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摘 要:教师法治素养缺乏、法治教育在课堂实施中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活动设计碎片化等问题,法治教育没有回归儿童生活,导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因此,法治专册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切实提升自身法治素养,让小学法治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专册教学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以“法”为重点内容,吸收我国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基于六年级学生的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集中落实法治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能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法治案例等,创设探究情境,力求沟通“法”与学生生活,培育法治意识。然而,课堂上六年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受眼界所限,课堂上被动聆听,学习交流互动不主动、不充分,缺乏实践体验等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授课教师法治素养缺乏、法治教育在课堂实施中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活动设计碎片化等问题,法治教育没有回归儿童生活,导致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因此,法治专册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切实提升自身法治素养,让小学法治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养成路径
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法治素养,主要是在学习法律知识、正确认知法治价值以及培育法治思维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和提升的。要以法律知识的学习引领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
法律基础知识是法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对教材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能够举一反三,拓展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答,对于侵犯师生权益的行为能进行初步的法律分析,维护师生权益。例如,对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大额游戏币的问题、教师私自不让学生上课等问题,能够进行法律分析,更好地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能够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安排,对学生进行各种法律教育和宣传活动。
(一)常备常用法律法规书籍,增长法律知识
很多法律知识基于法律条文的规定和要求。對于教材中或者现实生活中不了解、不熟悉的法律术语或者法律知识,教师可以直接在法律条文中查找,了解法律条文是如何阐述或规定的。
(二)关注时事热点,提高法律敏锐度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时关注社会时事、国内外新闻,注重探究新闻背后的法律知识。学会如何运用符合法律知识和要求的观点去看待这些事件,会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多看《今日说法》等法律节目以及《中国法治》等法律报刊,提高自身对法律的了解度和对法律事件及法律知识的敏锐度。
(三)课堂教学中用法律语言表述法律问题,增强法律情感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用法律术语表述法律问题。课堂教学中运用法律语言要做到规范、严谨、准确、平和。例如,在讲授有关人大代表的内容时,就不能随意叫人民代表,因为二者之间的含义不完全一样。再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把一般的监督说成是行使监督权,也不能把一般意义上的选举等同于行使选举权等(班委干部的选举、三好学生民意测评等都不属于行使选举权)。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准确使用和解释法律概念。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准确引用法律条款,准确区分相关概念,比如,公民与人民、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权利与权力、国体与政体、罚款与罚金、定金与订金、违法与犯罪、期日与期限等概念;要明确民事行为能力、行政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能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专业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法律概念,拓展法律知识,产生法律情感。
(四)有效开展案例教学,提升法律实用度
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法治教育方式。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尤其可能涉及多个法律条款的案例,对案例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更具说服力和教育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很多涉及法律的知识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经常用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精心选择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五)注意法律条款的运用与解释
任何法律问题的解决,都要关注法律条款的适用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很多实际案例分析,都需要引用相应的法律条款以增强说服力,以做到于法有据,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运用法律条款的习惯。同时,这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六)主动进行法律知识的拓展
虽然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已经具备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识,已学习过相关的法律课程,但对掌握系统的部门法知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需要,教师需要进行各部门法知识的学习,熟悉各部门法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作为日常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法治教育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
(一)创编活的教材:依据教材主题,精选生活素材,活化教学内容
法治教育专册是诸多教育专家与法律专家共同研讨的产物,其科学性与严谨性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实际开展法治教学时就要完全照搬教材。一名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创编“活”的教材。这里的“活”既是灵活之“活”,也是生活之“活”。
法治教育专册的学习内容包含着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首先应在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回望自己的生活,以生活中刚刚发生的、正在发生的鲜活事例,取代教材中的“他人”经历,以此作为法治教育的切入点。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带领学生作为他人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作为自己生活的亲历者,去感受身边的法律,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二)优化活动方式:基于生活事件,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生”动课堂
要想实现法治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至关重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就强调“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多地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结合教材内容实施几种常见的活动方式。
1. 以案说法
以案说法,顾名思义,就是以一个案例为引,来介绍生活中的某项法律法规。这是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活动方式。以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一框题“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为例,教材中一共出现了6则案例,从大学生吕慧娴的角度,介绍了她从上学,到在法律援助中心实习为前来请求帮助的人提供建议的故事,以及赵新姑姑、姑父的故事等。以案说法中的“案”,可以是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是来自生活的热点新闻案例。如近年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强行扒门阻拦高铁发车”事件,以及推行“一盔一带”以来出现的一些违反交规的具体案例,这些都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资源。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的法治素养的发展。
3. 法治辩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容易有分歧的观点在课堂上开展法治辩论,鼓励学生畅谈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交锋”。对于一些开放性的话题,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坚持不同的观点。当然,对于一些涉及是非观、价值观的问题,教师要给出明确的评价和观点,并在法治辩论的过程中注意德育的引导、法治的引导,做到“德”“法”兼修。
(三)拓展教学时空:回归儿童生活实践,养成法治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都是他们现实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接受真实法治教育的学习环境。因此,小学法治教学不仅仅要立足于课堂,也可以拓展教学时空,从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共筑多维度的法治教育体系。
1. 开展法治类主题教育活动
每一年,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全国部署开展宪法宣传日活动。学校应围绕宪法日的活动主题,积极创设平台,组织相关的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宪法知识讲座活动、“我与宪法”演讲活动、宪法知识竞赛活动等。同时,也可以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与当地社区、街道的宪法日活动,观看普法节目、参与宪法咨询等,将课堂与学校、社区紧密结合,创设一个全方位的宪法学习环境。除了开展宪法日宣传活动,学校还可以开展其他法治类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以国家安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交通规则在心中等为主题,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借由这些活动,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成尊重宪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氛围。
2. 組织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除了带领学生进行课堂的法治学习、积极参与各类法治主题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走出课堂,参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运用课堂所学的法律知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法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这是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培养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的法治意识以及法治精神这些法治素养,也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正视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编“活”的教材,优化活动形式,拓展教学时空,开展法治教育实践,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法律,树立法治信仰,养成法治习惯,真正让法治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及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项鑫伟.小学法治专册教学思路建构例析[J].中小学德育,2021(10).
[2]侯振华.小学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天津教育,2020(14).