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慈
山药别名玉柱,含有丰富淀粉,甚至可当饭吃。主要食用部位为地下块茎,分长根、扁根、块根等几大类型,且以长根为主,今称铁棍山药,传统市场常见。
宋人朱弁《曲洧旧闻》中,提及一个故事。指出:“道人沈天休尝言:顷年采药山中,粮绝,掘山药煮食,见一藤引蔓甚远,而叶特大,疑其非也,乃共掘之,大如柱,长数尺,盖亦山药也。大茎可享半月,戏目为‘玉柱’。其后,玉柱之名稍着,鬻山药者,利其易售,皆冒‘玉柱’之名。”可见商人为了促销,山药遂有此一令名。
南宋诗人陈与义,曾作《玉延赋》,取山药的香、色、味为三绝。反之,陆游《书怀》诗云:“濯锦江头成昨梦,紫芝山下又新年。久缘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进玉延。啼鸟傍檐春寂寂,飞花掠水晚翩翩。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在万般无奈下,进食山药疗饥,同时触景生情,真个是凄惨啊!
我曾在杭州的“玉皇山菜馆”品尝一道素山药菜,不知是否用此烧的,其菜名为“假宫保鸡丁”。以山药丁代鸡丁,花生米去皮晾干,小火炸至金黄,盛起备用。将山药丁挂糊,微火炸至外酥里透,亦盛起备用。接着在锅中留少许油,入豆瓣酱、生姜末、青蒜叶一起煸香,然后把花生米、山药丁倒入锅中,喷少许黄酒,加些糖。勾完芡,快速翻炒,即可装盘上桌。
此菜金红油亮,口盛脆爽带糯,微辣不燥,比起真正的宫保鸡丁,异曲同工,别有滋味。
明人李时珍认为:“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供馔,则家种为良。”所谓的怀(淮)山药,均经过加工,焙干再切片,与鲜品有别。江南所产者,水分含量多,滑腻度较低。清查慎行《人海记》云:“北方山药,产于采堉者,为天下最,常于朱竹垞检讨席间食之,真琼糜也。”文中的“堉”通“峪”,采堉在北京西郊;朱竹垞即朱彝尊,为有清一代的大食家。
北京出产好山药,自然有美味肴点,“蒸山药泥”乃其佼佼者。其具体作法为:山药去皮,放入生猪油(可代以素油)、白糖等,上锅蒸透,捣成泥状,盛在碗中,吃时略蒸,再行翻扣,呈水晶状,甜软细腻,妙不可言。
此一甜菜,徐珂《清稗类型钞》记:“若夫小酌,则视客所尝,各点一肴,如……‘广和居’之‘吴鱼片’‘蒸山药泥’。”而位于宣武城门外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味冠京华,饕客云集,店家的“蒸山药泥”,内馅尚可包枣泥、澄沙,手法更为高明,名士如何绍基、张之洞、樊云门等,莫不品题,称道再三。
“广和居”后易名为“同和居”,我曾到此用餐,吃了不少佳肴,印象十分深刻。吃到了“拔丝山药”,既香且甜,外脆内软,真棒。
口福不错的我,亦品尝过北京传统的“枣泥馅山药糕”,此法出自明人宋诩的《宋氏养生部》。制法为:将山药、土豆(马铃薯)去皮,蒸熟揉成泥,分成三份,用净布把其中一份揉成方形,依序铺上枣泥、山药泥、金糕泥各一层,再覆一层山药泥,切开即成。莹白其外,藏金及褐,松软滑柔,各味争辉,确为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