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爱民
阅读彭小华的新作《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是一段非常感动而愉快、颇受启发的心智之旅。作者通过几位至亲离世的经历,真实地勾勒出了亲人离世对人们的心理、生活、信念、家庭关系等带来的重要影响,并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人类在死亡与临终境遇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中西方回应上的差异,从普遍意义上给我们展示出现代人在死亡与临终中遇到的困境,以及关于如何破局的思考。
《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一书,从书名看似是限定在临终告别这个话题上,但实际上本书内容非常丰富,现代生死学重要的内容几乎都涉及到了。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死亡与临终问题的启蒙书,有助于我们完成“认识死亡”这个人生必修课。
正如彭小华所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达和医疗服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入住医院。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临终与死亡方式的现代转型。临终不再被视为自然现象,而是被当成疾病处理。”“医疗化”死亡的形成影响巨大,它是现代人在死亡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也是理解现代人死亡困境的起点。
人类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死亡禁忌更是加剧了问题:人们普遍害怕死亡,所以选择回避和远离死亡,在现代医疗环境中发生的死亡被刻意地屏蔽、安置在某个角落,于是,许多人从出生到临终,都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过死亡,死亡变得既陌生又恐怖,人群中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十分盛行。倘若现代人有机会了解和认识死亡和临终,学习与死亡相关的知识,或者说接受过生死教育——无论这种教育是来自家庭,还是学校,情形可能都会好一些。可是事实上,在当今中国,生死教育的普遍缺失和死亡禁忌的大量存在,使国人的死亡与临终过程雪上加霜。
今天的人类不可能再回到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死亡方式,现代医学对临终的干预已经不言而喻,甚至有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臨终镇痛。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获得一个好的死亡质量就是一个难题。在彭小华看来,现代人的善终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里面掺杂了医学、伦理、哲学、法学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虽然人类现代性的死亡方式与医学、医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现代人的善终涉及诸多领域,需要不同的群体共同参与才有机会实现。
善终已经成了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最基本的目标,然而,在走向善终的路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形不尽相同。要走向善终,至少有一些基本的条件需要满足,这些也是本书各章节论述的内容:一、随着生死教育的普及,人们需要从小就了解死亡与临终问题,完成这一人生必修课;二、在有意识地学习死亡与临终知识的前提下,直面死亡,学会管理临终过程,学会告别;三、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力量,从教育、医疗、法律、殡葬习俗等方面共同努力,合力推进,为善终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
彭小华认为,就近端来看,临终之事的安顿、生前身后事的安排都有许多可以选择的内容;就远端来说,“向死而生”还可以促使人们以死亡为参照点,“先行到死、携爱转身”,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彭小华的人生选择就体现了真正的向死而生:她中年辞去工作,一切重新开始,为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喜欢的事情,开启了人生的新可能、新高度。
善终要实现,显然不能仅靠个人观念的转变,它更需要来自全社会的支持和改变:安宁疗护和缓和医疗的普及,医院评价体系的改变,临终患者自主权利的立法,殡医一体化、殡葬机构的改革与人文关怀的厚植等,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教育、医疗、殡葬习俗等相关领域都发生改变,国人的善终才不会遥远,人们的死亡质量才有机会大幅提升。
编辑 吴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