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治疗的班主任工作启示

2024-02-24 13:31郑建金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庭关系

郑建金

摘 要:当一个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教师往往习惯于直接去找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却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家庭影响。文章通过融合学校德育和家庭治疗的理念,把德育和家庭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将学生的行为偏差视为是整个德育系统成员中的互相关系造成的系统问题,帮助成员们认清自己的情绪来源,扩大处理情绪和德育方法的选择项,协助家长和学生去寻找、发展、运用不同方式去处理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关系;亲职能力;情绪处理

“哪怕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有自信。”

在班会课上,她带着爽朗的笑声大声地说着,所有的同学那一刻都仿佛浸入了五秒定格,所有人心里好像不想回复,或者说,不知道该怎么回复。笔者的视线顺着声音移到第二列最后一个座位上,惊奇地发现说这话的女生已经滿脸通红,放在书桌上的手似乎在轻抖着,眼神却异常坚定。五秒之后,班级自发响起阵阵掌声,有些同学还喊出“好”的声音,瞬间将整个班级的活动气氛点燃,推向高潮。笔者和学生一样,给予这位同学最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我们开展辩论活动,论题是“我成绩很糟糕,一直很糟糕,我还有自信吗?”全班48名同学,推选出6名主要辩手,6位辩手分成2组,分别是正反两个持方。其他学生随意选择持方,坐在后方听辩论,也可以在最后结辩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困境与自我奋斗的正确看法。而“有”的持方在经过辩论之后,明显支持人数下滑。在结辩后的自由发言中,发生了上文的那一幕。

一、夹缝中的孩子

从笔者开始接班,这位女生一直很少有同学提及,在班级中不显眼。在一次作文中,她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学习困境。她说,她很努力,但是,每天学习学到八点半就睡觉,因为她害怕妈妈要她帮忙照看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弟弟的哭闹让她感到特别烦躁、不安。而且,由于爸爸驻外工作经常不在家,妈妈总会抱怨生活的不易,那种感受让她很苦恼。可是,她只能通过文字表达,不敢直接对妈妈提意见。她也知道妈妈十分不容易,但她实在不想再体会那种无助感了。于是,她每天早早地就关门睡觉,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她都想暂时逃离。等凌晨4点半,她再起床在房间里安静地写家庭作业。她在作文中将烦恼娓娓道来,同时,也发出疑惑:为什么我的世界都是嘈杂不堪的声音?我学习成绩这么差,是不是那个站在舞台上自信地唱歌、跳舞的我注定是一个梦呢?

读完她的文章,笔者不禁深深为这位辛苦的孩子感到心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章字里行间的叙述已然表明这位女生的痛苦。笔者一时不知对她作文的评语该从何写起。

此前,笔者读过香港理工大学王爱玲教授的家庭治疗著作,所以脑海里立刻想起了书中倡导的“家庭系统治疗”的理念。当父母因为子女的行为、学业、情绪,甚至体重问题而感到懊恼和困扰时,我们是否想过这些问题都与家庭关系息息相关,甚至夫妻间的矛盾与冲突才是子女各种问题的根源?而子女为了拯救和改善父母的关系往往做出“自我调节”,从而衍生种种问题,目的只是为了父母能够在一起,没有那么多的抱怨和纷争而做出牺牲,这当中的因果关系实在错综复杂。

带着这样的困惑和好奇,笔者约谈了这位学生的家长。学生的爸爸常年在甘肃工作,一年才回来一次或者两次,每次回来都是短暂的几天就匆匆回去工作。所以,笔者只约到了学生的妈妈。她是一名全职主妇,在家一心照顾两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是刚出生4个月的男孩,所以她的工作重心是照顾好刚出生的孩子,对于13岁的女儿鲜有关注。学生的妈妈一来到学校就开启长达2小时的抱怨和焦虑传递。以下是我们的对话片段:

老师:您平常有跟孩子交流一些关于学校有趣的事吗?

家长:有啊,但是,我一问她为什么这次测验会这么糟糕,她就只会低头听我说。以前,她都会积极和我交流的,现在长大了就开始不和我说话了。跟她爸爸一样,都是不会表达的,又不做出改变,说再多也没有用。

老师:孩子平常会和爸爸交流吗?

家长:没有,我不给她手机,不然她又开始偷偷玩手机游戏了。每次她和爸爸通电话也没有话可聊。我就跟她爸爸讲,现在连女儿也不喜欢他了。

老师:爸爸听到这样的话会很难过的。

家长:那也没办法,他为了在甘肃做总经理,也不愿意回到深圳来做一个普通职员,他的心里只有他的工作,哪还有我们呢?(说着,妈妈用手擦拭眼泪)

从以上的对话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委屈和无助的情绪已经淹没了这位辛苦的妈妈了,但也发现孩子夹在中间也万分沮丧和痛苦。于是,笔者试图唤醒她是否关注到孩子的问题是她和丈夫之间的问题所导致的。以下是我们的对话片段:

老师:理解您的委屈和无助。您有注意到我们的谈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都是您在向我控诉您和您爱人之间的情绪危机吗?

家长:是的。不好意思,老师。我实在太难受了。很多话我又不能和孩子说,我只能让她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找个好的工作,遇到好的丈夫。

老师:未来都是美好的。只是,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关怀的。

家长:嗯,老师,我也觉得我们家孩子很辛苦。我经常抱怨、哭诉,也影响了孩子。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怀疑是不是产后抑郁了。

老师:理解您的痛苦和无助。您有试着和孩子的爸爸沟通,让他争取调回深圳工作吗?这样,您也会轻松一些。

家长:我有要求他,但是,他每次总是用经济压力大为由,不了了之。

聊到这里,笔者又陷入困境,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这位辛苦的妈妈能够将自己的情绪理顺,让她清楚,其实孩子的问题是她和她爱人之间的情绪危机所导致的表现呢?于是,笔者顺势让她先回家,试着将自己最痛苦、最难受的事情都通过文字书写出来,再思考孩子的学习问题。第二天,家长给我回复了信息:

老师,谢谢您的理解和帮助。昨晚,我一个人好好安静下来想想,将内心的痛苦和无助都写出来,写着写着我发现,我和孩子的爸爸之间确实有沟通的问题,孩子的爸爸常年不在家,而我的情绪和生活压力又无处申诉,我只能向女儿抱怨了。其实,我的这种绝望感和焦虑是非常伤人的,我发觉我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带来了很沉重的影响。原来,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家长没有做好,让孩子心理负担这么重,我十分自责。好在我发现及时,不然就毁了孩子的未来了。谢谢您,老师!

看完这则短信,笔者眼眶湿润,心中却十分温暖。于是,笔者约她来到安静的教室倾听她的反省,学生也在一旁,母女两人抱在一起痛哭。孩子明白妈妈的不易,妈妈也明白孩子的难处。

二、消失的爸爸,回来了

第四周,学生的妈妈和爸爸都来学校。从爸爸的着装和表情,笔者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爸爸是专程回来的,而且内心十分感激。于是,我们有了以下的对话(片段):

爸爸:老师,谢谢您这么耐心地帮我们分析,让我有这个决心回到深圳工作,不然我后悔还来不及。

老师:这是您和孩子的妈妈深思后的决定,为您的回归感到十分佩服。您是有什么动力让您下定决心回来呢?

爸爸:孩子的妈妈在视频中和我交流她内心的困惑和痛苦,我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努力赚钱,却没有关注到爱人和孩子真正的需要。我想,如果我再不回来,孩子会因为我和她妈妈的这种情绪危机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观的性格。

老师:嗯。妈妈听完爸爸的这些话有什么感受呢?

妈妈:我十分感动,我们很少有这样深入的交谈。我也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庭问题的外在表现。(妈妈露出了笑容)

爸爸:其实,这次回来,我明显感觉我女儿其实是很希望我在家的。我也发现,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探讨作业的内容或者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我们一家都很开心。我发现,原来我除了是会赚钱的爸爸,我还应该是会陪伴的爸爸。孩子其实很懂事,每天晚上做完作业,都会主动和我、和妈妈一起谈谈心,畅谈周末一家人要去哪里玩。我发现,孩子之前不爱和我交流,其实都是一种相反(逆向)的表现,她其实内心是十分渴望一家人在一起的。

老师:(对着孩子说)那你觉得,现在,你内心的无助和痛苦能够得到理解吗?

学生:爸爸一回来,妈妈也不再抱怨了,我再也不会用这样叛逆的方式面对妈妈了。我感觉自己像松了一口气,没有负担了,没有那种快窒息的感觉了。现在,爸爸能帮我讲讲题,能帮妈妈照顾弟弟,而且妈妈每天早晨都会给我做早餐。我感觉自己很舒适、很自由。

听完孩子的话,爸爸妈妈都笑了。显然,孩子的爸爸已经理解妈妈的苦心和不易,并且也和孩子的妈妈达成一致了。孩子的爸爸眼眶泛红地说:“谢谢老师,这么用心对待我女儿。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这时,妈妈也流着泪说:“老师,这次孩子的爸爸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自愿从总经理降职回普通职员,也坚决调回深圳,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笔者不知道该怎么回复这位泪眼婆娑的妈妈,正犯愁的时候,孩子的爸爸拉住孩子妈妈的手,深情地说:“肯定值得,我感到很幸福。”全家人含淚地笑着。

此后,这位同学的学习内驱力被激发,遇到不懂的题目会主动问同学和老师,虽然在最近两次考试中成绩没有明显提升,但是,从她果敢而坚韧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她越来越有自信了。只要我们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用心,学生变化的或许不是成绩,但一定会是一股向上的力量。

三、工作启示

在学校场域中,当学生出现不合场域的行为或者情绪时,教师不妨从学生本身的“错误行为”移开,转而聚焦学生背后的复杂的家庭故事。将班主任工作的“提供做法”转向“情感支援”,或许当子女的行为、情绪出了岔子,我们总把焦点停留在学生身上,而忽略了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家庭故事。教师只有真正地探究学生表征问题的背后,才能让夹缝中的学生释放出来。

控诉的妈妈,“消失”的爸爸,夹缝中的孩子,这是本案例的最鲜明元素,让笔者了解到一般青少年的问题,其实背后都是潜藏的家庭问题。父亲的缺席正是父亲的亲职能力的丧失或者退场,而那位近乎情绪失控的妈妈正无形中将自己的孩子拉入他们之间的关系纠缠之中。“消失”的爸爸其实往往在夫妻关系中选择“息事宁人”的逃避以免沟通中的碰壁,而这会让另一方的妈妈无形之中认为自己永远都是那个正确的、无辜的人,她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痛苦,往往会将夹在中间的无辜的孩子拉拢过来,一起组成更强大的“阵营”以对抗爸爸的不作为。夹缝中的孩子,在这样的关系中,内心无比的痛苦,其实孩子的内心都忠诚于爸爸和妈妈,但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妈妈的负面情绪和爸爸的“消失”,于是会开始去寻求双方都不得罪的方式,心思自然也都没有在学业上了。孩子每天想着的是如何做好这样的关系平衡,学业成绩自然而然越来越不理想。而这会给孩子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是引起父母的重视,用心修复他们的关系,以帮助孩子获得学业上的进步;要么选择沉默,将所有的痛苦和无助都留在心中,让这样的重压和负担慢慢压垮自己,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了。

面对这样的家庭关系的纠缠,我们希望从一开始,家长就要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家庭关系要有深切的思考和审视,让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从这个德育个案中,笔者认为最可贵的是我们可以肯定人的可能性,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要看到人的情绪可能和人的蜕变可能,我们其实都有无限发展空间和改变的能力。

我们在认清情绪的来源之后,我们还需要扩大处理情绪的选择项,例如,案例中,笔者让家长用书写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内心,耐心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来源和因果,并且协助他们去寻找、发展,运用不同方式去处理心理问题。与其说是笔者的工作成果,不如说是家长渴望寻求改变和老师的专业指导的互相扶持和成全。

生命不断在变化,我们允许看到更多的可能。

猜你喜欢
家庭关系
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机制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在军休干部家庭的运用
基于“二胎”政策下儿童玩具的互动性设计策略分析
有关孝道入法的实践性研究
一个从无偿到有偿的另类投资
分析卡夫卡短篇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形成原因
互联网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影响
社会变革影响下明清女作家弹词小说的女权思想
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爸爸,你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