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盛 通讯员 吕国峰
在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3 号,有一处古香古色的小院,这里是北京第一个非盈利性的公共阅读场所。小院山门两侧的墙柱上分别挂着用不同字体书写的匾额,右侧用古朴的隶属写着“正阳书局”,左侧用遒劲的行书写着“北京砖读空间”。
整座小院均采用古式的灰砖砌成,小院正中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具有800 年历史的古塔——万松老人塔,据说是金末元初高僧万松行秀禅师的骨殖塔,清代修建的外塔包裹着内层的元塔,一代代修缮维护直到今天。
正阳书局的“掌柜”崔勇是地道的北京“80 后”,从小生活在前门大栅栏。“要说北京人心目中的北京地标建筑,不是故宫,不是长城,而是正阳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将自己的书店命名为“正阳书局”。2009 年,崔勇创办正阳书局,原本开在大栅栏,主营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书籍。数年后,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向他伸出了协作之手。
在万松老人塔完成文物修缮、院落腾退等工作后,向公众开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西城区文委经过反复考量,认为可以把实体书店和文物保护事业结合在一起。免去房租,可以保障实体书店的经营和发展;书店对文物没有扰动,读者在购书、看书的同时还能对文物有所了解。如此一来,既能促进公众阅读,又能有效利用文保场所,可谓一举两得。西城区文委就多家希望入驻砖塔小院的国营和民营书店进行了考察,标准之一就是书店必须和北京的历史文化相关。最终,崔勇的方案中选。2014 年4 月23 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正阳书局暨北京砖读空间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崔勇关闭了大栅栏的正阳书局,把全部精力投入了砖塔小院。
“从2014 年至今,正阳书局不仅是全国首例由政府免去房租、由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示范案例,更是政府扶持实体书店的具体举措。对我们来说,除了要保护好这座800 余年的历史古迹,更要守护和传承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崔勇说,“与万松老人塔结缘,让我们成为了新一代的守塔人,除了自感对于文物保护的责任之重,更有着对于古都北京这座城市文脉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迈进小院,非常有生活气息,院子里有供人休息喝茶的竹藤躺椅。这一方小院里,有石榴树、有花鸟鱼虫围着古塔,像是它的守护者。
进门左手边,便有一排室外书架。读者可以取来一本,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感受一回北京城的市井生活。
大门里头迎面两扇木门,右书:礼乐家声远,左书:读书世泽长。旁边矗立着一座半米高的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
围着砖塔,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写着“家风”的门板和石阶。崔勇指着其中一副门板上的对子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承载着老北京人立德树人、读书传家的期望,而“读书”和“传家”也是正阳书局的内核,这里传承的恰是属于北京的记忆和未来。
据崔勇介绍,大门旁边的“北京砖读空间”,“砖”有两层意思,一是取“专”字的“读书要专心”;二是寓意古塔一砖一瓦,都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院内一南一北各有两间书屋,这家书局的特色就在于“通过史料典籍、资料文献来叙说北京3000 余年的建城史和850 余年的建都史。”它融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为一体。
这些关于老北京的图书,不像其他综合书店按照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分类,而是按照北京文化历史来分,不论您是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还是美食感兴趣,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当丰富的图书和资料。
店里没有大众畅销书,所售之书皆与老北京文化相关,分类也是按照北京文化历史来的。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老照片、旧地图,也有店主收藏只看不卖的绝版书。
“北京砖读空间”的运营模式介于传统的实体书店和传统的共同通转之间,在办理读者卡以后,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在这里买书还能打折。关于书店的客源,崔勇介绍道,因为书店里的书大多是关于北京的历史文献,所以来这里的读者大多是因为写论文要查阅文献。论文写完后他们就不需要这些书了,所以没有必要购买书。为此,老板允许大家借阅书籍。但是,有些读者慕名而来,一定要买书,就是为了在数据上给予书店支持。如果读者有其他相关书籍,也可以选择将书存在书店,就像存红酒一样。
“正阳书局”和“北京砖读空间”这两块牌子,意味着崔勇要做的既是一家需要利润的实体书店,也是一个非盈利的公共阅读空间。除了售书、借书、办文化活动,崔勇还尝试做起出版,这就是“正阳文库”。
崔勇告诉记者:“正阳书局诞生这些年来,我们在创业路上积累了很多资源,认识了很多读者朋友。我发现关心北京历史文化的人当中,退休的老年人有不少,他们什么都不图,不为赚钱,就是想把自己以前见过的老北京留下来。他们写了书,但出版社认为没有市场,能面世的只是一小部分。建立一个出版发行的渠道,也是我作为北京人的责任,是正阳书局作为一家专营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书店的责任。而且政府免费提供给我们地理位置这么好的一个院子,我们也有责任回馈社会。”
2018 年起,正阳文库也陆续发行一些书籍。这些主要关于老北京的系列丛书,既有学术专著,也有坊间珍闻。比如瑞典汉学家喜仁龙先生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收录珍贵影像109 帧、测绘图50 幅,让人们看到消逝了半个世纪的北京城墙与城门;《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讲述朱祖希先生对于北京城的历史渊源和保护利用的理解;《两代摄影师一座北京城》,以近似的机位和角度记录城市的变迁……那些逝去的风景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于一代一代人的心中,成了老北京人心灵的慰藉。
在北京历史文献方面,崔勇个人也有不少收藏。不过他说,他并不是像一般的藏书家那样慕古,看重书籍的刻印年代或刻本的精美程度,“对正阳书局而言,最重要的是把北京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做一个系统的整理,而不是一味追求文献的古老。我们也收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献——因为今天同样值得记录,今天创造的也是历史。”崔勇的志向是,“希望通过正阳书局的出版和藏书,构建一个完整的‘北京学’知识体系,能让大家系统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正阳书局小院里的一切,让人仿佛回到老北京的生活点滴。老北京人到了这里,心生默契,仿佛寻回了儿时的四九城。冬日午后阳光下,在北京最古老的胡同里,最古老的砖塔脚下,一边喝茶,一边享受阅读老北京的乐趣,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正阳书局”和“北京砖读空间”这两块牌匾挂在小院大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