蓝染色料液比1︰25,黄色系染料料液比1︰200,媒染剂为Al3+;同时,选择料液比为1︰25、1︰50、1︰100 3个梯度的靛蓝染料分别与料液比为1︰25、1︰50、1︰100、1︰200的槐米、黄柏、石榴皮、栀子4种黄色系染料以及红色苏木染料(靛蓝1︰25、1︰50)进行套染,用分光测色仪测得染色a*-b*值分布见图5。
图5 不同料液比的靛蓝与黄色系、红色系染料套染的颜色a*- b*值分布Fig.5 a*- b* valu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material-liquid ratio of indigo on silk dyeing and yellow and red dyes
从图5可以看到,不同黄色染料与靛蓝套染后的色度值a*值均为负值,范围为-17~-5;b*值有正值和负值,范围分别为2~20和-16~-2;套染b*值得到正值的黄色染料有栀子、姜黄、槐米、黄栌、石榴皮等,呈黄绿色调;套染b*值得到负值的黄色染料有柘木、黄柏等,呈蓝绿色调。
不同料液比的黄色染料与不同料液比的靛蓝套染,得到的色度值范围是:L*值为31~64,a*值为-17~-4,b*值为-17~52。总体来看,各个料液比下蓝色较深时,呈蓝绿色调;蓝色淡时,呈黄绿色调。测色结果表明,与低料液比靛蓝套染时,得色b*值较高,黄光强,且随黄色染料料液比增加b*值增长幅度较大;a*值变化幅度较小,各个绿色整体上偏黄光,颜色较为鲜亮。与高料液比靛蓝套染时,绿色a*值变化较小,b*值大都分布在-17~9之间,表明此时大部分绿色偏蓝绿色光,色调较冷。黄、蓝色光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靛蓝染料的料液比。与中等料液比靛蓝套染时,a*值较高料液比靛蓝套染的绿值大,即绿光加重,b*值大部分为正值,呈现偏黄绿色光的绿色,此时绿色较高料液比靛蓝套染下更为鲜亮。
不同料液比的红色染料与高料液比的靛蓝套染,得到的色度值范围是:L*值为22~35,a*值-3~3、b*值-10~1,总体色调呈偏红光的青色,与黑色接近。
通过植物染料传统染色方法的染色实验以及文物测色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①通过文物测色以及染色实验结果对照,结果表明:传统绿色多指出现在第2、3象限的黄绿色,以第2象限为主,围绕在a轴负值上下,色度值大致范围为a*值≤-10;b*值为-10~50。绿色与青色在第3象限有少量交叉。
②中国西晋之前青色包含蓝色在内,传统的青色色度值为a*值在-10~10之间,b*值在-70~10之间,L*值在20~70范围内的一类色彩。
③清代的青色专指接近于黑色的色彩。该狭义的青色色度值为L*值较小,-10≤a*值、b*值 ≤10的一类色彩,如石青色、元青色等。
本文可为中国传统青色和绿色的辨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