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完全性脾梗死1 例

2024-02-26 05:32贺倩倩宋进花
安徽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上腹完全性声像

贺倩倩 谭 宏 宋进花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3 岁,因上腹疼痛3 小时于2023 年2 月19 日就诊于急诊科。患者于3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疼痛,为持续性绞痛,伴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疼痛时大汗淋漓,疼痛与活动无关,弯腰屈膝位稍有缓解,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促,无呕血、黑便。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血压160/90 mmHg,急性痛苦面容,中上腹及左上腹压痛明显,局部反跳痛,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5.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4%,血红蛋白136 g/L,血淀粉酶421 U/L。入院时CT 检查:胰尾部周围间隙欠清晰,不排除炎症,胰尾部及胃窦周围囊状影,建议进一步检查。入院后予以抑制胰液分泌、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于2 月22 日开始,患者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9℃,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降至86 g/L,无黑便,大便潜血试验阴性。当日行CT 增强扫描示:胰腺炎,胰周及双肾周积液;胰尾部及胃窦周围囊状影,考虑囊肿;双侧胸腔积液。2 月24 日首次超声检查:肝脏形态饱满,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实质回声减低,胰尾周围可见较宽约6 mm 的无回声区,胰尾处可见一大小约57 mm×48 mm 的无回声区,边界尚清晰,内透声差;脾窝未见正常脾脏声像,可见一大小约111 mm×64 mm 的无回声区,有包膜,形状似脾,内可见大量线状强回声交织呈网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无回声区内部及周边未探及血流信号(图1A、1B);腹腔内可见无回声区,较深约1.5 cm;左侧胸腔可见较深约2.7 cm 的无回声区。超声诊断:胰腺声像,考虑胰腺炎,假性囊肿?胰周及腹腔积液;脾窝无回声区,考虑脾梗死;脂肪肝;左侧胸腔积液。当天腹主动脉成像显示脾动脉近端呈残根样,其中、远段及其脾内大分支未见明显显示(图1C)。临床采取保守治疗,治疗期间多次超声复查脾脏及胰尾处囊肿逐渐缩小,脾内线状强回声逐渐减少,腹腔积液、左侧胸腔积液逐渐减少。入院后35 天,二维超声显示胰尾处假性囊肿、左侧胸腔积液消失,脾脏缩小,形状不规则,内呈高回声并可见少许强光团,CDFI:脾门及脾内未见血流信号。见图2。

图1 胰腺假性囊肿、脾梗死声像图和腹主动脉成像图

图2 脾梗死后脾脏萎缩声像

2 讨论

完全性脾梗死是由于脾动脉主干的血栓形成或者栓塞,或由相邻组织、肿块压迫血管导致脾脏整体组织缺血坏死。脾梗死常见原因有骨髓纤维化和血液系统肿瘤[1]。另外,血液高凝状态、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或心内膜炎等所致)、血管疾病、外科并发症、创伤、炎症等也可导致脾梗死[2-5]。继发于急性胰腺炎的脾梗死并不常见,其发生率为0.4%~7%[6-7]。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左上腹疼痛、脾区压痛、脾大、发热、大多伴有左侧胸腔积液。但因梗阻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该患者因胰腺炎的症状掩盖了脾梗死的症状,但患者出现反复发热且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因此当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反复发热及血红蛋白下降时,应警惕脾梗死的发生。当怀疑脾梗死时,腹部彩超及CT 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表现:完全性脾梗死早期可仅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内回声减低,CDFI 示脾门及脾实质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当梗死时间较长,脾脏发生坏死液化,表现为无回声区,其内可见大量线状强回声交织呈网状,系脾实质内存留的纤维条索。早期完全性脾梗死需与单纯性脾肿大鉴别,单纯性脾肿大超声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回声无变化,脾门及脾实质内可见血流信号。当整个脾出现液化坏死时,需与腹腔内囊性病变相鉴别,此时如能找到正常的脾脏就可鉴别。脾梗死是可高度自愈的疾病,超声安全、方便,可用于随访观察脾梗死的转归,指导临床制定治疗策略。

猜你喜欢
上腹完全性声像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和胃化湿汤治疗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效果观察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右上腹瘢痕粘连下左上腹两新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改进策略
术前鼻-牙槽突矫治器对完全性唇腭裂婴儿修复效果的影响探究
右胸上腹两切口中段食管癌根治术60例的分析
完全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治疗方法
完全性尿道下裂者行睾丸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后妊娠一例
基于声像档案管理强化谈企业科技发展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